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17年(1928年)8月,旅居菲律宾的爱国华侨吴记藿、吴福奇、薛煜添(安兜人)和林珠光(前埔人)等遵循孙中山“航空救国”的遗训,在海外组织航空委员会,并取得菲律宾中华总商会会长薛芬仕(安兜人)、侨商孙有泰(泥金人)等人的帮助,募集了一笔资金,用以购置飞机,聘请飞行教官,雄心勃勃,准备创办航空学校。

吴记藿(1866~1932年),南安码头镇人。1887年到菲律宾经商。1904年起在菲律宾兴办多种企业,创立中兴银行,在国内多处投资兴业,长袖善舞,获利颇丰。他担任菲律宾中华总商会董事及其他华侨社团领导人,1911年参加同盟会,积极捐输支持武昌起义,后被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聘为海外顾问,并授予一级嘉禾勋章。

五通航空学校主要创办人吴记霍

航空委员会成员都是闽南人,不少人在厦门建有企业、商号,决定在厦门举办航空学校,培养飞行员,地点选在市郊禾山五通乡店里村,命名为“厦门五通民用航空学校”亦称“福建民用航空学校”。这是当时国内仅有的三所航校之一。同时,航校开始在国内外分别招考学员。菲律宾华侨青年踊跃报考,甄选录取11名,这批学生于民国1928年10月中旬直抵厦门。加上国内招考的学员89人,厦门五通民用航空学校首批招收学生100名。航校聘菲

律宾华侨、留学法国的飞行家陈国梁,是中国早期优秀飞行员。也是航空委员会的发起人之一。所聘请的中国籍飞行教官李夙宣、陈子文在国内航空界都颇有名气。

航空委员会一口气为五通航校购置了7架飞机,其中有德国制造的双翼教练机3架,美国制造的双翼教练机2架,法国制造的单翼教练机和单翼水上飞机各1架,还有收发电讯设备1套和其他设备。

五通民用航空学校教练机及创办人菲律宾华侨吴记霍

1928年10月,航校开学。按照教学计划,学员用一年时间学习航空学、气象学、数学、化学、机械学、摄影学、无线电和外语,再经过半年的飞行见习便可毕业。

乡绅孙印川捐出位于五通店里社的一片果园作为航校停机坪,店里社后的红土坡被辟为机场跑道。这条红土跑道长244米,宽40米,相当简陋,因地形所限,跑道还横穿江头至五通的公路,遇飞机起落,公路两侧要放下竹制的活动横栏,保证行人和车马的安全。

1929年1月9日,五通航校进行第一次试飞,用的是德式教练机,展翼11米,机身9米,由技师李逢煌驾飞。第一次飞行约15分钟,相当顺利。第二次飞行约30分钟,降落时由于跑道狭窄,地面凹凸不平,机头冲撞凸地,机身翻覆,略有损坏,还好并无伤人。

学校开办后,国内学员和华侨学员因事发生纠纷,校长陈国梁处理不当,引起学潮,教学秩序无法维持。遂由海外“航空委员会”出面解决,遣散绝大部分国内学员,仅留3人,加上海外华侨学员共14人。校长改由毕业于美国西点陆军学校的薛拱年(安兜人)担任。撤换校长之后导致两位飞行教官辞职,航校陷于困境。

《闽侨》对五通航校风潮的报道

航空委员会只好高薪聘请丹麦飞行员坎马担任飞行教官,航校才得以续办。航校购置的飞行设备相继运抵厦门后,在霞边村海边搭建1座水上飞机机库。

民国19年(1930)春,因菲律宾经济不景气,航空委员会无力支付航校经费,决定停办航校。学员归并广东航校,飞机和器材亦由广东航校接收。

厦门《民钟报》1930.8.2.

航校停办了,但是,作为航校所在地,店里人把社后的红土高地称为“飞机场”,浦东人同样也把当年飞机跑道的那片地叫着“飞机场”,相当今店里社后侧五通工业园横过翔安隧道口上方那一带,只不过近年来湖里东部大拆除,原始地貌已经无迹可寻。

在前后只有3年的办校过程中,厦门民用航空学校书写了福建航空史不可或缺的一页,五通也因此在厦门航空事业上留下先驱者的足迹,虽然短暂得昙花一现,但已经看见了敢为人先的光荣与梦想。

五通航校位置示意图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85 古渡码头

1955年高集海堤还没建成之前,厦门岛的对外交通,完全依赖船只,码头必不可少。古时候,今湖里区所辖境域,东有五通渡,西有东渡,北有高崎渡口,还有24都的蠔口渡、蟹仔屿渡。这些都为清代《鹭江志》《厦门志》所记载。

老禾山照片的故事之22 禾山工商联

江头街在解放前后都是禾山商埠,从事商贸的工商业者最为集中。解放后,“为加强内部团结,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做好当前各项中心工作,尤其是抗美援朝工作”......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