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禾山地狭人稠,禾民虽终年劳作,大多尚不得温饱,加之苛捐杂税之下,民不聊生,不肖者沦为贼盗。旧俗流行厚葬,棺木中的陪葬品成了盗贼的目标。著名的后院埔“陈喜墓”也逃不过被劫棺的命运。

抗战之前,禾山盗墓成风。据《江声报》1938年5月8日报道:“禾山挖墓劫取葬物,此风今日又炽,几于无坟不挖,无棺不劫。据闻贼盗明目张胆,分划地界,分有西头贼、仑后贼、寨上贼、江头贼,下忠贼、洪山柄贼、安兜贼等。此盗挖墓贼,不问男女坟,皆行盗挖……(其中一伙被捕后)供认不讳,计在通屿劫坟四穴,田里社挖毁七八穴,洪水头八九穴,湖边礼拜堂七八穴,前后共挖二十余穴。”

禾山盗墓贼猖獗,明目张胆,划分地界(《江声报》1938.5.8.)

上世纪30年代初,禾山寨上人陈菊农创办《厦门周报》,该报对禾山的事情报道尤多。民国21年(1932)1月18日报道,禾山江头振威将军墓被劫棺,称:江头的邱伟堂、苏氏合葬墓于1月7日被劫棺,“墓旷已洞开”“所有殉葬珍贵物品均被洗劫”。

邱伟堂名联恩(1811—1859)清朝将领。道光二十三(1843)年,出为直隶通州协副将,调河间协。咸丰四年(1854)剿太平军,以战功升迁为河南南阳总兵。咸丰五年至九年与捻军持续征战并阵亡。据载,邱联恩征战20余年,勇猛无比,被人称之为“邱老虎”。《清史稿》记其阵亡经过:“日已暮,人马皆未食,遇贼奋战,进至杀虎桥,贼骑四面兜围。联恩身被重创,马仆,步战,手杀十馀贼,力竭,死之。”骁勇的“邱老虎”战死在“杀虎桥”。当地百姓感其奋勇,阵亡后,“检尸于麦畦中,面如生,群殓之。乡民闻恩殁,扶老携幼,致奠道旁,哭声震天地。”百姓把邱联恩当作了村民的保护神,每到二月十五邱联恩阵亡日,焚香祭祀,这一日便成了其阵亡处河南许昌市襄城县姜庄乡远近闻名的庙会。

邱联恩及其父、其子三代都是清朝将领。

其父邱良功(1769—1817),金门后浦人,后来迁居厦门。出生不久父亲去世,全靠母亲许氏养育成人,邱良功家境贫寒,长大后投身水师,从军报国,他骁勇善战,被名将李长庚提拔,在嘉庆十四年时升任浙江提督。邱良功尤善海战,围剿蔡牵,平定东南海盗之乱,战绩显赫。赐封三等男爵,死后赠建威将军。

邱良功母亲许氏贞节坚守,令儿子成才,嘉庆十七年(1812),因邱良功屡建奇功,获得皇帝嘉许,诰赠邱母一品夫人并钦准赐建节孝坊。邱良功母节孝坊位于金门县金城镇最繁华的街道上,是台湾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牌坊,也是金门唯一的一级古迹,素有“台闽第一坊”的美誉。

金门邱良功母亲贞节坊素有“台闽第一坊”的美誉

邱联恩之妻苏氏,也不是等闲人物,乃今翔安澳头人、清代四川总督苏廷玉之女。

邱联恩之子邱炳忠,世袭爵位,一度是清末北洋水师“扬武号”上的大副,后来调任金门镇协副将。

邱炳忠的儿子是厦门太古洋行的买办邱世定,在众兄弟中排行第十二,人称“邱十二”,在老厦门可谓是家喻户晓。

同治七年(1868),邱联恩归葬“嘉禾里江头山”。墓志铭赞其“一腔热血,千载馨香。江头之麓,体魄焉藏”。

邱联恩墓的位置位于今江头小学东侧,当年处于郊区营造厂围墙外一片叫“十二亩”的园地边上,呈“风”字形,当地人叫“大人墓”,还建有一座墓亭。老江头人对于“大人墓”无人不知,风传所葬的是员武将,头颅已经不存,另造了“金头壳”充当。也许就是所谓的“金头壳”令盗墓贼垂涎。邱家大墓足够大,是当地农民晾晒地瓜干、地瓜签的好地方。每逢邱氏家族上墓时,先前从海路乘船到江头的街尾码头,数十人上岸后沿江头街浩浩荡荡,总是博得众人围观。后来,厦禾公路开通,邱家上墓改乘汽车,车辆把江头街的一段都停满了。附近的居民纷纷出来看热闹,尤其是小孩最为高兴,因为邱家上墓之后所带来丰盛的祭品都会分送给他们吃。

邱家大墓遭劫时陪葬品洗劫一空。虽说当时邱世定报官稽盗之外,又仗着自己有钱“自行派人密查”,但都是不了了之。邱家只好收拾凌乱的骨殖重新安葬了事。

1993年,江头街旧街改造中,邱联恩墓被迁,当时棺柩内除了骨殖和没化掉的官服之外,空空如也。邱联恩身经百战,勇猛过人,不愧是“虎将”,却是镇压捻军起义的魁首,历史功过自有研究者评说。

不过,今之小嶝岛邱氏宗祠里将邱良功、邱联恩父子列为邱氏忠烈先贤,家族宗亲视他们为英雄,也在情理之中。

小嶝邱氏宗祠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9 阿美

美的父亲是五通店里社人,母亲是钟宅人。1940年,阿美出生于新加坡,随父母在南洋生活。阿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讨生活只好改嫁,阿美便随母姓钟。

湖里掌故之198 “珍珠亥”

坂上陈亥自小没有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没读书又懒得帮做事,母亲常常怨叹说,亥仔,你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真是一个“害”仔。

新发现!明崇祯八年的“林氏祖碑记”出土|二三八记

2024年6月7日,有网友在柯家安兄的「走出文圃山四界看」后台留言,“你好,沧一小区有块古碑倒扣在地,请问知道来历否?”收此消息,家安兄即将之转询众海沧文友,温福来先生在第一时间寻访了沧一小区,竟无所获。众人当下只是草草讨论一阵,未曾泛起微动涟漪。

湖里掌故之197 师爷陈日铭

陈日铭(1885.5~1970.5)福州闽侯螺洲人。少时聪颖,在福州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1910年华侨筹资修建的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嵩屿)铁路通车,陈日铭从福州赶来应聘,担任主事文书。他年纪不大,个子壮实,人称“师爷”。

钟林尾土楼记|二三七记

今海沧区钟林路所包围的区块,有一处千年古村落,名曰“钟林社”,为明初海沧十七社之一。明清时,钟林社辖有钟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铁灶后、钟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沧中部曾经的巨无霸。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