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湫亭位于在今金山街道洪塘社东南,软件园二期西大门北侧,因建在龙湫潭后而得名。“龙须”和“龙湫”本地音同,乡人俗称“龙须亭”。
上世纪30年代的龙湫亭(《厦门摄影大观》)
相传厦门塔头人林奇石应试时,路过五通梦见与观音大士吟咏唱和,后来果然高中“解元”,于是就修建龙湫亭供奉观音。《厦门佛教志》也持此说:“传说明隆庆四年(1570年),塔头诸生林奇石因乡试路过五通,梦中与观音大士吟咏相和,是科高中解元,遂修庙宇供奉。”
清代道光《厦门志》中称林奇石性慷慨,好交游,建祖祠,延师课族中子弟,但并无应梦而建龙湫亭一事。民国《厦门市志》则认为龙湫亭“建自宋季,孙惠老新之。”孙惠老是谁?尚不得知。如此看,明代人林奇石在世的时候,龙湫亭早已有之,他应该只是捐造寺院中观音菩萨之像而已。
龙湫亭因林奇石托梦而建的传说而更具有神秘色彩。不过,以龙湫亭为题的存留之作并不多,最著名的当属光绪年间进士叶大年(莲坂人)所作的长诗《题龙湫亭割石》。
噫吁噫,扶舆淑气磅礴。
匝卅里,龙脉西来走东畴。
穿田负峡何蜿蜒,奇峰忽从人面起。
阚如哮虎名兹山,亦曰旗山辑邑志。
大麓弥望为平原,秀毓灵钟吉祥地。
泥桥空嵌关化工,石塔玲珑出天际。
赭龛二水左右流,翼然一亭供大士。
英灵烜赫垂嘉禾,生佛万家齐仰止。
……
风霜兵燹随磨砻,迎刃而解罔不利。
俗称割石名实符,宰割天下亦如是。
虎山山阴昂然立,龙湫亭后屹然峙。
信乎地灵石更灵,雄镇鹭江作砥柱。
……
“割石”是龙湫亭后、虎山之下的一块巨石,昂立冲天,为叶大年的长诗所颂咏,祈望此石能留传万年,与虎仔山、龙湫亭等名胜相始终。然而,世事沧桑,“割石”所在的山体本地话谐音为“挂石山”,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成了采石场,数十年间山体被开采殆尽,竟然还采出一个深达十多米面积数千平方的大坑,那就是如今软件园二期中的人工湖的前身。
如今软件园二期的人工湖原本是挂石(割石)山开采形成的深坑
龙湫亭在虎仔山西南麓,挟龙虎际会之势,周围苍松成荫,巨石累累,俗以为此处为风水宝地。这块被叶大年所称的“割石”酷似斜靠的张满帆的船,本地人称为“欹船”。其下,有本地望族乐安孙氏的开基祖“解元孙扫松墓”。同治年间,同安石浔人吴鸿源任台湾水师协副将,去世后葬于龙湫亭东南。据林巧稚家族后人回忆,林家祖上也葬于龙湫亭后山。
龙湫亭、龙湫涂桥的胜景吸引许多禾山文人墨客,历来便为地方文化人士所垂青,成为禾山文人雅集之处,斯文胜地。“禾山学者会文于斯,实安睦书院之权舆。”(民国《厦门市志·名胜志》)
龙湫亭还曾经作为军营。咸丰三年(1853),小刀会起事,“会众据厦城数月,省宪奏请前任浙江提督李袭伯”,“李袭伯由五通登陆,设行营于龙湫亭”。
妙月(1883—1944),俗姓邵,晋江安海人。少时赋性倔异,不受约束,16岁久病后,接受其母劝诫,持素礼佛,旋赴厦门,投龙湫亭出家为僧。翌年,转赴南普陀寺受具足戒,苦练武功,造诣极深,故有铁罗汉之称。妙月虽在龙湫亭出家未成,成名后却常在龙湫亭演习武功,招纳弟子,一时附近乡人跟随习之者众多。
龙湫亭自建以来,史书上载有清代嘉庆十六年、同治十三年、光绪二十九年、三十二年的4次重修。
民国初年,龙湫亭遭遇火灾,寺僧化募新建。周醒南1924至1933年期间主政厦门市政建设,与佛教界过从甚密,曾出任思明县佛教会常务委员,时常派车从市区运送寺院所需到龙湫亭,眷顾有加。
旧时,龙湫亭前的放生池还破具规模(《厦门摄影大观》)
民国26年,龙湫亭由转解和尚弟子释瑞铸任住持。民国30年转解往南洋云游,寺务由释悟道住持,时有住僧2人(见《厦门佛教志》)。此时,龙湫亭住僧为临济派所属的喝云派,与南普陀相同门派,为厦门佛教主要派宗。
日寇侵厦期间,龙湫亭主殿毁于炮火,而后有所修复。其寺务一度由日伪操纵的大乘佛教会所把持。光复后,龙湫亭再次修缮,留有住僧数人。每年观音菩萨的三个纪念日,总是吸引禾山数十个乡村以及来自市区和过水的无数信众前来参加。赛马、演“正音双棚斗”(2场京剧同时演出)的场面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两岸军事对峙期间,龙湫亭附近的挂石山和赤坡山成了火炮阵地。1958年“八二三”炮战前夕,龙湫亭最后一个住僧吴道师收拾了寺庙中的珍藏转移到南普陀寺,其中有18手观音像。炮战中,龙湫亭幸好有挂石山的屏障,并无遭到炮火直接摧毁,但是炮弹在其周边爆炸、震动使得檐角断落,墙体断裂,瓦片掉落。紧接着第二年的特大台风中,龙湫亭终于坍塌。
1960年,由于修建湖边水库的需要,从龙湫亭的废墟中拉走了许多石条、砖瓦和木料,古石碑被撬被砸,龙湫亭夷为平地。
1980年代初,在挂石山上采石的惠安石匠利用开山采石的方便,在龙湫亭的废墟上盖了一间小小的石头房奉祀观音菩萨。龙湫亭消失20多年之后再次出现。随着政策的放开,前来上香礼佛的人越来越多。来自市区的菜姑吴喜,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到了龙湫亭,勤勉地四处化缘募捐,1992年终于盖起了拜殿。接着,附近洪塘、湖边的信众出资盖了前殿。
1992年重建龙湫亭时的石匾
吴喜去世后,村社人自发组织了理事会,集资又盖了后界、护厝、放生池、戏台和亭子,还重妆了18罗汉。2000年,信众再次集资修复龙湫亭,有天王、大雄、经堂三殿,并建有山门,院内建有放生池,有古榕,古菩提树、古木棉树,还从部队营房内要回同治十三年(1874)的“重修龙湫亭碑”。
龙湫亭全景(2000年)
2000年修复的龙湫亭
从部队营房内要回的同治十三年(1874)“重修龙湫亭碑”是众多古碑中惟一的留存
2005年厦门软件园二期动工兴建,新修的金山路从龙湫亭前贯穿而过,垫高了路面,压迫了寺院,重修龙湫亭的呼声四起。经过数年的努力,全新的龙湫亭在2013年末终于落成。
全新的龙湫亭(2013年)
一座禅院,在时代的裹挟中兴盛、零落、消失、重建,如今,从外观上看也许是历史上最恢弘的时光。站在龙湫亭前,其右侧不远处就是朱公山。朱公山宋代朱熹曾游其颠,龙湫亭禾山学人会文与斯,二者都是老禾山今湖里的文脉所在,值得今人珍重。近日,欣闻附近新建的学校将命名为“龙湫亭学校”,不禁为之击掌叫好!
有道是:
龙虎际会今安在,
软件园畔忆古今。
俯瞰龙湫亭(2019)
俯瞰龙湫亭(2019)
龙湫亭菩提树(2015)
龙湫亭山门前的古木棉树(2015)如今也已消失
龙湫亭留存的古石碑和龙柱
龙湫亭的假山和水池,象征当年的“龙湫潭”,原本内中应该有“小龙”(蛇)
如今的龙湫亭山门
龙湫亭原本主祀观音大士,如今设大雄宝殿,奉三圣佛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