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公园”,“南陈北薛”是最早开发厦门岛的二个家族。薛姓的代表人物薛令之墓原位于下忠社西侧一处缓坡,即今双十中学枋湖校区的北侧。墓葬的平面呈“风”字形布局,封土堆高,墓围是三合土构筑。墓碑上镌楷书“唐待御薛公墓”,落款“乾隆已丑年”。

薛令之墓全景(网络图片)

薛令之墓(网络图片)

薛令之墓的文物保护碑(网络图片)

薛令之墓是厦门市在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碑背面楷书镌刻:“薛令之:字君珍,唐代福建长溪(今福安)人,神龙二年(706年)进士,闽人以诗赋登第,自薛令之始。薛于开元中累迁补阙兼太子侍读,后以病辞官,徙居厦门,肃宗即位后思念东宫侍读旧情,拟召为大臣而令之已逝。肃宗嘉其一生清廉,名其乡为‘廉乡’誉其乡之溪为‘廉溪’。薛令之是徙居厦门的唐代名人。墓葬具有文物价值。”

薛令之像(网络图片)

1931年的《厦门指南》关于薛令之墓的记载

“薛令之墓”外观十分完整,历史上便是厦门有名的古墓。1997年底,由于辟建枋湖工业区(后改为行政居住综合区)需要,市文物部门对薛令之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该墓墓室为长方形无顶砖砌,距地表约1米。墓壁、墓底共设12个壁龛及前后2个腰坑。墓室中出土29件随葬品,包括十二生肖俑、男女侍俑、墓兽俑等陶俑和双鱼莲荷纹银碗、双鱼纹银盏、方形铜镜、铜器柄、铁器、双系瓷罐、四系瓷罐、箕形石砚及“开元通宝”铜钱等。其中银碗采用錾刻和锤地隐起工艺,不仅表现出器底双鱼畅游水中、栩栩如生的视觉感受,而且在厚度不足1毫米的器壁上錾出细如发丝的水禽花卉图案,充分体现了匠师们高超的银作风范,令人叹为观止。花纹墓砖上线条纤细流畅,集人物、翼兽、飞鸟、花卉、祥云、站鹰等纹饰于一体,石砚制作光滑规整,无不展现出厦门岛先民的聪明智慧和娴熟技艺,是认识和了解唐代厦门社会、经济、文化的珍贵实物。

薛令之墓发掘现场(网络图片)

薛令之墓出土的十二生肖陶俑(网络图片)

薛令之墓出土的双鱼纹银盏(网络图片)

出土文物中不少有“薛”字刻痕,该墓为薛姓墓葬确认无疑,但由于没有墓志铭,墓主人究竟是谁,引发厦门史学界极大争议。

清理发掘该墓时,有关部门并未通知林后安兜的薛氏后裔,出土文物和部分墓砖运往市博物馆收藏,墓碑、墓桌、保护碑被砸断、丢弃,现场一片狼藉。事隔年余,薛氏后人才将断成三段的墓碑运回林后社薛姓家庙暂存。

断成三截的墓碑暂存在林后社薛姓家庙

薛令之墓是厦门市文物保护单位,改革开放后才被毁,墓碑断为三截,政府立碑保护仍然“保护”不了,令人费解。当时发掘墓葬时,说好是“保护性迁移”,如今,20几年过去,“迁移”一事还遥遥无期,讨论会、会议纪要,一应俱全,选址却久拖未决。一千多年前开发厦门岛的先驱,如今一块小小的安葬之地竟也如此之难,真让人嘘唏不已!

                断了的墓碑重新粘结,但还是缺了一块

下忠原本拥有两处至宝在侧,温泉在其左,薛墓在其右。如今,温泉不见了踪影,薛令之墓已经被毁,神道碑早已不见。村子的街市上原本熙熙攘攘,如今业已拆成平地,乡人也好过客也好,都追逐着他们各自的梦想,有谁还记得这些!

薛令之以诗文入仕,是闽省第一个进士,也是唐朝皇帝唐肃宗的老师,当年,如果双十中学能与他的墓地为邻,也算是荣幸。

但是,已经没有如果了。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85 古渡码头

1955年高集海堤还没建成之前,厦门岛的对外交通,完全依赖船只,码头必不可少。古时候,今湖里区所辖境域,东有五通渡,西有东渡,北有高崎渡口,还有24都的蠔口渡、蟹仔屿渡。这些都为清代《鹭江志》《厦门志》所记载。

老禾山照片的故事之22 禾山工商联

江头街在解放前后都是禾山商埠,从事商贸的工商业者最为集中。解放后,“为加强内部团结,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做好当前各项中心工作,尤其是抗美援朝工作”......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