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禾山街道的圆山东北麓,在密密匝匝的厂房之间,有一处不起眼的寺院,如果没有路标的指示,很难有人能寻觅到这个佛家的清净之地,如果没有查阅相关史料,难于知道这竟然是鹭岛第一寺院觉性禅院。

第一禅院,从恢弘到寂寥

翻开《厦门佛教志》:“觉性院,始建于后唐。陈氏家族迁入鹭岛,建为佛院,是厦门历史上最早的宗族自建佛院。”

民国《厦门市志》载:“觉性院,在小东山北,祀观音大士,唐开元进士陈夷则建。”

觉性院始建于后唐,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是厦门历史上最早创立的一所佛教寺院。觉性院最初属于家庙式的堂院,是最早开发厦门“南陈北薛”中的陈氏家族所建的宗族佛院,既是家族的祠堂又是拜佛的佛堂。

1975年的地图上把觉性院标成“角圣院”

1980年的禾山公社地名图上标的是“觉圣院”

觉性者,拨开种种烦扰,觉悟其心本性。不明就里者以其本地发音误以为是“角圣院”“觉圣院”。觉性院为佛教之道场,“原极广大,常住僧九十余人。寺两座相连,不下普照(即今南普陀)”。元末,觉性院毁于兵燹之灾。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年),住僧圆镜禅师拓建规模,将觉性院拓为真正的佛寺,被尊为觉性院的开山祖师。据清道光版《厦门志》载,全盛时期的觉性院,“极宽敞,常住僧八九十”,与普照寺(即南普陀寺)、普光寺(即金鸡亭寺)、虎溪岩寺、天界寺等并称为鹭岛的“七岩八寺”。

然而,那时的觉性院已是风雨飘摇,“今尽坏,只存数间祀佛而己”,后来竟圮塌得“只存数椽”。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南院喝云派有益大师云游南洋群岛,募资重建觉性院,这使得觉性院规模有所恢复,但远远没有达到先前的情形,觉性院逐渐失去了在佛教界的影响力。即便如此,觉性院的范围也有数里之大,其山门远设在邻近薛岭之处,以至于僧人“每晚骑马关山门”,至今还为老辈人所津津乐道。

上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释善琳为觉性院住持。此时的觉性院,院僧躬耕陇亩,清苦修持。到了50年代,觉性院只剩三五个僧人,守着破旧的佛寺和祠堂,苦苦修行。千年古刹,一片冷清。

觉性院的清代龙柱,上面刻有新加坡原总统陈庆炎的祖上陈春明捐赠的字样

“文革”期间,觉性院受冲击,佛像被推倒,僧人四散而走。而后,当时的前线公社枋湖大队把觉性院充为大队企业的用房。佛堂、祠堂、僧人的住所变成养牛的牛舍,种蘑菇的菇房,还成了编竹篾农具的工场,也住过砖瓦厂的工人。可怜鹭岛第一寺院,空留其名。

古刹新生,从坚守到恢复

上世纪90年代初,菜姑吴喜在觉性院旧址复建小佛堂进行住修,同修女众数人,其中有取法名为常镜、常如、常正、常圆者。大家以其坚韧的意志,在晨钟暮鼓之余,清除了寺院内的杂草,垒起了周边的围墙。她们募资在1991年重修了觉性院主殿。劫后余生的觉性院又传来了阵阵诵经声,又飘出了礼佛的袅袅清香。2001年,经有关部门批准,觉性院正式成为一所对外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


觉性院大殿(2010)

2008年初,德煌法师主持觉性院事务。整顿寺务、领众熏修、精勤道业,制订寺院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健全佛法活动,兴寺安僧,使寺院宗教活动步入正轨。2010年,觉性院重新盖了山门,并扩建了僧寮和客堂。绿色琉璃瓦的觉性院山门简洁明快,和山门正对的佛殿古朴庄严。宝殿单进,前有明廊,立龙柱、架穿梁,正中是三川门。整个建筑虽无金碧辉煌,却也古色古香,富有闽南寺院的特色。

大殿正龛中,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三宝佛高居莲座,妙相庄严,其前面正中为观音大士,右祀伽蓝佛,左右后侧奉有骑青狮的文殊菩萨和骑白象的普贤菩萨,左侧殿奉地藏菩萨。

觉性院每年隆重举行的年终斋天千佛法会,藉此功德,令道场兴盛,正法久住,众信蜂拥而至,聆听弘法。

觉性院檀越祠。檀越,梵语即施主、出资者

觉性钟声,从记忆到心灵

觉性院旧以其寺中的古铜钟音韵悦耳悠扬远传著称。据说只要院内钟声一响,不仅能响彻静谧的鹭岛,甚至连同安一带也能听到,成为鹭岛一绝,故有“觉性传钟”之称。有关专家解释道,这是因为觉性院地处厦门岛的几何中心,古时没有那么多的高楼大厦阻挡声音的传播,因而出现了这种神奇的现象。

如今的觉性院大钟

清初,厦门诗人莫凤翔有《觉性传钟》一诗:

古院萧萧匝翠岑,院中晓夜发鲸音。
       因风隐隐将过海,和梵微微欲度林。
       万朵龛花初出定,数捶山月恰成吟。
       渐予独听东窗下,未了浮名一片心。

1938年5月10日清晨,日军的铁蹄践踏着鹭岛,腥风血雨,生灵涂炭之日,觉性院的铜钟不敲自鸣,巧合的是附近五六个陈姓聚居的村落,百姓都幸免于难,躲过了大劫。从此,“觉性灵钟”“觉性神钟”的美誉也流传开来。

“紫竹林中观自在,莲花台上现如来。”一千多年来,这些神祗总是给于芸芸众生的百姓们冥冥之间的希望。寺院前的这片土地已经从荒郊野岭到阡陌纵横到工厂林立,在周遭一片繁杂之间,觉性院坚守自己的清净寡欲;在世事变幻无常的岁月,觉性院守望着佛法慈悲不变的情怀。在正常和不正常的岁月里,也留下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纷纷扰扰。

“觉海金波尘不动,性天朗耀大光明”。就如大院里的那棵菩提树,历尽劫波,依旧苍翠,人们足以相信,觉性院这座千年古刹必定会走出是非之争的阵痛,还其一尘不染的本分。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2 宫庙古龙柱

石雕龙柱从古代延传至今,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褪色,被视为一种尊贵、祥瑞的符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湖里掌故之191 猪巢鸡巢

本地原本是农耕社会,家禽家畜是农民赖于生存的宝贝。汉字的“家”字,宝盖头下面一只豕(shi)——家里有一头猪。普通话表示圈养这些家禽家畜的地方......

湖里掌故之190 敬字亭与奉茶摊

旧时代文人相互组织惜字会、敬字社等,主要的活动也是搜集字纸集中焚烧。较为讲究者,字纸成灰后依然敬惜,集中在坛子里专门存放,过一段时间选一个吉日,开坛祭祀发明文字的仓颉后,送到溪流随水而去。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