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仙岳路北侧,SM广场和禾山路之间,原有一个小山叫百果山。
1966年江头附近卫星照片百果山的位置(图转自Amoymap)
百果山原名兴山,位于旧江头街西北,海拔高度37.6米。上世纪60年代在其东南的山脚下辟有水库,截住从薛岭山和祥店布袋山经三条桥下来的水。水库不大,呈六边形,俗称“六角池”。山脚下六角池边,有一个叫陈盏的小社,社早年就已废,但是这个小山包江头人也叫陈盏山。
百果山原名兴山(资料图)
此山在浦园社前,正对着浦园陈姓宗祠,夕阳西下,山的拖影慢慢掩过浦园。浦园人对它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山在社前对面而称其为对面山。
据说此山风水极好,形如莲叶,本地陈姓先祖陈夷则墓葬在山的东侧,有螃蟹上莲叶之势,称“莲蟳穴”,于是《嘉禾陈姓族谱》将此山记为“莲蟳山”。民国《厦门市志》取其谐音,记为“内蟳山”。 陈夷则墓是本市最早的唐代墓葬之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在电子信息学校内。陈姓是本地的望族,旧时,陈姓族人为先祖上墓祭拜时人头攒动,在山上遍插香枝,整个山香烟缭绕,氤氲飘香,所以乌石浦人称这个小山为香山。
百果山北麓的陈夷则墓是本市最早的唐代墓葬之一
山的南麓,陈盏这个地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蒙泉小学,是禾山第一所公立小学校。1939年,占领当局在这里举办日语补习校,强制进行奴化教育。上世纪30年代初,第一个在禾山开设医院的台湾人谢振德在山的西南麓建有规模相当的一片别墅和私家花园。日军侵厦后,在这里加盖一片办公用房,设立伪“禾山特别区”区署。1945年光复后,这一片建筑用于禾山区公所、禾山警察局。解放后这里先后是驻军的师、团指挥机关所在地,当时的禾山人都把这个地方叫着师部、团部。山的西侧,解放前曾收容过流浪人员,称乞丐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驻军174医院曾设于此处。
江头街旧街改造时的百果山(林勤总摄)
五十年代末,两岸军事对峙局势相当紧张,为了防范不测,前线公社把位于炮击金门前沿的何厝、前埔、五通等大队上百个“成分不好”的人集中在这里进行管制劳动,他们在山头上开荒种地,遍植果树,一时百果飘香,因而命名为百果山。后来在这个基础上又养猪养牛成立了前线公社畜牧场。60年代,厦门一中在百果山东北麓建有农场,后来改为“共产主义劳动学校”。1982年,厦门师范学校迁到此处办学。之后,又变换成厦门四中、电子职业中专等学校的校园。
一座小小的兴山竟然有7个名称——又名陈盏山,浦园人叫对面山,乌石浦人称其为香山,《陈姓族谱》记为“莲蟳山”,民国《厦门市志》记为“内蟳山”,后来开发成百果山。
百果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这在我区众多的山头之中,并不多见。
就是这样一座山,90年代设立公交车站时,莫名其妙被讹为“白果山”。据说当时电脑刻字“百果山”没错,但是张贴站名时过于大意,“百”字上面的一横被撕掉而变成了“白”,从此“百果山”被“斩首”变为“白果山”。
让人吐血的“白果山”车站名
如今,百果山是电子信息学校、裕发花园、兴山花园、百果山公寓所在地,“山”已经见不到了,车站的站牌上“白果山”三字显得特别刺眼,看了就别扭——厦门并无白果树,怎会冒出个“白果山”呢?
禾山路上的百果山公寓
无奈百果变白果,
有道此山已非山。
真的无语!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