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岛“南陈北薛”的故事广为流传。陈氏如何到厦门岛,一说是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前后,长乐陈喜因“不与闽侯为谋”,“罄家浮海”,来到四向沧波、人所罕至的嘉禾屿。一说是唐建中二年(781年),漳州“南院陈氏”陈夷则、陈夷锡兄弟因“偶梦”,举家300余人“尽入嘉禾屿”。

对于后一种说法,《颖川陈氏族谱》记载:“始登岸,筑室未成,托足茅舍,今人号其处曰‘陈寮’;尝洗马于坑水间,今人称其地为‘马坑’。”《南陈实录》记载:“初登岸,宫室未建,托足茅舍,今人号其处曰:陈寮洗马坑。”民国《厦门市志杂录》有陈氏先人登岛的细节:登岸之际,林木深阻,一行人“剔其高原,芟其茅茨”(把高的地方整平,割草盖了安家的草房),“东北罗列而居,‘陈寮’之号,盖自此始。旋移东南夹涧之西,有一池洗马坑,筑家庙,名圣王庙,刻槎为像”,此处并注明“址在霞边社后”。

     从五缘公寓俯瞰霞边(2012年)

霞边社就在海边,社的西北临海,岸上坡地平缓,海中水流不急,陈氏先人选择从此处登岸确实有地利之便。他们先搭建茅屋安身,称为“陈寮”,挨着水塘养马的地方称“马坑”,而后建陈氏宗祠,名圣王庙,刻木头像供奉。

陈寮、马坑在霞边社的位置

从地貌上看,霞边社处于澳头山(今灯塔公园南门附近)坡地的低处故称“下边”,社后枕着坡脊,社前的东南向有一个叫趴鼎顶的小山崙,即今音乐学校的位置。陈姓家族登岸“东北罗列而居”的“陈寮”位于霞边社祖师公宫、妈祖宫一线的海岸边。这里虽然平缓、避风,但是容纳三百多人毕竟较为狭迫,“旋移东南夹涧之西”,“夹涧”即从趴鼎山下来,流经霞边社前的那条水。

霞边社西南向,如今在建的“美仑花园”安置房东侧,这就是陈姓先人登岸时的“马坑”所在地。

霞边西南,安置房施工工地出口处,“那就是马坑的位置!”

马坑,顾名思义是喂马、洗马、养马的水塘,所以又叫“洗马坑”。水塘边上是聚居的地方又盖了家庙(祖厝)。这座陈氏家庙流传千年,日本兵占用过,国民党兵也占用过,许多军马饲养于此,并作马厩,使得“马坑”更加名副其实。“马坑”的地名从来没有消失,霞边社人非常熟悉,这就是“筑家庙,名圣王庙,刻槎为像”的地方。此处的陈姓祖厝,一直到50年代还在,后来毁于1959年的特大台风。

据《南陈实录》所载,择居于陈寮、马坑的陈氏家族,传了数代后“丁盛居狭”,有的扩居到“东距陈寮一里许”的浦东。后来,海盗、倭寇之乱,“海氛时作”,“时迁避寇难移居浦东”。又有一说是“因族内不睦,避家难乃筑室浦东而居。”

浦东陈氏宗祠

后来,陈姓家族的大部分迁居到浦源(今浦园),又繁衍到殿前、五户等地方,成为嘉禾屿上人数最多的姓氏族群。

原金门县长陈水在《金门陈氏源流古今论述》一文中指出:金门陈氏分布俗称“十三陈”,其中一支为明初自嘉禾陈寮、洗马坑迁来。

陈寮、马坑是陈氏先人登岛筚路蓝缕开始的地方,是厦门岛上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村落,距今已有1240年,演绎了岛上最为久远的历史故事。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2 宫庙古龙柱

石雕龙柱从古代延传至今,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褪色,被视为一种尊贵、祥瑞的符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湖里掌故之191 猪巢鸡巢

本地原本是农耕社会,家禽家畜是农民赖于生存的宝贝。汉字的“家”字,宝盖头下面一只豕(shi)——家里有一头猪。普通话表示圈养这些家禽家畜的地方......

湖里掌故之190 敬字亭与奉茶摊

旧时代文人相互组织惜字会、敬字社等,主要的活动也是搜集字纸集中焚烧。较为讲究者,字纸成灰后依然敬惜,集中在坛子里专门存放,过一段时间选一个吉日,开坛祭祀发明文字的仓颉后,送到溪流随水而去。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