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屿的位置
今之五缘湿地公园,其范围包含了旧时海中的岛屿——汤屿,之所以叫着汤屿,跟温泉有关。
钟宅湾西侧的有下忠温泉,海湾西侧的田里、前头一带,也曾经有温泉冒出,因此这一片古称“汤坂”。田里社南的埔顶,日据时期曾在这里钻探温泉,留下一处有热泥浆冒出的凹池,人称“烧汤窟”。前头社东侧早时有温泉涌出,冬天里可以看到热气升腾,大家也叫“烧汤窟”。前头的烧汤窟不大,水温也不太高,乡人下海或下地后会来这里洗洗手脚。后来,温泉涌出量少了,剩下的小水窟长着狭长叶子的水蒜、圆杆叶子的水葱和红色的蓼花。到了上世纪60年代,烧汤窟基本消失。
60年代中后期卫星照片上的汤屿(图片来源:Amoymap)
“汤坂”的东北角海中的岛屿,名“汤屿”,后来本地话讹为“通屿”,位置在今五缘水乡酒店一带。汤屿古时是否也有温泉?如今已经不得而知。
汤屿的面积不大,东西近400米,南北稍长,400米出头。清代,在厦门岛的一拨围海造地时,汤屿的南端造堤和田里对接,北端造堤岸和坂美相连,从而在内侧形成了高林埭、浦东埭南北两个大片的水面。由于地理方位,本地人把浦东埭叫东埭,高林埭叫西埭。
五缘湿地公园的汤屿路和路边的小石屋
小石屋是原本汤屿上的排洪站
堤通,埭成,主事者在汤屿上立了一块石碑,于是,汤屿东北的出水涵洞边上的一片水就称为“碑牌后”。石碑的年代虽不是久远,但风化严重,大概在上世纪60年代末,改建汤屿边上的排洪涵洞时,被当作石料砌入沟涵。
1949年10月15日深夜,人民解放军29军256团从东线进攻厦门岛,敌人把汤屿—坂美之间的堤岸当为阵地阻击解放军,战斗十分惨烈。激战之中掉落的子弹一直到几年后还吸引附近的小孩在堤岸上挖找。
汤屿北部的悬崖上,国民党军建造的水泥碉堡至今还在
汤屿的北部是一线悬崖,国民党军在崖上建水泥碉堡扼守着宽阔的海面,这碉堡至今还在。悬崖上沿着海岸是坂美、黄厝、西村一带的人与钟宅之间通行的小道。路边上是低矮的相思树和木麻黄,树下有许许多多低矮的墓冢,埋着解放隔天从战场上拖到这里埋葬的尸首,既有国民党军士兵的乱冢,也有解放军的烈士墓。
汤屿和对岸钟宅隔着钟宅湾,两地有小船对渡,小码头都叫“古仔头”,用条石砌成。那时候,不少钟宅人到江头或者市区,不走县后、枋湖,而是渡船到汤屿,绕道田里、祥店,有的钟宅人摆渡到汤屿,挑担到昭塘街购物到后门社的“禾丰米绞”碾米。古时,汤屿的“古仔头”边上有一间小庙叫“凤尾宫”,因为五通肖形如凤,处于五通最尾部而得名。
1975年的地图上,汤屿标成“古仔头”,上有前哨盐场的场部
1929年,全禾汽车公司开通从湖边到坂美的客运班车,公路沿着堤岸从汤屿穿过。
1958年6月,钟宅湾建造盐场,钟宅和汤屿之间建成了大坝,结束了两地用舢板摆渡的历史。1960年,钟宅盐场厂部迁建在汤屿,改名前哨盐场。盐场在汤屿上建起了办公室、宿舍、车间、仓库,还有食堂和篮球场,原本无人居住的汤屿一时充满生机。早先,汤屿的东南角曾经有过二个小小的村落,一个边上长满芦苇叫芦竹脚社,一个是紧挨着西埭,叫西埭社。上世纪70年代,田里生产队在汤屿平整土地,还见过矮墙和残破的砖瓦,后来在这个地方建了砖厂,利用汤屿的红土烧制机砖。
1996年的航拍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汤屿的全貌
如今,汤屿以及边上的东埭、西埭、碑牌后,都成了五缘湿地公园的一部分,绿树、鲜花遍植其间,人们可以漫步在木栈道上看湖上芦苇飘摇、睡莲盛开,天鹅在悠闲傲游,水鸟在氤氲雾气中起落。旧时的汤屿,留下来的印记只有那个长满龙舌兰的水泥碉堡和水涵边上用石条砌的水站,还有水边偶尔可见的、露出红褐色的、本地人叫“红奇孤单”的多孔礁石,还有那条贯穿湿地公园南北的汤屿路,惟有这些还在提醒人们,这里原本是个岛屿啊!
湿地公园里可以看到原本汤屿上的礁石状岸线,本地人称其为“螺仔隔”
可以看到汤屿上的这种多孔礁石状的地质,当地人叫“红其孤单”——很奇怪的名称
汤屿路路标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