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本地沿海滩涂上很容易见到海猪仔,除了在生殖季节时取其卵食用外,大多情况下觉得是无用之物,只能捡拾回来沤肥之用。

海猪仔又叫海兔,通体柔软,略呈纺锤形,身上有着树枝状的绒毛突起,长有2对触角,活像一只蹲在地上竖着大耳朵的小兔,因而被称为海兔。因其身上的色泽、绒毛凸起形如小猪仔,本地将海兔称为海猪仔。

海猪仔又叫海兔(资料图片)

成熟的海猪仔交配之后,爬于附着物上产卵,卵与卵之间相互以蛋白腺分泌的胶状物,黏成细长如绳索状的长条,看去如同粉丝,人们叫它为“海粉”“海猪仔粉”。海猪仔粉是名贵的海产品,既能食用又能药用。

海猪仔粉(资料图片)

中埔社旧时三面临海,滩涂广阔,人们有做塭放养海猪仔的习惯,最多的时候有80多个塭,家家户户都养海猪仔,以收获海猪仔粉为重要的副业。合作化时期中埔的海猪仔养得最多,厦门日报曾经报道:“中埔、埭头等村的海粉产量每年有两千多斤,因而增加了不少收入。中埔村农民养殖海副业收入超过农业收入的百分五十。”

人们在滩涂上用海泥就地做岸,围出一个个水潭式的场地,叫塭。塭内做成比种菜的畦宽一些的垅,畦垅之间有沟,便于排水。塭设有泄水的涵口,退潮时让其自然晒塭,畦面被太阳晒,会长出海藻,这就是海猪仔的食物。

在农历八月秋风刚起的时候,中埔人去高崎以北海水较深的海蛎场,或者是马銮湾口的宝珠屿一带拾海猪仔苗。海猪仔苗只有铜钱般大小,拾来的海猪仔苗放在塭内与血蛤一起混着养,一个塭场内要投放几千只海猪仔苗。血蚶放养在畦垅的坪上,几乎不会移动,海猪放养在塭内,大多集中在畦垅的小沟边,只会徐徐爬动,它们互不干涉。所放养的海猪仔不用投放饲料,苗小的时候,有时会爬出塭岸,得去收拾回去,到了长大,体积笨重,就爬不出去了。海猪仔没有天敌,也不见有什么病害,偶尔会有死掉的,人们顺手就丢出塭外。放养海猪仔就怕台风或者潮汐太大,海浪冲垮塭岸被海水卷走。

海猪仔(资料图片)

到了农历十月底,海猪仔长到半斤多重差不多手掌大小的时候,就要成熟放卵了。中埔人用地里套种的粟子(小米)收成后的粟子杆,一支一支插在畦垅的边上。成熟后的海猪仔会爬到杆上,靠着杆放卵,成团的卵就粘在杆上。海猪仔初放的粉是绿色的,到了清明放的粉红色的较多,后来就是黄色白色的了。海猪仔粉一团一团,人们小心地用手剥落,放在竹篾编的竹批上摊开着晒干。晒干的海猪仔粉就像松软的毛线团一样,先前,人们用竹叶双面包成一扎一扎售卖,后来不用包扎了,直接装到麻袋里等供销社来收购。

海猪仔粉(资料图片)

上等的海猪仔粉是绿色、红色的,差的颜色就浅了,最差的是白色。好的海猪仔粉一斤能卖到一二十元,而当时的猪肉价格还不到一元。中埔的海猪仔粉产量高,质量好,深受市场欢迎,其功效为清热养阴,主治肺燥喘咳、润肺滋肾。解放前,一担海猪仔粉值白米一千斤。解放初,海猪仔粉经销到日本及国内上海天津等地。改革开发初期,东北客商来收过海猪仔粉,鞍山钢铁厂也派人直接来收购给高温工人食用,据说滋阴的效果“比燕窝还好”。

1952年12月3日《厦门日报》的报道

本地人很少吃海猪仔粉,但是有人把生鲜的海猪仔粉贴在眼上也可以用于治疗眼疾,特别是对于红眼病最有疗效。海猪仔含有丰富的胶原物质,但是腥味较重,不过,除去海猪的肠肚,剩下厚厚的皮肉,在开水汆过,捞起来炒蒜苗、荷兰豆,又嫩又脆的口感和海参的味道差不多。

随着滩涂被开发建设侵吞,海猪仔的踪影目前已经难得一见,以至于前些年有人在江头公园水体见到这种体型特殊,软软黏黏的东西时,还惊呼“不明生物突现江头”!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9 阿美

美的父亲是五通店里社人,母亲是钟宅人。1940年,阿美出生于新加坡,随父母在南洋生活。阿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讨生活只好改嫁,阿美便随母姓钟。

湖里掌故之198 “珍珠亥”

坂上陈亥自小没有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没读书又懒得帮做事,母亲常常怨叹说,亥仔,你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真是一个“害”仔。

新发现!明崇祯八年的“林氏祖碑记”出土|二三八记

2024年6月7日,有网友在柯家安兄的「走出文圃山四界看」后台留言,“你好,沧一小区有块古碑倒扣在地,请问知道来历否?”收此消息,家安兄即将之转询众海沧文友,温福来先生在第一时间寻访了沧一小区,竟无所获。众人当下只是草草讨论一阵,未曾泛起微动涟漪。

湖里掌故之197 师爷陈日铭

陈日铭(1885.5~1970.5)福州闽侯螺洲人。少时聪颖,在福州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1910年华侨筹资修建的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嵩屿)铁路通车,陈日铭从福州赶来应聘,担任主事文书。他年纪不大,个子壮实,人称“师爷”。

钟林尾土楼记|二三七记

今海沧区钟林路所包围的区块,有一处千年古村落,名曰“钟林社”,为明初海沧十七社之一。明清时,钟林社辖有钟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铁灶后、钟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沧中部曾经的巨无霸。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