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屿在厦岛西北海域,海拔25.9米,面积只有0.025平方公里,还不及40亩大小。象屿近湖里、长岸、上何,海中依次排列几个小岛屿,象屿排在最前,人们叫它“头屿”,中间的叫中屿,后面是狗睏屿、虎屿。之所以名为象屿,既不是形状如大象,也不是所谓“风水”,只是和海中另一个岛屿虎屿对应而已,象、祥同音,大象在中国文化里是瑞兽,代表吉祥、祥瑞,“太平有象”即四海升平、国泰民安。

1960年地图上的象屿,海拔25.9米

1975年地图上的象屿,南高北低

象屿整个以岩石为基,岛上石头很多,只有零星几棵小树和杂草。50年代初,岛上的石头大多被开采去填筑高集海堤,留下南北二个突出的小山尖,北低南高。在二个小山尖之间的石盘上有泉水渗出,泉水边曾经长出南瓜竟也有所收获,所以这口泉眼叫“金瓜(南瓜)窟”。冬春之交,人们在象屿的边上收取海苔,就近在屿上晾晒,口渴了饮用石头下的清泉,倒还是清甜可口,不过水量很小。

60年代中后期美国卫星照片上,象屿南高北低,形状非常清晰,离上何最近(图片来源:Amoymap)

1980年禾山公社地名图上的象屿

象屿孤悬海中,旧社会,瘟疫盛行之时,无奈之下就把染病的“癞哥(tai ge)”即麻风病人放逐在岛上任其生死,作为那种年代无可奈何的隔离措施,所以此屿又叫“太高屿”。

象屿有两条海底的坡脊,一条向东北的方向连着寨上,一条向东连着长岸。农历大潮的时候,海水退去,这条坡脊上没有淤泥,人们可以“蹽埭”即赤脚从长岸淌过浅水到达象屿上。退潮时所露出的大片海滩,枷椗(红树)成片地长在滩涂上;青绿的虎苔、浅绿的海草、棕色的海带匍匐在海滩上恣意生长;不知名的青姆、毛蟹、大孤脚、小螃蟹横走其间;跳跳鱼蹦跳在一个个小洞穴边上;白色的沙蜊、杂色的小蚶,还有几乎透明的小虾就潜伏在泥沙之中。

1982年,特区建设者的小孩在象屿附近游泳,背景是象屿,可以看到象屿的二个小山尖,边上已经在填土了  (陈善同提供)

1983年11月,对岸填土造地已经接近象屿了

象屿靠寨上一侧,海底是一个较深的凹处,即使在农历八月的天文大潮,海水退去也无法见底,这个天然的“大池”里海货特别多。寨上老人还记得,每当农历年底大潮,海水褪尽的时候,寨上陈姓族老就要让族中善海事的能人,驾船到这片海里张网捕鱼,往往能有不少的收获。他们挑出最大的鱼获,作为除夕祭祖的供品供奉祖宗。

也许是海中鱼类多的缘故,每当农历二三月,这里总引来白海豚的光临,他们三二成群在海面上翻滚追逐,上下嬉戏。白海豚本地叫“白鹅”,所以社里人称这片海为“白鹅潭”。

1992年9月,建设中的象屿保税区一期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在象屿设立保税区,经过几年的建设,象屿上的二个小山尖消失了,西侧临深水,建成象屿码头,东侧填土和对岸连成一片,厂房、仓库、办公楼密集连片。地理上的象屿消失了,象屿的大名却传遍天下。如今,象屿又是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的核心区域,这个以祥瑞为名的小地方具有无穷潜力的大前程。

象屿保税区大门(资料图片)

如今的象屿是厦门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核心区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85 古渡码头

1955年高集海堤还没建成之前,厦门岛的对外交通,完全依赖船只,码头必不可少。古时候,今湖里区所辖境域,东有五通渡,西有东渡,北有高崎渡口,还有24都的蠔口渡、蟹仔屿渡。这些都为清代《鹭江志》《厦门志》所记载。

老禾山照片的故事之22 禾山工商联

江头街在解放前后都是禾山商埠,从事商贸的工商业者最为集中。解放后,“为加强内部团结,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做好当前各项中心工作,尤其是抗美援朝工作”......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