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山俗称虎仔山,海拔135.9米,是厦门岛东部的制高点。明代《闽书》和清代《鹭江志》都说“山形俨然一虎蹲踞”。虎山,因其形而得名,如卧虎雄踞,虎头端视钟宅湾,虎尾伸向观音山。1944年,山上的老虎在马厝社咬死一人,后被炸死,虎山也因而更加名副其实。

从湖边水库望虎仔山,山形俨然是猛虎横卧

从软件园望虎仔山,山形俨然也是猛虎横卧

虎山在清代一名“旗山”。本地清朝古墓的石柱上,常刻有“仙岳拱牛眠,旗山逞虎祥”的联句。清代光绪进士,禾山莲坂人叶大年在《题龙湫亭割石》中也有诗句,称其为旗山:

阚如哮虎名兹山,亦曰旗山辑邑志。   

虎仔山又称旗山

虎仔山的最高峰古时建有石塔,因塔之尖状,虎山附近的人们称此峰为“塔仔尖”。

虎仔山离海仅数百米,临浔江出海口。清代道光《厦门志》称其“为水口捍门”“北拱县治”。虎仔山所在位置为“嘉禾里二十一都”,虎山是二十一都最高、最雄伟的山体。其人认为虎仔山“东南挹湖海之精,西北衍平原之势”,可惜“其上少峥嵘,故发祥未大”,因而“古人建塔其上”。(见明万历元年孙用中《重修旗山凌云塔祭文》)在清代道光四年之前所绘的《厦门舆图》中,虎仔山上的石塔非常写实地立于山巅之上。(见《方舆搜览——大英图书馆所藏中文历史地图》)

清道光四年之前所绘的《厦门舆图》中,虎仔山上的塔非常突出

虎仔山上的石塔由来已久,明嘉靖二年(1523年),店里人林毅峰“募众重建”,嘉靖四年(1525年)建成。“及廿一年(1542年),雷灾。至万历间,雷又灾,重修”。

嘉禾里二十一都,店里林姓是开发禾山较早的望族之一。在宋元丰八年(1085年),就出了厦门岛内第一个进士林棐。而到了明代,百八十余年间,再无他人科第,这使得二十一都的乡绅焦虑万分。众人把二十一都“文运未兴”的原因,归咎于“文笔未秀”。“吾都山水不让以他处,然文运未兴者,文笔未秀也。”(林应翔《止岩复书》)于是,大家就想到应该在虎山之巅重建先前倒塌的古塔,以古塔俊秀之形,比着玉圭、犀角、文笔,“圭之制上锐,犀之角通天,笔之颖欲秀”,“山有宝塔,则耸秀发祥”。

到了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虎山石塔再次得以重建,二十一都“文风日盛,历科有徵”,但是,“越十余年,轰雷半折”。此次从建塔致文风日盛,到十余年后遭雷击,塔半折,历史几乎完全重演一回。       

塔既毁,“士之试者竟无成名。”兹事重大,乡绅不得不慎重处之。万历元年(1573年)农历除夕,二十一都庠生孙用中以杀猪倒羊宰牛的“太牢之礼”郑重其事举行重建虎山石塔的仪式。他还写了《重修旗山凌云塔祭文》,文中毕恭毕敬,诚惶诚恐,“乞山岳鼎效,灵运神功”,笃信“既镇一方,其神必灵”,“使淑气攸钟,英杰辈出,精灵时泄,士类咸亨”。孙用中特地“命其曰凌云塔”。

孙氏《柳塘志》中的《重修旗山凌云塔祭文》

经过5个多月的修建,凌云塔于万历二年(1574年)六月初二“乃告成功”。孙用中又作了一篇《塔成谢神文》,并作《上塔尖诗》。塔成之后,其族亲孙时柄亲游石塔,诗兴大作,写下《游凌云塔》诗一首:

追欢此日共陶陶,

越壑穿岩忍恨劳。

饮马眼空三岛上,

出头身傍九霄高。

千峰踏遍狂偏甚,

百盏呼来兴转豪。

尽醉莫教尘迹渺,

凌云度处一挥毫。

此诗气魄豪爽,表达了孙氏身傍凌云塔,放眼出人头地时的豪情。

孙时柄《游凌云塔》诗,气魄豪爽

或许是历史巧合,或许是石塔灵验,凌云塔重建之后不多年,二十一都“文运再振”。十来年后,万历庚寅(1590年)岁考,湖边人林止岩(林应翔)遂占首选;次年以第二名应乡闱。癸已(1593年)林止岩恩选入贡;“试京闱”中举;再次年即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再试,为进士,“联登甲第”。

捷报传来,乡人为之振奋,有明以来,220多年了,二十一都终于又出了进士。大家把这归功于重建凌云塔的功劳。

林应翔,号止岩,果然不是等闲人物,进士后任永嘉知县,再为湖北京山知县,每每有为,政绩彰显。之后又到户部任职,出守汝宁(今河南汝南),再调任广州知州。到任不久便处理前任遗留下的1600多件积案和80多起冤案。后任浙江衢州知州,建塔造桥,缉捕盗贼,造福百姓,百姓塑其像,奉祀之。又升湖广按察副使。

  虎山凌云石塔,以其高处,以其秀丽,想必是当时厦门岛东部天际线的明显标志。清代陈荣试咏禾山名胜的诗句有“夕照明孤塔,寒云度远峰。”;清代学者叶大年《题龙湫亭割石》一诗中曾把它描绘成“石塔玲珑出天际”。 可惜,虎山在厦门岛毕竟偏于一隅,没能让文人墨客登临留墨勒石。

到了清代,虎山石塔已经历久无修,吴兆荃在《龙湫涂桥》诗中遂有“断桥沉古磴,危塔耸孤峰”的描述,石塔已经岌岌可危。至民国时,更是年久失修,“早成蛇鼠蝙蝠栖蛰之所,飞禽群相筑巢巅上,徒添游人无限凭吊”(《厦门大观》)。至于石塔是在何时最后一次倒塌,已经没有人注意了。曾有地图上标注“虎仔山 显著塔高7米”,这是关于虎山石塔高度最具体的记载。

日军在1938年所绘地图上标有“虎仔山 塔高7米”(紫日提供)

虎山之巅塔仔尖上的石塔倒了又修,修了又倒。到了上世纪50年代,石塔的塔基被山上的部队拆作他用,石塔彻底消失。现如今,虎山顶上为军营所在,常人不可登越,游人无复问津。至于石塔的形状,当地老人说,曾见过倒塌后的六角形塔基而已。孙用中在《阴阳二塔论》中说:“山古有石塔在其上,倾颓日久,基址尚在,今塔颠石菱花盘即其旧物也。”“石菱花盘”,这也许是我们所能知道的关于虎山石塔最细节的描述了。

从软件园二期望虎仔山顶,只见最高处是部队的营房


从软件园二期望虎仔山顶

但是,民间有民间的说法。在古嘉禾屿二十一都今湖里区金山街道原住民口中,虎山石塔相传有这样的故事——

厦门岛旧时归同安管,是同安县嘉禾里。有一段时间,同安县衙里蔓延着一股不祥的气氛,一连几任的县太爷,相继在任上莫名其妙就突然气绝身亡,一时众说纷纭,人心惶惶。

新一任的县令到了同安,他心存疑虑,上任前先请来方家卜了一个卦,说是要“倒头仑(lun),才有伸(chun)”,也就是说,要掉个头进县衙,才能伸出手脚做事。这个县令上任的那一天,坐着轿子到了县衙门前,并不急着马上下轿。他特地叫轿夫调个头,让轿子慢慢倒着扛进了县衙大门,又慢慢倒着上了大堂,县令才不慌不忙出了轿子。

县令一出轿子,也是倒着身子一步一步挪着慢慢坐上了太师椅。县令往太师椅上一坐,抬头往远处一望,霍然见到过水(隔海)的嘉禾屿上,分明盘踞着一头巨大无比的猛虎,那双眼睛正虎视眈眈逼看着自己。那县令不由觉得一股寒气袭来,顿时浑身发抖,大叫一声,跌倒在地。原来,同安县衙的大门正对着厦门岛上的虎仔山,虎仔山是一头神虎化坐的神山,那头神虎不知什么时候“醒”了,先前几个县令还未登堂坐上了太师椅,神虎就从背后摄走了他的魂魄,自然个个身亡。好在这个新来的县令懂得“倒头仑”,才发现了这个景象,捡回了一条命。

随后,新县令命人在虎仔山上建造石塔,请来道人作法,贴上镇邪的神符,从此,同安县衙才太平无事。

有人说,是石塔镇住了老虎,让它不再苏醒害人;有人说,石塔尖尖,像是在虎头上安了石针,钉死了老虎,使它不再发威。

石塔早已不见踪影,石塔的传说和着虎仔山的身影还有心底的乡愁,将永远流传下去。说不定哪一天虎仔山归还地方百姓,到时候建虎仔山公园,在虎仔山之巅重建尖塔,再现胜景。

真希望有那么一天!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85 古渡码头

1955年高集海堤还没建成之前,厦门岛的对外交通,完全依赖船只,码头必不可少。古时候,今湖里区所辖境域,东有五通渡,西有东渡,北有高崎渡口,还有24都的蠔口渡、蟹仔屿渡。这些都为清代《鹭江志》《厦门志》所记载。

老禾山照片的故事之22 禾山工商联

江头街在解放前后都是禾山商埠,从事商贸的工商业者最为集中。解放后,“为加强内部团结,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做好当前各项中心工作,尤其是抗美援朝工作”......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