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位于仙岳路北,西潘社东南,毗邻湖边水库,海拔58.9米。无论从从山的东向或南向看,金山的山体如同倒扣的铁锅,呈现出近乎完美的曲线。

金山(2010年)山体如同倒扣的铁锅,呈现出近乎完美的曲线

民国17年(1928年)老照片(紫日提供),从高林方向看金山,山体呈现近乎完美的曲线

从地质上说,金山属于火山碎屑沉积岩,山体覆盖着红土。这也是“金山”名称的由来。清代乾隆《鹭江志》和道光《厦门志》都说:金山,“山赤色,无草木,故名。”也就是说,金山是一个红土山,山上无草木,山体发红,故名金山。

一直到解放后合作化时期,当地政府还多次号召人们上金山绿化,一次一次栽下松柏、相思等耐旱的树苗,但是,要么过于干旱贫瘠,要么是让拾柴火的孩童给毁了。金山如今的绿化是托了改革开放的福,人们不再使用柴草做饭,山体的树木经过三十多年的孕育,如今已是一片葱茏,彻底改变了“无草木、山赤色”的状况。

从湖边新城看金山(2012年)

水波荡漾看金山(2018年)

许多山头都有几个不同的名字,金山却只有惟一的“金”字。就是这个“金”字引出了金山有“金鸡母”“金尫仔(孩童)”的传说,绘声绘色。

金山到底有没有金子?据说金山的石头开挖后可以看到有稀疏的片状的金色物,有人相信这就是黄金。于是此间有说民国初年曾组织开采,又有说是日据厦门时期也开采过,但都因为含量稀少,得不偿失而告终。1932年1月1日厦门的《民报》报道说,有人“在山上掘一穴,深丈余,得金砂少许,旋因乏资,始弃不采。”

厦门《民报》报道,金山曾经采金(1931.1.1)

金山虽然海拔高度不高,但因其俯瞰钟宅湾,是扼守五通到江头之间交通要道的制高点,所以也是一军事要地。日军在金山上曾修过工事,筑过炮坞,用杉木漆成黑色假装是炮筒,又在金山北侧山腰挖了2处坑道。临解放,国民党军在山上修筑多座碉堡,至今尚存。两岸军事对峙时,部队在山腰挖掘多条坑道并互相贯通,留有3个出口,一个向东,朝着水库的小坝,一个向北朝西潘社,一个向南,洞口向着今仙岳路。1958年炮战局势紧张时候,后坑大队还曾经利用过坑道。而后,坑道并没有什么用途,倒是成了附近小孩钻寻探险的地方。坑道至今尚存,只不过洞口已经覆盖,鲜为人知。

金山峰顶的三脚测量标

金山顶上国民党军修建的水泥碉堡

道光《厦门志》对于金山还载有:“金山,在城东北,近洪水桥。”同安县志又说:“(洪水)桥近处,有山原宽坦,郑氏尝阅兵于此。”上世纪30年代的《厦门小报大观》中载有“金山原”条:“金山原在城市之北,近洪水桥,地为宽坦高原。延平郡王尝阅兵于此。”基本沿用上述二部史书的说法。这“山原宽坦”“宽坦高原”足够让郑成功操练兵马的地方,所指的应是金山的西南麓,从旧时后坑社北延至后院埔一带,即今天的金山小区、金山花园至金山西三里一带。这一带旧时确实可以称得上“宽坦”且无沟壑。

1996年卫星图上的金山,那时,仙岳路、云顶路还没有修建

金山除了西麓、西南麓可称得上宽坦之原,其东面山脚下即桥头溪,溪流发洪水时把金山东脚冲刷成陡峭的崖壁,时常还会崩塌,所以这里叫着“陷里”,相当形象。金山其北,临钟宅湾。山脚下有从穆厝到湖边的大路,路过桥头溪时是一座木桥,因造桥的木头涂上黑色漆,人称“乌桥”。金山西北近西潘社之处,当地人叫金山头。靠近西潘社的地旧有华侨所置的龙眼园,地名叫果子园、果子园脚,数十年过去了,龙眼树还依旧密集。此处山脚下在1958年“八二三”炮战期间设有部队临时的卫生所,负责医治从马厝、林边一带阵地上受伤撤下的战士。医治不好牺牲的就地掩埋,做了7个烈士墓,后来移到厦门烈士纪念碑集中埋葬。

金山脚下的龙眼树依然茂盛

金山脚下的龙眼树依然茂盛

湖边水库修建后,1961年在金山西麓用水库底拆迁的民房的材料建了2排二层楼房,叫金山新村,安置被湖边水库淹没的的农民,当年,农民住楼房是十分罕见的。因地点偏僻,后来没人能够长住下来,便改种蘑菇,成了后坑大队的蘑菇房,再后来又改建成后坑小学。如今,原本小学的一排教室被某设计院租用。

原本金山西麓的后坑小学,现在是某设计院

如今霞光小学、金山街道一带的东南叫金山后,向北和西潘社之间是一大片赤土坡地,叫金山脚。金山脚有从山上下来的山水冲刷出来的大沟也有东西走向的人工挖的战壕沟,乱坟茅草散布,叫金山边。六七十年代,后坑大队硬是把这片金山后、金山脚、金山边的土地平整成方方整整规范的“农改田”,是当时前线公社的“样板田”。

金山上的战壕历历在目

金山上的战壕历历在目

金山西南侧依山面水,向来是风水墓地,从清代至今留下了上百个墓葬。1967年初,此处设立了造反派“厦门革联总司”的“烈士墓”,先后埋葬有数十个在“武斗”中死掉的人,墓园后侧的巨型石刻上有毛主席的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文革结束后,所谓的“烈士墓”被废除、铲平。80年代,后坑大队在此处修建了骨灰室。

金山西南麓光绪癸己年(1893)墓葬,年代最为久远

金山西南麓光绪丙午年(1906)奉直大夫墓

2004年6月,金山街道成立,从此,金山不止是一个小山头的名字,而且是街道的大名。此后,金山街道的许多社区纷纷以“金”字为头,金林、金安、金湖、金海。再后来,在金山街道的土地上建设海峡两岸金融区,以“金”字为头的路名更是层出不穷,金圆路、金光路、金钟路、金玉路、金宝路、金华路、金钻路……都寄托了许多美好的愿望和未来,成为金山街道的“金字招牌”。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2 宫庙古龙柱

石雕龙柱从古代延传至今,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褪色,被视为一种尊贵、祥瑞的符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湖里掌故之191 猪巢鸡巢

本地原本是农耕社会,家禽家畜是农民赖于生存的宝贝。汉字的“家”字,宝盖头下面一只豕(shi)——家里有一头猪。普通话表示圈养这些家禽家畜的地方......

湖里掌故之190 敬字亭与奉茶摊

旧时代文人相互组织惜字会、敬字社等,主要的活动也是搜集字纸集中焚烧。较为讲究者,字纸成灰后依然敬惜,集中在坛子里专门存放,过一段时间选一个吉日,开坛祭祀发明文字的仓颉后,送到溪流随水而去。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