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老虎曾经频繁出没于厦门岛,这是一种比东北虎体形更小、毛色更深的老虎,名“厦门虎”,后来更名为华南虎,其学名P. t. amoyensis ,词根 amoy 即厦门。

旧时,本地的虎患并不鲜见,老虎蛰伏于山地密林,伺机出来危害牲畜和乡人。

塘边半山土地公庙据传始建于宋,年久失修,至明正德年间,山生虎患,塘边诸社,户捐缘银重修土地公庙,一时香火鼎盛,人潮喧哗,恶虎惊慌弃山而逃。

1944年5月9日(农历四月十七)虎仔山下的马厝社发生了老虎咬死人的事,第二天,这头老虎被击毙。此事至今当地的老人还记忆犹新,每每谈及总是绘声绘色。

虎仔山形如卧虎,也曾有过老虎(1958年)

从软件园看虎仔山,形如卧虎,也曾有过老虎(2018年)


那时虎仔山有一公一母两只虎,躲在主峰下的“虎鼻孔”。那天深夜,马厝马金助到屋外的厕所拉肚子,被老虎咬死,胸膛被掏空了。老虎把尸体拖到山沟里丢下,其位置在今高林骨灰室那边。第二天,日军在尸体里放置了手雷。黄昏后,老虎再次来撕咬尸体时被炸死,当地保卫团的4个人扛老虎下山,据说这头虎足足有360斤。老虎抬到马厝路口,叫死者的母亲出来看。她说,报仇了,不用看。后来老虎用车子拉到昭塘街示众,围观者成百上千。据说老虎的胡须有驱蚊的功效,不少人上前拔虎须。被打死的是公虎,那天晚上,另一只雌虎发出阵阵哀号声后逃走了。

被炸死的老虎在车上示众(资料照片)

同样那年,厦门市区也打死一只老虎,也是在车上游街

1948年12月,虎仔山再次发现老虎。厦门的《星光日报》于当月12日报道《虎山山麓发现虎踪》:“金林保东宅社农民在田间工作途径虎山山麓突发现有虎迹”,“至黄昏又闻山上虎啸随互相传告以是入晚不约而同闭户不敢外出”。《江声报》于12月14日以《禾山发现猛虎》为题,报道说:“禾山金林保与何岭保之虎山,日来突现猛虎足迹,大如饭碗。附近东宅农人于黄昏时候,且闻虎啸。故入晚乡人即闭门不出,互相告诫。”

1948年12月12日《星光日报》报道

1948年12月14日《江声报》的报道

解放那年的冬天,老虎跳进后浦社“猪母在”的猪圈,叼走一头几十斤重的猪,拖到石头皮山脚叫深沟的地方吃得剩下一条腿。位置即今石头皮山公交站后面。

1949年12月26日《厦门日报》对此事做了报道:《禾山殿前保发现虎患》

“本市禾山殿前保后浦社,农民陈猪母家里养有小猪一头,约五十余斤,于廿三日夜忽然听见猪叫,不知何故。第二天早晨去看猪栏里有虎脚迹,才知道是虎越墙而入,把小猪咬去了。立即四处寻找,在该社深沟里,只发现虎吃剩的猪肚猪肠。按七八年前,也有虎渡海到禾山,是海潮退时泅过来,在湖里保靠海大山登陆。那时虎在厦禾一带,非常猖獗,禾山的人民受害不浅,当时全禾山人民为了安全计,大家联合起来装设捕虎网,结果先后将虎捕杀。这次禾山又发现有虎,深望禾山人民提起警惕,并且联合起来,设法将虎捕杀,免得大家受害。”

1949年12月26日《厦门日报》

养到那么大的猪被老虎吃了,猪母婶伤心得哭了,她想起来那天夜里的风声里好像猪也叫了几声,天太冷了,懒得起来查看。不过还有后怕,要是自己夜里起来开门遇见老虎,还不知会发生什么事。

那一年虎的消息传得特别多,风传后埔、高崎也闹虎。后浦的猪被老虎叼走,村子的老人商量了一下,就请来了师公,设醮做法事。大家相信做了“虎醮”,危害村子的“虎爷”再也不会来了。

解放前,禾山的虎患还真的不少,日据时期,江头社一只母猪让老虎叼走;高崎海边出现老虎脚印;日本快投降那年,墩上宫口的田园也发现老虎脚印。解放那年,后埔也闹虎患,李丙井的猪也被老虎咬走。1950年,安兜也发现老虎的许多脚印。

本地许多地名留下了老虎到过的印记。牛公岭边上的深坑叫虎坑,就是现在湖里公园的那片水面。后埔社东南河尾与后坑交界的地方,老虎曾经到过,地名虎仔顶,还有虎仔井,位置在今太薇山庄和唐庄之间。吕厝社东南,也出现过“虎脚迹”,地名叫“虎空”。

对付虎患,塘边、后埔、高崎设置了“虎当”,三面用石头砌成围,一面是活动的铁栅栏,用小猪小羊做诱饵。不知是这些“虎当”太简陋,还是老虎太狡猾,反正都一无所获,却留下了“虎当”的地名。高崎“虎当”的位置在如今的清洁楼一带,塘边“虎当”就在村子里,又叫“虎橱”。

当年老虎危害不浅,大家谈虎色变,以至于本地人用一句“虎猫咬去”来吓唬小孩。如今野生的华南虎已经绝迹,老虎成了珍稀的保护动物,这样的变化也就发生在几十年间,不由令人唏嘘!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9 阿美

美的父亲是五通店里社人,母亲是钟宅人。1940年,阿美出生于新加坡,随父母在南洋生活。阿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讨生活只好改嫁,阿美便随母姓钟。

湖里掌故之198 “珍珠亥”

坂上陈亥自小没有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没读书又懒得帮做事,母亲常常怨叹说,亥仔,你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真是一个“害”仔。

新发现!明崇祯八年的“林氏祖碑记”出土|二三八记

2024年6月7日,有网友在柯家安兄的「走出文圃山四界看」后台留言,“你好,沧一小区有块古碑倒扣在地,请问知道来历否?”收此消息,家安兄即将之转询众海沧文友,温福来先生在第一时间寻访了沧一小区,竟无所获。众人当下只是草草讨论一阵,未曾泛起微动涟漪。

湖里掌故之197 师爷陈日铭

陈日铭(1885.5~1970.5)福州闽侯螺洲人。少时聪颖,在福州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1910年华侨筹资修建的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嵩屿)铁路通车,陈日铭从福州赶来应聘,担任主事文书。他年纪不大,个子壮实,人称“师爷”。

钟林尾土楼记|二三七记

今海沧区钟林路所包围的区块,有一处千年古村落,名曰“钟林社”,为明初海沧十七社之一。明清时,钟林社辖有钟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铁灶后、钟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沧中部曾经的巨无霸。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