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喜,亦作陈僖,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开元年间随其父长乐县令居长乐。其父秩满后迁居福唐(今福清市)。陈喜为人爱仁好义,襟怀坦荡,四方豪杰,聚集门下,时称“门有敢死之士”,为闽中豪族。当时闽侯有自立为王的意图,欲招陈喜共为谋划。他不愿参与其事,又恐引祸上身,便私下建造船只,率领整个家族渡海,避居到泉州之南被称为新城、嘉禾屿的海岛,即今之厦门岛。当时的嘉禾屿是“四向沧波”“人所罕到”的荒岛,陈氏家族在岛上“发川为田,垦原为园”。

陈喜是陈姓家族的代表人物,因陈姓家族住在薛岭之南,故与薛令之家族并称“南陈北薛”,共同演绎了最早开发厦门岛的传奇故事。

陈喜墓的位置

后院埔上的陈喜墓

陈喜墓在后院埔,位于仙岳路与金尚路交口东侧,双冢双穴,坐北朝南,二个墓碑是“唐上柱国陈公茔”“大唐赐进士出身陈公封茔同治癸酉年(1873)立”。相传其中之一是陈喜的墓另一个是他的衣冠冢。墓葬边上长着一棵已有400年树龄的大榕树。1924年修建的江头至五通的公路从陈喜墓前经过,这二块墓碑就在公路边上,陈喜墓遂为老禾山人所熟知。

陈喜墓的文物保护碑和涉台文物古迹碑

陈喜墓碑1

陈喜墓碑2

陈喜墓早在1961年就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碑的碑文刻着:“陈喜,颍川陈氏开漳七世祖,约当唐代中期人以进士及第累迁开府同三司上柱国。”墓东侧旧有陈喜的专祠“颍川上柱国祠”,这块因有此墓旧时又称为“国公埔”。

2005年1月,为了配合仙岳路的建设,厦门文物保护中心对陈喜墓进行发掘,发现这二个虽有文献记载流传的陈喜墓实际上是陈喜孙子陈元通夫妇墓。看来,一百多年前清代立碑的时候也没有弄清楚墓主人是谁。

陈喜墓发掘现场(网络资料图)

陈喜墓发掘现场(网络资料图)

不过,虽说不是陈喜墓,但也弥足珍贵。墓葬的发掘堪称福建唐代考古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出土的两通墓志铭《故奉义郎歙州婺源县令陈公墓志铭并序》《唐故陈府君汪夫人墓志》尤为重要,是迄今为止记载厦门历史的最早的实物见证之一,为研究厦门早期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出土的汪夫人墓志(网络资料图)

陈元通夫妇墓不仅是福建省最大的唐代墓葬,而且是全省唐墓中出土文物品种最多、最为精美的墓葬。墓葬中所共出土文物52件,包括大陶仓、青釉碗、青釉双系罐、青釉四系罐、以及银器、铜器、铁器等,其中的银器花纹加以鎏金装饰,集锤鍱、錾刻、焊接、鎏金等多种技艺于一身,制作精湛,展示出唐代金银器的鼎盛和登峰造极。因此,墓葬及出土文物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科研价值。

陈元通夫妇墓中的陶制谷仓(网络资料图)

陈元通夫妇墓出土的随葬品

可见,早在唐代陈姓家族不愧是厦门岛上的“豪族”,也可见陈喜名气之大,以至于千百年来人们宁可认为这是他的墓葬,并在其侧立“上柱公祠”专祀。

陈喜墓发掘之后,有关部门在原地竖立了陈元通及汪夫人的墓碑,以还原本真实,不过,“陈喜墓”的文物保护单位并没有撤销,这也表示了人们对这位厦门岛最早的开发者满满的敬重。

新立的陈元通墓碑

新立的汪夫人墓碑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2 宫庙古龙柱

石雕龙柱从古代延传至今,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褪色,被视为一种尊贵、祥瑞的符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湖里掌故之191 猪巢鸡巢

本地原本是农耕社会,家禽家畜是农民赖于生存的宝贝。汉字的“家”字,宝盖头下面一只豕(shi)——家里有一头猪。普通话表示圈养这些家禽家畜的地方......

湖里掌故之190 敬字亭与奉茶摊

旧时代文人相互组织惜字会、敬字社等,主要的活动也是搜集字纸集中焚烧。较为讲究者,字纸成灰后依然敬惜,集中在坛子里专门存放,过一段时间选一个吉日,开坛祭祀发明文字的仓颉后,送到溪流随水而去。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