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八二三炮战前夕,和金门岛一水之隔的前线公社前沿一带的乡村,学生随家人转移到厦门岛外远离敌人炮火射程的“后方”。这是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移民,本地人俗称“移民”。

为了解决这些学生的就学,1958年秋季,来自前沿的禾山第三中心小学(后坑)、第四中心小学(何厝)、前埔小学三所小学在灌口锦园组办“前沿联合小学”,简称“前沿联校”。老师们克服种种困难,把一所700多学生的寄宿学校办起来。他们身兼三职:在课堂是教师,在宿舍是保姆,劳动中是指挥员。

学校教学工作也马上步入正轨,并组织了以何厝小学“小八路”为骨干的“前沿联校小八路连”,学习、支前做得有声有色。年底,前沿联校受到郊区党委奖励,获得一面锦旗,上面写着:“炮火中提高教育质量,火线上培养少年英雄。”

《厦门日报》1963年六一节对前沿联校的报道

前沿联校“小八路”中队传承了哥哥姐姐们“英雄小八路”的精神

1959年正值建国10周年。前沿联校林志民校长和“英雄小八路”的代表何大年上京参加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群英会”,何明全到北京参加“小八路”英雄事迹的讲解、报告。

1959年初,前沿联校迁回岛内殿前,借用殿前的民居上课,学生也住在当地人家中。那时正值人民公社化的初期,办大食堂,学生和老师都在各自生产大队办的食堂里吃饭。到了后来,粮食紧张,三餐就地瓜汤、咸地瓜、蒸地瓜轮着吃。没有课椅就坐在地上,没有课桌膝盖上垫块木板代替。到了1960年秋季,前沿联校在高殿小学边上隔着马路新盖了二列单层教室,才有了自己的正式校园。

前沿联校在殿前的校舍后来划给了高殿小学

1959年,“第一代”的“英雄小八路”从前沿联校毕业。秋季,联校从几百名学生中挑选了30多人,成立了“小八路中队”,吴朝注、洪励君是总辅导员。毕业了的“小八路”常常来学校做报告。“小八路中队”在校内学习是模范、劳动是先锋,课余时间参加支前活动,那时,从全国各地寄来的慰问信慰问品太多了,专门辟有一间教室做“英雄小八路”展览,“英雄小八路”的精神在这里传承,1963年前沿联校“小八路中队”被评为对敌斗争先进集体。

福建省前线公社前沿联校的小八路活动 该校自从1958年以来,在学生中开展了“小八路”支援前线的活动,站岗、放哨,捡反动传单,监视坏人。由于学生不断毕业离校,现在“小八路”小队已补充发展到第三批。(1965年6月1日 《中国青年报》记者 贾化民摄)

前沿联校坚持普通班和耕读班并举,高年级学生还参加劳动。学校开菜园、种菜、养猪、养羊,课外活动有声有色,毕业考质量全公社第一,参加公社小学生运动会取得总分第一名。前沿联校取得“读书、思想、劳动”三丰收,1963年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被誉为“红色英雄学校”。那时候的前沿联校是片区的中心小学,还成立了学区党支部、团总支。1966年10月,联校还被评为先进单位。

前沿联校的总结报告

后来,厦门岛前线的炮战平静了许多,不少学生随着家长回到了家乡。1962年,前沿联校在原来何厝、前埔、后坑的三个小学设了分校,总校还是在殿前,兼顾着那些还没有返乡的学生的上学。1964年,联校总校搬到了金山边上原来湖边水库移民的新村,在殿前的校舍成为高殿小学的一部分。这时的前沿联校有何厝分校、前埔分校、洪文分校、后坑分校。前埔分校也曾设在蔡塘,成了蔡塘小学的前身。

金山脚下的西潘311号 曾经是前沿联校的总校旧址

文革开始后不久,所谓的“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各个生产大队派人管理各个分校,联校的历史就此结束。

在特殊历史背景中诞生的前沿联校历时8年,“英雄小八路”曾经在这里成长。联校初创时,首任校长是原禾山第四中心小学(何厝小学)校长郭乃然(乒乓球冠军郭跃华的父亲),后来是林志民,1963年9月之后是洪志雄,期间还有姚历坚。他们都是懂教育的行家,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师生们有着非常坚毅的精神,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教学、读书。前沿联校教育质量在全郊区名列前茅,升学率首屈一指,先后培养了12个毕业班近400名学生。

前沿联校首任校长郭冷然(转自何明全《往事漫忆》)

在动荡年代由几个学校联合办学的“联校”往往有极强的生命力和不菲的成绩,虽不敢和抗战时期的西南联校并提,前沿联校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出独特的光亮。那些炮火中诞生、锤炼、成长的故事,至今还在流传;郭校长、林校长、洪老师、孙老师,学生们不时还在感念。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2 宫庙古龙柱

石雕龙柱从古代延传至今,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褪色,被视为一种尊贵、祥瑞的符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湖里掌故之191 猪巢鸡巢

本地原本是农耕社会,家禽家畜是农民赖于生存的宝贝。汉字的“家”字,宝盖头下面一只豕(shi)——家里有一头猪。普通话表示圈养这些家禽家畜的地方......

湖里掌故之190 敬字亭与奉茶摊

旧时代文人相互组织惜字会、敬字社等,主要的活动也是搜集字纸集中焚烧。较为讲究者,字纸成灰后依然敬惜,集中在坛子里专门存放,过一段时间选一个吉日,开坛祭祀发明文字的仓颉后,送到溪流随水而去。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