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家村”指的是牛头山或者是东渡社?昔日的文人难得踏足这号称“厦门西伯利亚”的穷乡僻壤,所以也是懵懵懂懂。
清乾隆的《鹭江志》及道光的《厦门志》这二部史书中各有一张“厦门全图”,上面清楚地标有“牛家村”,这很是让人纳闷,在闽南尤其在厦门,怎么会有牛家村这样一个极富北方范儿的地名呢?而且志书的图上把牛家村标注在筼筜港北岸,也难怪,1946年厦门筼筜吟社以“筼筜渔火”为题的诗作,学人赵复纾写有律句,其中曰:“珊网披烟捞落月,浪花溅雨湿疏星。牛家庄畔潮初下,欸乃歌残梦未醒。”
清代《厦门志》的厦门全图(局部)中的“牛家村”
其实,牛家村、牛家庄并非村庄名,也不是在筼筜港的北岸。“牛家村”是“牛屁股”厦门话的发音,写成“牛骹穿”或者“牛脚川”。清代“泉州府海图”标为“脚川钩”,其实就是闽南话“屁股沟”的意思。把“牛屁股”写成牛脚川,谐音雅化为牛家村、牛家庄,还真让不明就里的人误以为是一个村庄的名字。在20世纪20年代的“厦门岛及周边地势图”,干脆就标为“牛庄”。
清乾隆年间泉州海图(局部)中的 “脚川钩馆”
民国厦门岛及周围地势图(局部)中牛头山的位置标为“牛庄”
这座叫“牛屁股”牛脚川的山便是牛头山,只不过从陆上看和从海上看绝然不同而已。
牛头山突兀在厦岛西隅,从濠头社的方向看去,山如卧牛之头,棱角分明,“山以形而名”。牛头山山体陡峭,向海的一面几成悬崖,有许多鸟在崖上凿洞筑巢,当地人叫“加鸰龛”(八哥的巢)。行船者从海中看,整个山浑圆陡峭,山形裂为两半,形如牛的屁股,因而称“牛脚川”。古时陆上交通不便,多以海上所看到的呼其名;今人从陆路经过,只看到牛头,对于“牛脚川”一头雾水。
“牛家庄”即牛头山 (《江声报》1948.1.7.)
牛头山的山脊形如牛的肩头,本地话叫“牛lia”,写成牛岭;山上有弯形石台,形如牛犁地时套在肩头的“牛枷车”(牛轭);山脚的延续,如同牛尾,唯妙唯俏。
民国《厦门市志》卷十“物产志”载:在“牛家村”可以采掘到治疗腹痛、赤白痢的“赤石脂”(中药名,又称多水高岭石,赤红色)。如今,附近濠头的老居民再也记不得有“赤石脂”了,只记得牛头山下曾经有二口井,一口在后来的“金鹭粮油”厂区内,井紧挨着海,却是淡水,靠岸的渔船都用它来洗涤。另一口的位置在海沧大桥引桥下,井泉特别好,是当年厦门乳牛场猪舍的主要水源。这两口井在牛头山东北、西北两角,当地人称为“牛眼睛”,活灵活现。牛头山下离海不过百米的海中,有几快黑黝黝的礁石,形象地叫着“牛屎礁”,海水涨落,若隐若现,因其在航道边上,还建有航标灯桩。如今,海沧大桥巨大的桥墩就建在“牛屎礁”边上。
今日牛头山
牛头山海拔77.2米,山虽不高,来头不小。由于它处于厦门岛与大陆最接近的位置,古人认为牛头山(牛家村)是从对岸(今海沧)山脉跨海而来的延续,是厦岛诸山的“龙脉的根基”。清道光《厦门志》中杨国春撰的《鹭岛山势形势记》说:“禾岛(厦岛)自同邑(同安)分龙,迤逦西界而来……过海突起一山,如眠牛形,名牛家邨,厦之龙基焉。”民国《厦门市志》卷四“山海志”也持相同的看法:“厦岛山脉,从镜台(屿)穿海而过,突起牛家村。”
牛头山(2009年)
牛家村(牛头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而成为军事要地,1938年5月,日军攻打厦门,“12日,胡里山炮台相继失守。鬼家驻高崎,分驻寨上、牛家村”(见民国《厦门市志》“厦岛沦陷经过”)“分驻牛家村”的日军的据点就修在牛头山下,日军的营房大家叫“军部”,在今金宝酒店的北侧。那时候,牛头山上设瞭望台,每天强迫濠头、东渡、官浔三个村社的壮丁不分昼夜值守。民国31年(1942年)1月7日夜,厦门挺进队从漳州方向分数路渡海奔袭禾山牛家村、湖里、高崎及五通等地的日军敌伪据点。后来,日军在牛头山顶建了碉堡,又掘一洞,传说牛头山是条神牛,是濠头的“风水”,洞一挖,动了神牛的头,濠头杨姓的祖祠莫名地崩塌,后来再也没有修起来。
牛头山下金宝酒店北侧原东渡小学校舍,日据时日军营房就建在这里,当地人把这个地方叫着“军部”
后来,国民党军在牛头山上也建有工事,居高临下控制着海面,临解放的那天(1949年10月15日)还强迫寨上、濠头的民工在山上修工事,妄图阻击人民解放军。那一天深夜,解放厦门的战斗打响,解放军并没有从牛头山正面发起进攻,这些工事修了也是白修。
牛头山以南到崩坪尾之间的岸线,因仙岳山脉的屏障,海波不扬,岸线弯曲,形成舟楫停靠之处,称“牛家村澳”。“牛家村澳宋、元、明设官渡,号东渡。”清代是为饷馆,即管理军粮及军队俸给的地方。清乾隆海图中,把这处饷馆标为“脚川饷”,即牛家村饷馆。也因此,新版的《厦门地名志》把“牛家庄(村)”注明为“东渡别称”。
牛头山是厦门岛离大陆最近之处,而且又是突出的山头,海沧大桥选在牛头山为起点,也正是取其这二个优势。解放后,牛头山上设有海军信号台。1973年,厦门电视差转台设也曾建在牛头山上。2001年,牛头山辟有桥梁博物馆。近年又在牛头山设厦门博饼文化园,颇有名气。
牛头山(2015年)
斗转星移,牛头山的山貌已经变化,如今再也看不出“神牛”的形象。山头顶上的碉堡也了无痕迹。只是,当地的乡民还记得牛头山靠海的西南面,今厦门港口管理局的下方有一个挖泥做砖形成的池塘,叫“牛脚川潭”,从这里下去的海滩上,每到了春天就长满了大片大片的翠绿的“海米菜”,可以摘做喂猪的饲料“海米仔”。那匍匐在海滩的藤条上细细的叶片,尖尖圆圆,就像米粒的形状,大家争相采摘,“捋(lut)”做喂猪的饲料。数十年前的那种景象,不禁让人感叹唏嘘!
1975年地图上的牛头山 。边上可以看到牛脚川潭,海里有牛屎礁
浑厚的牛头山,却名粗俗的“牛脚川”,在文人墨客笔下成了“牛家村”,算是一幸。如今,从这头“牛”的牛背上跃起的海沧大桥美称“东渡飞虹”,已然是“厦门二十名景”之一,看脚下巨轮穿梭,身旁高楼相伴,牛头山真是三生有幸!
厦门市人民政府立的厦门二十名景之一“东渡飞虹”碑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