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陈北薛”最早开发厦门岛,其中的薛姓家族,后裔在今林后、安兜一代“濒海而居”。因而此处海边史上称为“薛浦”,海中有岛屿因离薛浦不远而得名为“离浦屿”。明代何乔远撰的《闽书》以及清道光十九年的《厦门志》均有记载:“离浦屿……以与薛浦相离,故名。”离浦屿位于厦门岛的北面偏东的海中,处于厦门机场航道的中线。如今承载飞机从翔安方向降落厦门机场,就可以从舷窗俯瞰这个岛屿。

大离浦屿上的地名石

2005年地图上的大离浦屿 正对着机场的跑道

2015年卫星图上 机场跑道变长了 离大离浦屿更近了

离浦屿原有大小二岛,小离浦屿不高,岛上全是乱石,潮水高涨风浪大的时候,几乎淹没在海面下,其石盘长期为海水侵浸呈现黑色,当地人称为“乌屿”。乌屿在厦门机场扩建时被填没消失,大离浦屿尚存。大离浦屿面积0.022平方公里(22000㎡),最高处海拔16.8米,2011年入选国家海洋局“首批开发无人岛名录”。

从南向远眺大离浦屿

从西向远眺大离浦屿

从西南向看大离浦屿

大离浦屿地貌为海蚀残丘,坚硬的基岩海岸抗蚀能力强,水下岩礁盘较大。岛上的岩体完整性好,是很好的建筑石料。上世纪50年代,岛上的石料大多开采为建设高集海堤所用,70年代又开采填造埭辽水库大坝。岛上部分海岸失去岩礁的保护后,在海浪的冲蚀下,裸露的土层与植被不断崩塌。在岛西端堆积形成岩礁沙滩。不过,除了岛屿部分岸壁裸露外,大离亩地表有红壤土,全岛植被覆盖良好,主要是相思树、龙舌兰、白茅,植被覆盖率超过90%,在厦门所有海岛中堪称第一。大离浦屿至今还是无人居住的岛屿,只是在岛的北部,某研究所为实验金属耐腐蚀而建有数百平方米的建筑。

大离浦屿的北面有些建筑(资料图)

大离浦屿的海岸

离浦屿有时被写为“离埔屿”。有个传说是:小岛的周边是渔场,渔民们在岛上晾晒鱼网,本地人称晒网的埔地为“晾网埔”,后来演变成了“晾埔”,所以叫“晾埔屿”,发音为li po shu。“晾埔”和“离埔”同音,这也许是“离埔屿”的由来。但是,本地人多称此小岛为“li moo shu”。从音计字就是“二亩屿”,让人误解“岛的面积仅有二亩”。就连权威的新编《厦门市志》,也记为“二亩屿”。其实,岛的面积何止“二亩”,少说也有三十几亩。此说又引出了“里亩屿”一名。《叶飞回忆录》一书中,叶飞将军在追忆解放厦门战役中,把这岛错为“大里亩岛”。

1947年的厦门岛地图上,大、小离浦屿标成大、小“离埔”

1992年的厦门地图,大离浦屿标成“二亩屿”,小离浦屿标成“小离亩屿”

本地话中,亩、某发音相同。“某”即老婆。所以有人误传旧时厦门时有麻风病,当地人称“癞哥”,那时是无法治愈的传染病。当局为了隔离,将麻风病人强行放逐到岛上,任其自生自灭,因病人离开家人(老婆),称“离某”,所以此小岛叫“离某屿”。此说并没有依据,却又引出了“离亩屿”一名。1963年4月8日《厦门日报》的一篇报道中写成“离亩屿”,并且想当然地介绍说:“旧社会穷人在岛上躲债,长年累月见不着妻儿,故名。”这一个以讹传讹的说法引出的地名,竟也印在了1980年的禾山公社地名图上。

1980年的禾山公社地名图标的是大、小“离亩屿”

另有编造的一个故事,说,大离某屿旁边原来还有一个非常小的小屿,打鱼的人叫它们是“大某”和“二某”,就是大老婆和二老婆的意思,后来小屿近乎消失,人们习惯把二者合起来就叫做“大二某”,因为“二”的闽南话发音和“离”接近,便演化为后来的“大离某”了。

人迹罕至的离浦屿竟然派生出这么多的名字,本名和俗称相混,故事与传说并存,还真有点“离谱”!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9 阿美

美的父亲是五通店里社人,母亲是钟宅人。1940年,阿美出生于新加坡,随父母在南洋生活。阿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讨生活只好改嫁,阿美便随母姓钟。

湖里掌故之198 “珍珠亥”

坂上陈亥自小没有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没读书又懒得帮做事,母亲常常怨叹说,亥仔,你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真是一个“害”仔。

新发现!明崇祯八年的“林氏祖碑记”出土|二三八记

2024年6月7日,有网友在柯家安兄的「走出文圃山四界看」后台留言,“你好,沧一小区有块古碑倒扣在地,请问知道来历否?”收此消息,家安兄即将之转询众海沧文友,温福来先生在第一时间寻访了沧一小区,竟无所获。众人当下只是草草讨论一阵,未曾泛起微动涟漪。

湖里掌故之197 师爷陈日铭

陈日铭(1885.5~1970.5)福州闽侯螺洲人。少时聪颖,在福州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1910年华侨筹资修建的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嵩屿)铁路通车,陈日铭从福州赶来应聘,担任主事文书。他年纪不大,个子壮实,人称“师爷”。

钟林尾土楼记|二三七记

今海沧区钟林路所包围的区块,有一处千年古村落,名曰“钟林社”,为明初海沧十七社之一。明清时,钟林社辖有钟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铁灶后、钟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沧中部曾经的巨无霸。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