浦源
厦门清代志书《鹭江志烈女传》记载了这样的故事:竹坑社叶氏女,许配给圃源陈君,订婚不久,陈君却客死台湾。叶氏女听到讣闻,连夜投井死。这样的悲剧,在封建社会却认为是节烈的典范。雍正八年,特地在圃源村前勒碑“生成节烈”。
圃源又称浦源,即今江头街道的浦园,是厦门岛最早开发的村落之一,至今至少有1100年的历史。唐建中二年(781年)陈僖家族从五通登上厦门岛时,先在陈寮、马坑(今霞边)一带安顿,后来就到浦园定居,称浦源。村落坐东面西,依埔坡而建,边上濒临筼筜港,又有从薛岭山下来的溪流浇灌土地,“濒水为浦”,地名浦园。
《殿前陈氏族谱》清楚地记载来自浦源
《唐故陈府君汪夫人墓志铭》载,陈僖的孙子陈元通的夫人汪氏,卒于唐咸通二年(861年),死后“厝于宅东三里之原,祔府君之茔”。陈元通和夫人汪氏的合葬墓所在的“原”即今之后院埔。“宅东三里之原”,以此推算,那时他们所居住的“宅”就在今之浦园。
1966年卫星地图上的浦园,鹰厦铁路和江通(江头—五通)公路在这里交互
最早开发厦门的两大家族薛姓和陈姓,薛姓“人称所居岭为薛岭”,岭之南,陈姓所居的地方就是浦源一带,因而有“南陈北薛”之说。有说“南”指所居为金榜山一带,似不妥。
浦园陈姓聚居,有陈氏祖厝崇本堂,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为其题匾“嘉禾陈氏大宗祠”,尊浦园为嘉禾陈姓的发源地。如此说来,浦源的“源”字名副其实。
浦园陈氏宗祠(2014年)
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手题匾
浦园、浦东、浦南、后浦,先民们“逐水草而居”“择地于濒水之间”,水的边上称为“浦”。恰好,这些“浦”的地方,都是陈姓开发的村社。
浦园人家,西望烟波浩渺的筼筜之水,分衍和迁徙的步子绝不会停在此处。《殿前陈氏族谱》载:“约当北宋年间,十四世祖宝公自浦园分族开基殿前。”
陈氏支裔从这里不断往外开枝散叶,分至殿前、江头,以及灌口、杏林、同安一带,省内外许多县市及广东澄海、潮州等地的许多陈姓都可溯源于此。迄今各衍派难以述尽,星散东南亚台港澳各地,枝繁叶茂,蔚为大观。
浦园人把村子对面二三里地的小山包称为“对面山”,在那里葬着他们的先祖陈夷则;把村社背后二三里地的埔地叫着“后院埔”,在那里葬着他们的先祖陈僖(实为陈元通)。浦园一前一后,有着厦门岛为数不多的唐代墓葬。
浦园社前的“对面山”(今百果山),那里葬着他们的先祖陈夷则
浦园社后二三里地的“后院埔”,那里的陈喜墓葬着他们的先祖陈元通
浦园社后,从祥店下来的坡脊就像一条俯首在港头(江头)吸水的巨龙,据说这是浦源的“龙脉”。龙头吸水的地方,正是村子西南面的一口池塘。这池塘叫下井脚,池中有2块浑圆的大石露出水面,形象地称“男泡石”。每到夏天,顽皮的男孩在池塘中戏水,在“男泡石”上追逐跳跃,这正是他们的家族繁衍兴旺的象征。
浦园重建的陈氏大宗祠
重修后的祖祠为抬梁穿斗混合式砖木结构,典型的“三梁五瓜七橼”,施以彩绘,加上斗栱出挑前檐。粗大的立柱,浮雕着仙桃、牡丹、海棠、玉板绶带的石柱础。祖龛的木笼扇透雕着黑底仿金的花瓶、蝙蝠等吉祥图案。正上方悬挂着“状元及第”竖匾,系宋绍兴八年为东宫侍讲陈俊卿所立;左侧有宋庆历二年为枢密直学士待读陈襄立的进士匾;侧梁还有明万历年为刑部主事殿前陈士兰立的进士匾,“文魁”“乡贤”匾是清代的原物,古朴简洁,弥足珍贵。
宗祠里的“状元及第”匾
宗祠里的“文魁”匾
宗祠里的“乡贤”匾
一千多年岁月的洗礼,今天的浦园已早非当年的“浦源”,但是作为陈姓的祖居地,这里无疑是他们“木本水源”的“源”。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陈氏族人都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大宗祠举行隆重的仪式。宗祠前坐着的老者,口中喃喃地说:“浦园是块秧地,能分的都出去了。‘秧地不肥’啊!”嘉禾陈姓子孙,就像秧苗一样遍布四方,种过地的人都知道,孕育了秧苗的秧地,付出了肥水,自己地上长出的却不如那些播出的秧兴旺。
桑田沧海,“浦”早已经不见,“源”还有大宗祠可以溯根,历史一页页翻过,浦园陈氏大宗祠的位置没有变过,它和村子后面的古榕、古庙,成了如今古村浦园的标志。
古榕、古庙,成了浦园古村的标志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