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里区的山头称为石鼓的有4个地方,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殿前社南的石鼓山,因为建有石鼓山立交桥而出名。

石鼓山还没有建立交桥前,山上有大石形如鼓,据说击有声,嘭嘭如鼓,洪亮悠远。1994年在这里建了立交桥,山的主体已经被挖掉,其北面即殿前加油站一带,东面的部分山体还有保留,在今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前的花卉市场一带。

石鼓山立交(资料图)

安兜的石鼓、东宅的石鼓、蔡塘的石鼓山默默无闻,鲜为人知。

安兜山如倒扣的鼎又称趴鼎山,山上的最高处有突出的大石如大鼓。安兜山上的石鼓传

说就是郑成功所架设的军鼓变成的。这石鼓相当神奇,如果敲打这块石鼓,就会发出低沉的嗡嗡声,声音可从地下传至安兜社内的许多老厝里。嗡嗡作响的震动声甚至把老厝屋梁上的灰尘抖落下来。这面鼓是战鼓,威力大得很,当地有民谚:“石鼓一下敲(ka),无虎又无豹(ba)。”

             1980年地图上的石鼓山

蔡塘社南,有石鼓山,海拔70.3米,介于湖里—思明两区的分界线上,山的西侧有BRT快速道,翻过山就是洪山柄。早时的山坡是一块浑然一体的巨石,社人用于晾晒稻谷、番薯签。大石上有光滑的石槽像个滑梯,叫“溜尻穿”(溜屁股)石。石坡顶处有石,其形状如鼓,故名石鼓。石鼓上有如脚印似的凹槽,下雨会积水,人称“仙人脚迹”。石鼓山上树木稀疏,山脚的地叫石鼓山脚,有池塘叫石鼓山潭。

今日石鼓山,最高处有光滑的石坡

民国37年(1948)清明节,洪山柄的年轻人登石鼓山留影。可以看到山顶的巨石俨如“石鼓”(紫日提供)

今日的石鼓山,“石鼓”已经不见踪影,最高处是一片光滑的石坡。山腰上巨石嶙峋,间有两岸对峙时期所修建的碉堡、工事。山上有大革命时代福建省委组织部长兼秘书长、曾经参加过古田会议的谢景德烈士墓,2016年公布为厦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石鼓山上乱石嶙峋

石鼓山上乱石嶙峋

谢景德(1904~1930) 又名耀辉,福建省龙岩县适中人。1920年考入厦门集美学校师范部,毕业后留校任教。1926年4月在厦门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接受党的派遣回龙岩任国民革命军岩、平、宁政治监察署秘书。1928年8月被选为中共福建省委常委,任组织部长,同年11月兼任中共厦门区委书记。1929年11月参加古田会议。1930年春回厦门,参加领导著名的“5.25”破狱斗争,同年11月2日因积劳成疾病逝厦门,年仅24岁。

谢景德(耀辉)墓碑(1930年)

谢振德烈士墓

英烈长眠石鼓山,墓葬湮没于树丛之中,乱石之下,不拨荆棘乱枝不能到其前。山的北麓就是繁华的社区发展中心蔡塘广场,车水马龙,喧闹不息。

熙熙攘攘的人们啊!

有谁知道边上的山头叫石鼓山?

又有谁了解山上安葬着烈士谢景德?

呜呼!这样的“文物保护单位”。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85 古渡码头

1955年高集海堤还没建成之前,厦门岛的对外交通,完全依赖船只,码头必不可少。古时候,今湖里区所辖境域,东有五通渡,西有东渡,北有高崎渡口,还有24都的蠔口渡、蟹仔屿渡。这些都为清代《鹭江志》《厦门志》所记载。

老禾山照片的故事之22 禾山工商联

江头街在解放前后都是禾山商埠,从事商贸的工商业者最为集中。解放后,“为加强内部团结,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做好当前各项中心工作,尤其是抗美援朝工作”......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