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坑社北,东有金山西有乌山,金山“因山色赤而得名”,乌山因山石黝黑而得名。早些年因为测绘地图时的笔误,把“乌”字少掉一撇误成“马”字,因而讹为马山。乌山前的埔地原有陈氏所建的资福院,又称后院,俗称后院宫,这片埔地也因而叫后院埔。其位置在今仙岳路北侧、金尚路以东。

后院埔残留的一角位于仙岳路中

后院宫奉祀东岳神,是厦岛诸东岳庙之祖宫。“旧传东岳庙建于禾山后院社”(见李禧《紫燕金鱼堂笔记》)。关于后院宫,当地流传说日寇侵华之前,后院宫驻有国军部队,连长之母笃信后院宫神明,后来后院宫毁于日军侵厦之战。抗战胜利之后,该连长之母令连长复建后院宫于后坑社边,取其原名“资福院”。《厦门佛教志》载:“资福院,在湖里区金山山麓。”

后院埔曾是郑成功练兵的地方。乾隆《鹭江志》载:“后院,一名资福。……在平地处,寺前宽阔,郑氏尚阅兵于此。”后院埔有“南陈”先祖陈喜墓,是市级文保单位,今尚在仙岳路正中,墓旁有大榕树。陈喜,尊为“上柱国公”, 墓碑书“上柱国陈公茔”,近处是奉陈喜的专祠上柱国祠,所以,后院埔又叫国公埔。“国公埔斜西之水,过后埔、张崙,转后坑,出洪水桥而入于海。”(见道光《厦门志》)

后院埔“南陈”先祖陈喜墓,是市级文保单位,今尚在仙岳路正中,墓旁有大榕树

除了陈喜墓之外,道光《厦门志》载:“孝子陈宗超墓在后院东畔百余步”,当地称其为陈管墓,有石笔、石碑、三合土墓埕,那片园地一直耕作到乌山边,据说这平片地是后坑的女儿嫁给殿前称姓时的陪嫁,后坑人称之为“殿前园仔”。

100多年前,“小刀会陷厦城。文武官退禾山,辟资福院为行辕,军队则扎后院埔。”后坑人叶光辉“就禾(山)一百三十六乡中,拣选丁壮,练成一军”,在平息战事中立功,朝廷“给‘义愤同伸’额,悬八保宫内。”八保宫即资福院,相传为后坑附近八个保共同的宫庙。如今,资福院移至后坑社中,新制的同名横匾“义愤同伸”依然还悬挂着。

后院埔的资福院移到了后坑社里(2008年摄)

后院埔和禾山教育渊源颇深。清同治元年(1862),由禾山侨商筹资、后院陈姓捐地所建的安睦书院在后院埔落成,“成堂室十余间,规模轩敞”。安睦书院是禾山第一家书院,后来因经费短缺而停办。光绪十一年(1885),兴泉永道孙钦昂等人捐银重启书院,改为禾山书院。禾山书院办了20年,到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书院才停办。

民国伊始(1912年),本地薛厝华侨黄瑞坤在禾山书院原址创办禾山甲种商业学校,聘禾山仓里社人黄瀚为校长。

此时的后院埔相当热闹,除了有后院宫、陈姓祠堂,还有禾山甲种商业学校、禾山保董公会,而且,据黄友竹《厦门马路计划预算书》的记载,这里尚有后院社,存有“5屋 3男”。(见 李禧《紫燕金鱼堂笔记》)

1924年,江头到五通的江通公路修通,公路从后院埔陈喜墓前经过。墓前所立的“上柱国陈公莹”碑石遂为路人所熟悉。

陈喜墓的“上柱国陈公茔”碑石

1923年,禾山甲种商业学校迁往双涵,留下来的校舍充当公用。1930年初,后院埔驻有海军陆战队第一营。1932年初,驻有“陆战队营部,士兵颇多”。(《厦门周报》95期)

1935年4月,厦门正式设市。岛上广大农村地区设“禾山特种区”,1936年,区署设在后院埔。在此之前,实际主政禾山事务的禾山海军办事处就设在后院,有人称之为海军司令部,有人则叫海军部,都用原禾山特种商业学校的校舍为办公场地。抗战前夕,后院除了是禾山区署之外还驻有军队,禾山各地抓来的壮丁,先集中在这里进行训练。

1938年5月10日日军侵略厦门当天,守军在后院的阵地拼命拒敌,用机枪击落日军一架飞机,该飞机摇摇摆摆坠落在江头鸟屿附近。日军恼羞成怒,对后院狂轰滥炸,资福院和禾山区署一时毁于战火。

日据时,后院驻有保安团。光复后当局在后院训练壮丁。

1931年5月1日刘国珍等4位烈士在后院埔的山坡上英勇就义(图片转自《厦门党史画册》)

后院埔位于乌山之原,远离村社,这边上很长的一段时间用以作杀人的刑场。1931年4月30日,原为禾山中学教导主任,中共地下党人,时任福建省委宣传部长的李国珍等4人,在后院埔英勇就义。民国24年,仅2月初就有以下记载:“2月1日晨,市公安局派队押出绑匪及共党犯等21名,至禾山后院后山枪毙”,“2月6日晨,共产犯莫国海、梁秀然在禾山后院枪决”(见《禾山旬报》)。《厦门政法史实》也有记载:1935年初,中共地下工作者22人被杀害于后院埔。

《禾山旬报》1935年2月11日的报道

解放初的一段时间内,后院埔近乌山脚下一片也曾经用以枪毙犯人,加之这里原本就是一片墓地、龙舌兰和榕树,显得愈加阴森可怕。还有一排解放军烈士墓面向南排列。后来,后院埔上的陈氏宗祠进驻了解放军高炮团的一个营部以及卫生队,后院埔才又有勃勃生机。

上世纪60年代初,市粮食局在后院埔西南侧盖了很大的厂房办米粉厂,工人们用手推车把生产出来的湿米粉拉着穿过公路,晾晒在后院埔。所以,此时的后院埔又叫米粉埔。到了70年代,米粉厂改为公社的蘑菇场,但大家还是习惯称这里为米粉厂、米粉埔。

后院埔上的陈氏上柱国祠前原立着2米多高的石碑,后坑老者清楚地记得,石碑上还刻着2条龙,想必应是皇帝御赐之物。可惜,石碑在文革时期被剖开为4截,充当湖边水库流经后坑前后社之间沟渠上的过路石板,至今没有下落,不禁令人唏嘘!

上柱国祠合作化时已经破旧,几近坍塌,60年代之后,上柱国祠成了后坑生产队屯草的牛棚,2008年移建于塘边石头皮山。

原位于后院埔的南陈上柱国祠(吴成福摄)

2005年,修建仙岳路东段时,路从后院埔穿过,只留下陈喜墓一地,后院埔从此消失。

沧海桑田。如今从仙岳路上经过金尚路跨线桥的人,很少有人知道路中间特地留下的那几棵榕树下,就是著名的陈喜墓,更少有人会知道,这一片土地曾经叫着后院埔,更绝少有人知道这里曾经办过书院、驻过禾山区署,还有那么多不一般的往事。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2 宫庙古龙柱

石雕龙柱从古代延传至今,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褪色,被视为一种尊贵、祥瑞的符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湖里掌故之191 猪巢鸡巢

本地原本是农耕社会,家禽家畜是农民赖于生存的宝贝。汉字的“家”字,宝盖头下面一只豕(shi)——家里有一头猪。普通话表示圈养这些家禽家畜的地方......

湖里掌故之190 敬字亭与奉茶摊

旧时代文人相互组织惜字会、敬字社等,主要的活动也是搜集字纸集中焚烧。较为讲究者,字纸成灰后依然敬惜,集中在坛子里专门存放,过一段时间选一个吉日,开坛祭祀发明文字的仓颉后,送到溪流随水而去。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