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边原本并无湖泊。这里地势较低,从虎仔山、龙湫亭下来的水流到湖边边上的杨厝社叫杨厝溪;从云顶岩下来的水经古地石往下叫龙舌溪,和国公埔、后埔、忠崙来的水一起西向流来叫西溪。它们汇合在一起流入钟宅湾,古人在溪流上筑有大石桥,这就是著名的黄水桥(洪水桥)。1924年修筑的江头至五通的公路(江通公路)到了黄水桥,车辆无法通行,便从边上建一木桥绕过。桥在这段公路的最低处,西向是上金山脚的金山坪,又高又陡,东向是上桥头街的桥头坪,这段斜坡更高更陡,俗称“破灶崎”。

行走在江通公路的车辆,到了金山、桥头之间,坡陡路窄,险象环生。1958年“八二三”炮战,我炮兵部队设在马厝、林边、东宅、鸡山、赤坡山阵地的物质补给,全靠江通公路运输。那时部队的大炮,不少还靠马匹拖拉,陡峭的金山坪、破灶崎,制约了这条重要的运输线。

1980年禾山公社地名图里的湖边水库

湖里区地图上的湖边水库

1959年底,前沿炮击不断,市委书记袁改、郊委书记曹守义、前线公社书记杨旺到五通视察抗旱工作,汽车开上了那个又高又陡的破灶崎,很是吃力。回来的时候,他们特地在桥头停下来,三个人看着眼前近在咫尺的金山和一上一下的陡坡,下决心在桥头和金山之间修筑大坝,部队的车马运输就方便了,既可以备战,又可以拦住虎仔山、云顶岩下来的水用来灌溉。

1960年除夕那天,前线公社的几个干部最后一次测量了要修建的大坝大体的高度、长度、宽度,算出了所需要的土方数。第二天正月初一(1月28日),从前线公社各个大队抽调来的民工就开到了现场。没有任何机械,大家全靠手挖肩挑,就这样干开了。

人群结成长龙,“白天一片人,晚上一片灯”,“清晨两点多钟,工地人声鼎沸,竞赛热潮汹涌。”700多个女民工和1000多个男民工一样,日夜战斗在水库工地上。工地上热火朝天,各种劳动竞赛层出不穷,比挑得最多的,有的一次跳四个担子,有人的木头扁担折断了,有人差点当场吐血。各个大队的旗帜在寒风中腊腊作响,高音喇叭不时传来决心书、挑战书高昂的声音。“每天15小时,连续苦干40天!”“拔白旗、插红旗!”口号响彻云霄。指挥部门口张贴着每一天的进度和成绩,哪个大队完成土方最多的就升起那个大队的红旗,成绩最差的则灰溜溜地拿到一面白旗。

2月17日,市委第一书记袁改也参加了水库劳动,亲自套上肩绳,拉起板车。

厦门市委第一书记袁改(中)参加湖边水库劳动 (倪海摄影)

在“八二三”炮战中涌现出来的前沿十姐妹、穆桂英班、花木兰排、九秀班、八勇女、红霞小组等对敌斗争模范集体,也出现在湖边水库工地上。他们以特有的精神面貌鼓舞水库的建设者们。

这一年的第一场春雨来得特别早。大坝里的水一下涨了好几米,差点就漫过堤岸,漫过去可就缺口了。单靠前线公社的民工这样干看来不行,市里就从同安、灌口调来马车队,效率提高了很多。

湖边、蔡塘地势低的地方,老百姓来不及搬家,水一下就淹到了家门口。大家只好先抢出衣服被子和部分家具。那时候人民公社化,“一大二公”,也不用拆迁也不用安置,被淹的人家先是投亲靠友,还有的就住在桥头的部队大礼堂。杨厝、湖边、蔡塘的党员带头,二话没说,自己克服困难,搬家、安顿。到了年底,才乘水库的水位下降后,拆了被淹掉的农民的房子的砖石盖安置房。人们在湖边、蔡塘、前坑、金山修了19列简陋的“竹竿房”式的“新村”。

下湖社,湖边水库的安置房(2009)

顶湖社的湖边水库安置房(2009)

蔡塘社,残留的湖边水库安置房(2011)

眼看大坝里的水一天天涨高,指挥部只好向驻军31军求助,部队派来了二个团,因为炮击作战的任务很重,只好一次一个团轮流来支援。部队的战斗力特别强,又用上了汽车,对大坝的修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人海战”的工地忙而不乱,整个工程没有死过人。

经过100天的奋战,水库大坝建起来了,金山和桥头终于连成了平线。虎子山下来的杨厝溪、云顶岩下来的龙舌溪、国公埔下来的西溪,都被拦截起来,成了大水库。湖边才成为名副其实的“湖边”。

由于在前线,水库工地处于敌人的炮火可以控制到的范围,所以报纸上都没有刻意宣传。水库起先命名为“前线军民友谊水库”,到了后来才改叫“湖边水库”。

湖边水库先是叫“军民友谊水库”(《厦门日报》1960.3.14)

湖边水库在那个特殊年代施工,浮夸风盛行,以致工程量的统计大大超出实际测量。大坝匆忙上马,没有设计泄水口,一直到积水相当高了,龙舌溪出现倒灌,从前埔入海,才将就做成了水库的泄洪口。要是当年设计从西潘、穆厝一带泄洪,过水距离就近得多,也就没有后来时不时要疏通泄洪道的问题。

大坝靠夯土的,没有砌坡,大水一浸,大坝就下陷,好多次出现险情。后来,才补砌了石头护坡。由于不是边造坝边护坡,补砌好的坡又会往下溜,溜了再砌,砌了再溜,反反复一直到2001迎水护坡修复才定型。

如今湖边水库大坝,可以看到的迎水面是水泥的护坡(摄影 江清良)

湖边水库边上先后建了6个提水灌溉的抽水站。后坑、高林、五通、洪文、何厝、蔡塘、后埔大队,前线公社半数以上的田园还有忠仑苗圃都能得到灌溉,还有700多亩水面可供养鱼,年产量5-7万斤。

1963年的湖边水库,左下是抽水站(摄影 倪海)

湖边水库是岛内集雨面积最大、库容最大的水库,长期是厦门水厂的水源地之一,通过后坑—祥店—后埔—莲坂的明渠,源源不断向市区供水。

1992年禾山镇在湖边水库建成金山水厂。

2007年湖边水库清淤(网络图片)

2007年湖边水库清淤(网络图片)

2007年湖边水库清淤后的景象(网络图片

2007年,湖边水库进行放水清淤、彻底整治,重现了“满湖清水绿如蓝”的景象。

然而,水库曾经的备战、灌溉、养鱼、水上运动的功能都没了,就剩——岛内备用水源。“备用”的事,谁也说不准,“乘凉”受益的倒是水库边上一个个以“湖景”为卖点的楼盘。

当年的建设者们有谁能想到!

清淤10年后,湖边水库边上高楼长起来了(2017)

清淤10年后,湖边水库边上高楼长起来了(2017)

清淤10年,湖边水库满湖绿色(2017)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2 宫庙古龙柱

石雕龙柱从古代延传至今,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褪色,被视为一种尊贵、祥瑞的符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湖里掌故之191 猪巢鸡巢

本地原本是农耕社会,家禽家畜是农民赖于生存的宝贝。汉字的“家”字,宝盖头下面一只豕(shi)——家里有一头猪。普通话表示圈养这些家禽家畜的地方......

湖里掌故之190 敬字亭与奉茶摊

旧时代文人相互组织惜字会、敬字社等,主要的活动也是搜集字纸集中焚烧。较为讲究者,字纸成灰后依然敬惜,集中在坛子里专门存放,过一段时间选一个吉日,开坛祭祀发明文字的仓颉后,送到溪流随水而去。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