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沿海的独有的石狮崇拜,自古使然。清代道光年间的《厦门志卷十五 风俗记》就调侃道:“石狮无言而称爷,大树无故而立祀”。
旧时,本地风沙肆虐,人们饱受其苦,俗信石狮能阻挡风沙,“镇风止煞,祈祥求福”,所奉的石狮尊称“石狮公”。不同于建筑物门口守护左右的石狮,要么是后脚蹲前脚撑起,要么是四脚立狮,本地的“石狮公”后脚蹲坐,前脚曲且下垂,前身昂立,用其身躯阻挡风沙,龇牙咧口,用其大嘴作吞噬风沙状。
从高崎台湾水果市场沿着高崎北路穿过厦门大桥的涵洞可以到达高崎旧社。大桥下的涵洞东口边上,有间小庙,奉着一尊石狮,这就是高崎石狮宫。石狮宫墙上贴着对联“万念皆寂明佛性,一尘不染灯禅心”,横批是“石狮在此”,完完全全把石狮人格化了。该石狮原是立在高崎社古驿道边上,紧邻路边挡风的位置,因厦门大桥引桥建设拆向北移了二三十米,与土地公背靠而居。 这尊“石狮公”已有几百年历史,相传有高崎就有这石狮。高崎“石狮公” 连同底座高度约有1米,石狮造型夸张,头向后昂,眼睛几乎是向天,突出大嘴上下的嘴唇,鼻子夸张地隆起,胸前嵌着一个菱形的璎珞,雕琢粗犷,古朴写意,只求神似。
高崎石狮宫
高崎石狮突出大嘴上下的嘴唇,鼻子夸张地隆起,胸前嵌着一个菱形的璎珞,雕琢粗犷,古朴写意,只求神似
无独有偶,后坑前社也有一间奉石狮公的小庙,此庙更加小巧,面积不足半平方。此尊石狮头部向上高高昂起,眼睛突出,鼻子隆起,额耳清晰可辨,张大的嘴巴形成深深的一沟,人们在供奉时把供品塞满石狮公的大嘴,可以看到上面沾满留下的的痕迹。
后坑前社石狮宫非常小巧
后坑前社的石狮张大的嘴巴形成深深的一沟,上面沾满供品留下的的痕迹
我区东部的田中央社到西村社之间原本有古驿道,这段道路北侧排列着6、7尊石狮仔,没有拆社之前,西村、田中央尚各留存一尊石狮。西村的石狮其造型粗犷,突出了石狮的眼部、弯曲的前脚和大嘴巴,形态有点呆萌。当时这一片土地名就叫着“石狮”。
半埋的西村石狮,样子有点呆萌
田中央社的那尊石狮,更加抽象、混沌,只能看出头部和直立的前身,当时也是立在一片园地之中,因而地名也叫“石狮园”。
田中央的石狮抽象、混沌
莲山头社南旧有大片的园地,中有一条小路越过“曲龟桥”通向塔埔、何厝,路边也立着一尊石狮,后来石狮被移走,下落不明。
和厦门一水之隔的金门岛、大嶝岛,乡村田野有许多石狮,他们称为“风狮爷”。以上本地散落的这些石狮,便是所谓的风狮爷,只不过本地人称呼“石狮公”罢了。
石狮公镇风化邪的功用和旧时大厝民居屋顶上的烘炉、“瓦将军”,如出一辙。烘炉的口、瓦将军坐骑狮子的口、石狮子的口,都是“狮子大开口”,它们都张开大口,迎对着风沙。面对自然的灾害,人们除了自身的抵挡之外,还总是寄希望借助神灵的护佑,消灾祛祸,避害趋利。
泥金232号屋顶的风狮和烘炉
原本立在村头田间抵御风沙的石狮公,像高崎的那样堂而皇之进驻了“宫”,接受众人的敬拜,其功能的转换,角色的变化也算是与时俱进了。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