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新生的人民政权废除保甲制度,实行乡村建制。禾山涌现出许多全新的行政乡村。其中乡大多以地理实体为名,如五通乡、钟宅乡、江头乡、梧村乡、何厝乡等。同时期出现的乡、村,则有相当一部分以社名的联名,如高殿乡(高崎、殿前)、曾塔乡(曾厝垵、塔头),还有:
凤浦村由五通乡的凤头、浦口组成;
泥东村由五通乡的泥金、东宅组成;
西塘村由五通乡的西村、路下、黄厝、后门、田中央、昭塘、田头组成;
湖桐村由钟宅乡的枋湖、梧桐组成。
殿中村由高殿乡的殿前、中埔组成。
泥东村(《厦门日报》1951.4.4.)
有的行政村取名简略,如洪山柄简为洪山;安兜、林后二社薛姓聚居,薛姓号“河东衍派”,就称为河东村。
有的村名很有新意,如:
东方村由五通乡的西头、店里、浦东、坂尾、仑后、霞边6个社组成;
四建村由江头乡的浦园、薛岭、祥店、刘厝4个社组成;
四盟村由江头乡的乌石浦、佘厝、西郭、屿后4个社组成;
五鹏村由高殿乡的塘边、马垅、后浦、古塘垅、小东山5个社组成。
湖桐、洪山、五鹏、河东、殿中(《厦门日报》1950.2.10)
四盟村(《厦门日报》1951.7.7)
四建村(《厦门日报》1952.1.21.)
1954年至1955年,禾山农村纷纷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即“初级社”。其中不少初级社的社名使用了美词或者政治名词,如:
五通乡的东方红合作社(店里)、
高林乡的锦田合作社(田里)、前途合作社(前头)、
江头乡的信用合作社(后埔)、
枋湖乡的丰收合作社(枋湖)、
前埔乡的前沿合作社(前村)、
莲坂乡的勤劳合作社(东坪山)、和平合作社(东山)等。
前途、锦田合作社(《厦门日报》1955.11.13.)
1954年上半年,禾山新建12个农业合作社(初级社),除了祥店、前头、后埔外,有9个合作社采用了美词或者政治名词:火星(梧村)、前进、光明(湖里)、魁星、五四(何厝)、五一(后埔)、五星、红星、金星等。(见《中共厦门地方史专题研究社会主义时期》)
1954年9月,曾塔乡成立了溪声蔬菜合作社、群星蔬菜合作社、金星蔬菜合作社。
1956.年1月,禾山165个初级合作社合并为13个高级合作社,则清一色是用美词和政治名词来命名。
所在地 高级社社名
五通 东方红高级社
高林 军民团结高级社
后坑 幸福高级社
枋湖 丰收高级社
钟宅 海防高级社
殿前 支前高级社
江头 工农联盟高级社
湖里 五星高级社
县后 红星高级社
何厝 前线高级社
曾塔 群星高级社
前埔 前沿高级社
莲坂 和平高级社
东方红、和平、前线、支前、幸福农业合作社(《厦门日报》1957.2.19.)
支前、勤劳、工农联盟农业合作社(《厦门日报》1957.3.23.)
群星农业社(《厦门日报》1957.4.9.)
到了1958年七八月间,禾山的高级合作社合并为“七一农业生产合作社”、“五一农业生产合作社”两个超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七一社”、“五一社”存在的时间很短,到了10月,在这二个“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前线人民公社,许多高级社的“美名”就成了生产大队的名称。
1970年,马垅、后浦、古塘垄、小东山脱离亚热带植物试验场,组成立新大队,划归前线公社。“前线”一名,留存最久,一直到了1980年10月,前线公社才更名为禾山公社。
前线公社革委会信封(杨羽翔收藏)
前线公社农民生猪出售后 “前线食品站”发给的肉票(1978年)
1978年,汽车上标着“前线莲坂”(前线公社莲坂大队)
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实行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三级所有”制。原来的高级社改称生产大队,恢复到以所在地为名,一直到公社改为乡,乡改为镇,这些大队都改为行政村,但是命名没有改变。
如今,重温这些名称,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它像是乡村历史的胎记,它是乡村童年的小名,虽然长大了有了生产大队、行政村的大名,虽然还有现在社区居委会的正名,虽然小名也许早已被忘记,但偶尔唤起,依旧亲切。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