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禾山甲种商业学校搬到双涵,第二年,校长黄瀚审时度势将其改为禾山中学。办至1930年,经费不敷,学潮兴起,学校停办。1948年10月,禾山中学在双涵复办,改名为市立二中。1949年初搬到祥店,改为私立禾山中学。1951年,私立禾山中学由市文教局接管,市郊农会主办,改为禾山中学。1953年,人民政府接办,禾山中学改为厦门三中。
禾山中学创始人黄瀚(1867~1941)
双涵,旧属禾山,厦禾公路穿其而过。校舍位于公路东侧,禾山中学肇始于此,后来又复校于此,之后,省立厦门高级工业学校、江头警察分局也先后迁至此处。50年代,这个地方先是省立厦门师范,后来是外贸公司车队所在。
禾山中学双涵旧址
李国珍,广东海丰人,海陆丰地区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初,李国珍化名为“马仁成”,到禾山中学教书,不久被提升为教导主任、代理校长(据《厦门市志人物传》)。他一面教书,一面写作,以合法身份从事地下工作。后来当选为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长。1931年5月牺牲在禾山刘厝,年仅二十九岁。
在李国珍的影响和组织下,1929年禾山中学成立了学生会,创办了《禾中》杂志。8、9月间,中共禾山中学支部成立,有党员4人。这是禾山地区的第二个党支部。在地下党支部的领导下,禾山中学的学生运动如火如荼。在厦门学生运动惨遭国民党当局镇压的同时,禾中学生参加了多次的请愿、示威。禾山中学留下了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印迹。
1929年出版的《禾中》(原藏于燕京大学图书馆)
学校进步风气浸漫,办学经费却提襟见肘,校长黄瀚苦心经营却孤掌难鸣,虽说“育人甚多”,但深感“吾老矣!”大约在1930年夏,禾山中学竟长期停办,了无声息。
禾山中学停办之后,呼吁复办之声亦即响起。1935年8月,创办于寨上的《禾山旬报》发表评论《续办禾山中学》,“吾禾居民达五万余人。自禾山中学停办后,贫寒学生,无从升学。(禾山)王儒林区长极力提倡续办禾山中学……”眼看禾山中学呼之欲出,但是时局风云突变,仅过了一年,日寇的铁蹄便践踏了鹭岛,复办禾山中学一事旋即搁浅。
1935年8月1日《禾山旬报》评论《续办禾山中学》
抗战之后,百废待兴。1946年底,菲律宾华侨总商会主席薛芬仕(安兜人)募集巨款,聘请黄萃庭、陈克舒等“筹立中学”。1948年7月初,当时禾山的厦门市参议员江定邦(田里人)等人,以“鉴禾区小学林立,而中学却未见设立一校,以致禾山莘莘学子,负笈厦鼓集美各地,诸多不便,而贫苦农家子弟亦因经济压迫,辍学者众”为由,向厦门市参议会提案,“联请市府迅在禾山设立中学,以资补救”。市参议会通过了“筹设市立中学(即今厦门一中前身)禾山分校案”。禾山籍的市参议员黄敬贤、江定邦、林文忠、孙嘉武及黄萃庭等成立了校董会。1948年7月25日,厦门市立中学设立“禾山分校”。
之后,虽说筹办工作紧锣密鼓,但是校舍、设备、校名、校长等事项的扯皮层出不穷。9月11日,筹办的市立中学禾山分校改成了厦门市立第二中学,和大名鼎鼎的市立中学比肩而立。开学式却一再推延,一直到了1948年10月31日,厦门市立第二中学在双涵举行开学式,初办时只有二个班级,共有学生70余名,教职员6人,校长戴光华。
厦门市立二中校徽(收藏者提供图片)
市立二中/禾山中学校长戴光华
市立二中拖到1948年10月31日才开学(《江声报》1948.11.1.)
由于双涵偏离禾山的中心,学生求学还是有诸多不便。黄萃庭(1887~1967),祥店人,年轻时赴南洋学医,学成后归国,在祥店举办西医诊所,抗战前夕组织“禾山担架救护队”并亲任队长,在乡里颇有声望,对于公益之事,“绝无旁贷”。此时他是祥店黄姓的族长,祥店社南一片家族的公地,先后办过祥坫小学、祥坫女学等,此时正有空余,把它让出来给中学,既是出自于公心,也能更好地发挥他的影响力。校董会对此事一拍即合,“议决迁至祥店”。
市立二中/禾山中学主任校董黄萃庭(1887~1967)
1949年2月28日,在双涵办学仅一个学期的市立二中,“动用汽车数部”迁往祥店,在新校舍开课。学校设在原私立祥坫学校的四合院校舍内,校舍的大门两侧立着仿罗马柱,上面是西洋式门冠,大门内院子里栽种着白茶花,四周有十数间的教室和办公室,门口是篮球场和运动场。
设在祥店的禾山中学旧址校门
私立禾山中学得地理之便,“学生较前增加两倍以上”,由2个班扩大到4个班,学生146人,教职员11人。校董会认为既然办学经费大都是校董自筹,能得到市府所拨其实不多,主任校董黄萃庭和戴光华校长遂将学校改名为“私立禾山中学”。
禾山中学校徽
私立禾山中学学生证
私立禾山中学第一届毕业照(1950年),前排中为校长戴光华
为办学经费长远计,年过花甲的黄萃庭再次飞赴马尼拉向旅菲华侨募捐,不料,壮志未酬,多年后竟客死他乡。
解放后,学校虽说是私立中学,原学校董会却名存实亡,办学经费大多靠政府补贴。1951年3月17日,私立禾山中学由市文教局接管,市郊农会主办,旨在“由农会办农民的子弟学校”。原学(校)董会解散,由禾山农民协会主任阎云卿、副主任于华,农协会负责人梁明富、黄瑞成,禾山区公所陈甦、吴国成(穆厝人)、陈振华(后浦人)组成禾山中学临时校董会,推派胡复生为校长,胡青阳为副校长。
《厦门日报》1951.3.21.报道
禾山中学校领导与上军干校同学合影(1951年)后排左校长胡复生,右副校长胡青阳,中禾山区委副书记严XX
1953年1月,福建省教育厅接办私立禾山中学,改名为“厦门第三中学”,历经磨难的禾山中学从此翻开新的一页。
禾山中学创办距今已近百年,禾山乡绅及有识之士为了禾山教育呕心沥血、矢志不渝让后人敬佩不已。
《厦门日报》1953.1.21报道
在双涵时期的“禾山私立中学校”稿本(黄瀚后人提供)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