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里区改革开放之初尚有十数条短小的溪流,比如经过后埔、江头的傅厝溪,圆山到穆厝的穆厝溪,马厝到泥金的圳沟等等,其中最长的溪流当属鳖子沟。

鳖子沟有东、西两条支流。清代道光《厦门志·鹭江山水形势记》称:“小文圃山(即今仙岳山)北流之水,过后浦、马垅、庵兜,出霞尾而入于海。”这条“北流之水”,在文中没给出其名,其实就是鳖子沟的西部支流。所记载的鳖子沟的流向数百年来没有变化,文中的“霞尾”即下尾,1940年日寇侵占厦门时为了建机场而被拆毁。

这条支流发源于仙洞山与石头皮山、风动石山之间的凹地,当年处于塘边社尾属塘边第4生产队的一片水田。其位置相当于今兴隆路塘边邮电局边上的转盘一带,顺着南高北低的地势往北,从现在富豪花园前穿过当时通湖里的公路,大致沿着今华荣路的走向,从后浦社西处流过,又沿今嘉园路的走向转而流向东北,后浦当地人叫它钻仔沟。后浦生产队为了截水,在沟上拦了2个水坝,边上是一列的水田。钻仔沟从后浦社前流向东北,在亚热带试验场的大门前穿过福厦公路。公路过钻子沟(鳖仔沟)时有后塘桥,相当于现在永升新城的东门口面对嘉禾路的位置。民国《厦门市志》载,乾隆十五年(1750年)殿前人陈迪元捐建鳖仔沟后塘桥,便利乡人行走。1953年,福厦公路改道经过经过此处,后塘桥改为石拱桥。这个后塘桥就在当年亚热带植物研究所旧大门的对面。鳖子沟过了福厦公路(今嘉禾路),70年代,高殿大队在这里拦坝修鳖子沟水库。

1980年的禾山公社地名图上可以清楚看到鳖仔沟发源于石头皮山附近,注入埭辽

鳖子沟的另一条支流发源于圆山脚下的小东山社前中尾沟等池塘,相当于今加州花园居住区一带,向北流去。溪水流经原古塘垅社的西边,这一片园地叫下鳖仔。这条鳖仔沟支流过了下鳖仔,转而向东北方向,和西向而来的那支鳖仔沟支流汇合,穿过鹰厦铁路,又穿过江头到机场的旧公路。过了公路,鳖子沟又汇合了从安兜山下来的水,蜿蜒前行,从今太古生活区一带下行,在旧下尾(霞尾)即今机场T3候机楼前的停车场东侧一带注入埭辽湾。鳖子沟汇集了仙岳山、圆山北侧大部分的地表下水,水量丰富,在雨季和暴雨的时候,溪流奔腾而下,经常淹没埭辽湾的大片水田。

日军侵占厦门时,为了防范在大陆的我军反攻,鳖子沟成了一道防线。鳖子沟经过的后塘和安兜分别与公路交汇,各有一座杉木桥,即后塘桥、双鲤桥,当地人称为柴桥、杉桥。日军还在这二个木桥的桥头囤积汽油,以便必要时焚毁木桥,截断交通。

鳖仔沟的西支流在工业区的开发热潮中被盖上混凝土盖板,改造成为排水沟,完全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东部支流倒还留下些许身影:1958年,马垅(时属亚热带植物试验场)在鳖仔沟上游建成深田水库;1968年冬,又在深田水库的下方修建新丰水库。如今,这两座水库被合称为新丰水库,成为厦门火炬高新区公园的水面,前些年充斥污水,臭气熏天,后来经过治理,又现水波荡漾的景象。

鳖子沟上的新丰水库,现在是火炬公园的一部分

2010年5月7日凌晨,嘉禾路和嘉园路交口的永升新城门口发生地面塌陷,产生的地坑面积近百平方米,形成了一个深两米多的巨坑,所幸无人员伤亡。后来查明这一塌陷地段原先就是鳖仔沟的河段,后加盖水泥盖板,改为排洪暗沟。因水泥盖板负荷过重而断裂,流水不断冲刷而导致地面塌陷。

2010年5月7日嘉禾路和嘉园路交口的永升新城门口发生地面塌陷,其地下就是原本的鳖子沟(资料图片)

塌陷的鳖仔沟的这段河床被加上盖板大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事,至今只有20来来年,但在各式各样的文本记载中,鳖仔沟已经被讹传为“边仔沟”“鼻子沟”“婢仔沟”“啤仔沟”等等。鳖仔沟在本地发音 bi a gao ,不明就里者以音写字,就有了上述令人哭笑不得的名称,其中,“鼻子沟”已经堂而皇之地写入官方文件。鼻子沟是人脸上短短的沟痕,怎能用于这长达几公里的溪流!

莫名其妙的“鼻子沟”!

旧时,鳖仔沟水流清澈,溪流中有中斑鱼、鲫鱼、河蚌、沙蜊,并常见有龟鳖,于是名为鳖仔沟。上世纪90年代,开发平整后浦的土地时,曾经从鳖仔沟中挖出一只百多斤重的百年大龟,当用车辆要把它送去动物园时,村子里的人还上香、鸣炮为这只“神龟”送行。这样的情景,今天听来简直有些匪夷所思!

龟鳖同类,这只大龟的出现使得鳖子沟更加名副其实,然而,什么时候才能去掉不伦不类的鼻子沟,还其鳖仔沟的本名!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9 阿美

美的父亲是五通店里社人,母亲是钟宅人。1940年,阿美出生于新加坡,随父母在南洋生活。阿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讨生活只好改嫁,阿美便随母姓钟。

湖里掌故之198 “珍珠亥”

坂上陈亥自小没有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没读书又懒得帮做事,母亲常常怨叹说,亥仔,你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真是一个“害”仔。

新发现!明崇祯八年的“林氏祖碑记”出土|二三八记

2024年6月7日,有网友在柯家安兄的「走出文圃山四界看」后台留言,“你好,沧一小区有块古碑倒扣在地,请问知道来历否?”收此消息,家安兄即将之转询众海沧文友,温福来先生在第一时间寻访了沧一小区,竟无所获。众人当下只是草草讨论一阵,未曾泛起微动涟漪。

湖里掌故之197 师爷陈日铭

陈日铭(1885.5~1970.5)福州闽侯螺洲人。少时聪颖,在福州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1910年华侨筹资修建的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嵩屿)铁路通车,陈日铭从福州赶来应聘,担任主事文书。他年纪不大,个子壮实,人称“师爷”。

钟林尾土楼记|二三七记

今海沧区钟林路所包围的区块,有一处千年古村落,名曰“钟林社”,为明初海沧十七社之一。明清时,钟林社辖有钟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铁灶后、钟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沧中部曾经的巨无霸。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