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须负箬归山市,镇日敲棋友谪仙

——田洋澹园石刻

吕瑞哲


澹园,位于田洋社区东庄小山顶上,乃清代户部主事陈睿思所构建的别墅,今已废圮。惟留四处碑刻,一为『聚星山房』,一为『澹园』,余两处为陈睿思、陈肇伟父子的诗刻。其中『澹园』及陈睿思父子二人诗,刻于巨石之上。『澹园石刻』南面尚有一处石刻,字迹漫漶不清,难以辨认。1988年,被列为同安县第一批文物。其地原有在镜亭,匾额为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手书。

『聚星山房』,位于澹园石刻右前方,无落款,字体秀丽,附近仍可见当年墙基遗址。『澹园』,宽约0.3米,高约0.4米,无落款,旁有陈睿思行草七律一首:

自是石坡落半颠,雷轰耸秀俯平田。

扶藜到处频呼丈,携屐登来欲问天。

香动梅花邀月饮,寒侵树影枕云眠。

不须负箬归山市,镇日敲棋友谪仙。

全诗直书六行,宽约0.6米,高约1.2米,落款『宜亭睿思』。整首诗歌既见松田田园景色之优美,“友谪仙”亦见陈睿思乐游山林的情趣。同时,其俊秀的字体还具备书法上的审美价值。民国版《同安县志》亦收录此诗,个别诗句略有出入。

陈睿思,字子将,号鹤屏,又号宜亭,为浯阳陈氏信房中巷廿四世祖,清仪封(今河南兰考)县令陈观泰三子。清康熙丙午年(1666年)中举,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科进士,初授中书舍人,有“才长政优”的美誉。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福建耿精忠叛变,遂告假回乡省亲。

陈睿思回京后不久,即遭父丧。其父陈观泰,字允雅,号止庵,明代三郡太守陈沧江的元孙。在担任仪封县令期间,“听讼持平,催科不扰。缉剧盗,却飞蝗,捐修文庙,完雉堞,除杂税,革陋规”,德政惠民,因此仪人为其立生祠祀之。曾经在书案上题写“知知知宦海波涛虚舟渡,未未未乡闱荆棘却步行”,廉慎如此,令人钦佩。因战乱,陈观泰遂从金门阳翟迁徙同安居住,后择地田洋松田居住。故居今仍存,后人称为“世大夫第”。其于康熙庚戌(1670年)春有关于“世大夫第”的文章,说明建宅源由及其规制,该文见收于新修之《浯阳陈氏家谱》。2008年,在同安陈太傅祠管委会以及同安田洋和金门庵前两地陈氏宗亲共同努力下,将松田“世大夫第”改建为同安、金门两岸浯阳陈氏的“五恒堂大宗祠”。原金门五恒堂大宗祠,因战乱焚毁后,未再复建,恰逢“世大夫第”改建,决定移建于田洋。因此,如今的“世大夫第”凝聚起同安、金门两岸浯阳陈氏宗亲血脉亲缘,是两岸一家亲的实物例证。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陈睿思捐赀倡修文公书院,“撤外屏,筑石砌,邑人徐名觐匾『道化斯存』于堂,焕然改观”,并亲自教授生徒,“进文学之士,课艺甲乙之”,热心公益,诱掖后进,可见一斑。文公书院,乃明代同安理学名宦林希元效仿朱熹守漳时建书院于开元寺后故事而倡建之。“移畏壘庵之像,主祀于寝中,配以吕大奎、许顺之二先生”。

当其起补原职,正逢清丈县界外田亩,溢出数百顷。陈睿思以“濒海风高地瘠,婉陈崩压无时状”,使朝廷不再增加赋税,大大减轻百姓负担,民咸颂之。

转任行人,倡修北京同安会馆。奉诏回闽,公务之余,不借机与地方官员有所应酬,廉慎有如其父。晋户部主事(因此其后裔尊称为户部祖),正值福建、广东两省海运议论兴起,以“航海波涛,非河漕比,力争之”,“议遂寝”。“分校会闱,所甄拔皆名隽,犹戊子、癸酉之同校京闱”。出理西仓,清理革除劳民的措施,因过度劳累,积劳成疾,因此卒于官,享寿七十。民国时期修纂的《同安县志》将陈观泰、陈睿思父子两人同时收入于乡贤录中,可谓美谈。

陈睿思殁后,葬于归德里宝镇山东南麓(今属新民镇),此处为“唐乾符中(875-879年)金紫光禄大夫刘日新追黄巢驻营砌槽之处,堪称风水宝地。”其墓今仍完好,《同安文物大观》载:

墓址坐西北朝东南,占地约1000平方米。半圆形土堆墓冢,直径约5米,冢前立横向碑屏,正中浮雕麒麟望月,碑长3.4米,高0.85米,厚0.18米;碑前供桌长2.4米,宽0.75米,高0.78米,基座正面浮雕鹿竹、狮球、鹤松纹饰。三合土墓岸、墓围呈“风”字形平面,二级墓埕和半月池,宽10.5米,进深11米,以矮石柱栏杆围护。冢前35米处分立1对石望柱,高约5米,相距21米。

陈睿思不仅是一位廉洁的官员,亦是一位悠游山水的诗人。民国版《同安县志》载有陈睿思东皋笠庵十景诗,不仅描绘一派田园秀美风光,也体现其清静淡泊之志,其诗如下:

桐山霁色 平园春野色,连亘胡如桥。晓霁烟霏动,苍苍不可描。

东溪垂钓 为爱澄潭好,垂纶任卷舒。溪光看不尽,非我亦非渔。

石岸归帆 回岸锁双流,危墙云外立。以闻欸乃声,难见孤帆湿。

西阜披被 野风拂面来,静昼午阴浅。牧笠日相将,勿开青白眼。

仙塞晴岚 湿翠出晴峦,依稀树影薄。日斜度晚风,还向当帘落。

禅灯映月 慧火原非夜,兼之碧一轮。千山灯影月,禅定暗相亲。

秋雨云冯 云峰垂碧练,怒马涨银湾。不数瞿塘峡,千山一日还。

春涛麦浪 四望秀渐渐,平畴高下送。未黄云影低,半绿涛声动。

疏林犬吠 小陇烟村隔,茅庵夜气收。数声篱落里,月色伴僧幽。

野渡人家 行人不可极,搴涉各西东。渡口迷深浅,声喧石濑中。

陈睿思所作诗文,大都散佚无存,其所作《可园诗集》,今未见,或已散佚。除上述十景诗之外,民国版《同安县志》还收录其《东溪潭上饮茗诗》

山村独处乐偷闲,何事游情忙不了。

伯兄晨起看书慵,呼我踏晴向山眺。

素瓷携出小园中,兼逢道衲来林表。

渔艇自荡过溪西,傍阴坐石看耕钓。

潜鳞历历适天真,细汲流泉未惊扰。

炉火初红绝烟薰,碧瓯涛影香气袅。

江芽建芽种各殊,雨前雨后辨尤巧。

陆羽茶经空尔为,玉川茗椀兴何少。

迟徊倒影夕阳低,立对溪风一长啸。

“碧瓯涛影”、“流泉”等等诸语,可想见当年东庄潭秀丽风光,而“乐偷闲”则尽显诗人恬淡自在心情。

在同安田洋、金门庵前两地宗亲同修的《浯阳陈氏家谱》中,收录陈睿思的两篇文章。一为其为浯阳陈氏世谱所作之《序》,一为《第一山记》。

此《序》写于康熙九年(1670年),文中对浯阳陈氏始祖有所讨论。陈氏旧谱认为其始祖乃“帝重华之苗裔,数十传为太邱长,又十有九传而为武烈公。自唐初镇闽疆,而榕、莆、温、霞诸郡皆陈氏属籍。则闽之有陈,自此始也。又数传而为开基祖,袭累叶贻谋之绪,奏加承事郎,相宅浯阳,则同之有陈,自此始也”,然而,其先祖陈沧江及二溪叔祖则认为“出自帝舜,至五代而始入闽”,令陈睿思疑惑不解。陈观泰则认为“以开基祖为始,以在同五恒为定。而入闽之先后,必考于编年。外居之孙支,仅别其世籍,亦遵前人编辑之遗意”。

陈睿思于康熙丁丑年仲冬(1679年)撰写《第一山记》一文,叙及其祖陈沧江自金门徙居同安北街,建造诰命堂为祠宇,又买下第一山(俗称东山)作为家山(家族墓地),寄勉子孙“克守先业,于以亢吾宗而光吾族。将昔之故居榛莽者,异时而堂构重新。昔之田园荆棘者,异时而敷菑亩。熙熙穰穰,共乐奔升平。”

《厦门墓志铭》一书收录《王贵良夫妻合葬铭》,该文由陈睿思撰文,同安县儒学教谕事刘骥良篆额,建宁府建安县儒学教谕事施德馨书丹。然“陈睿思”三字前面字句或因字迹漫漶,无法辨认,而以□代之,单凭铭文,难以断定是否即田洋陈睿思,录此待考。

陈睿思行草七律诗刻的另一侧,则镌刻着陈肇伟诗刻:

石台独上思悠悠,万顷涛光属素秋。

何处砧声来北渚,谁家诗兴忆南楼。

风轻座客披襟爽,露冷飞鸦借月留。

长消山灵惊欲响,海天一碧望中收。

全诗直书六行,宽约0.6米,高约1.2米,落款『澹园肇伟题』。陈肇伟,清代廪贡,字扬公,为陈睿思次子,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举人,任福安训导,因侍奉其母,不赴任。陈睿思故居原悬挂“皇华天使”牌匾,为陈肇伟立,今故居内数方牌匾因字迹模糊不清,已难以辨认是否即此匾。

从澹园再往前走即为汀溪,有鳌峰埔桥横跨其上。流域整治之后,生态大为提升,游人戏水其下,畅意抒怀。《同安县地名志》载:村位于汀溪南岸,有座小山称东庄山,山下有一深水潭称东庄潭,故名东庄。

山水之美,同安文人骚客竞先赋诗。同里许琰登临此地,赞道:

游澹园

安石今犹卧,闲情寄一邱。

唤人禽语滑,穿径落花秋。

篱落环山拥,阶除曲水流。

桃源原咫尺,物外欲盟鸥。

首联道出诗人将自己的“闲情”寄寓于澹园旖旎风光之中,颔联、颈联则点出游赏山林的乐趣,末联抒发许琰对澹园风光的喜爱。全诗让人稍窥当年澹园风貌,犹如桃源,令人直欲与鸥鸟为盟。

许琰,字保生,号瑶洲。先徙居田洋前宅,后回居金门董林村。著述颇丰,有:《普陀山志》、《宁我堂诗钞》、《齐河县志》仍存世。其余《玉森粹稿》、《鳌峰近咏》、《诗余词调》、《方知集》、《水派集》、《余鳞集》、《茌平县志》、《瑶洲文集》、《寸知编》等书今则未见,或已散佚。

澹园,如今已难觅其踪迹,然而陈睿思故居现状今较为完好,其故居位于田洋村上田里,因其为清康熙丁未科进士,亦称“松田进士第”。上田原名松田,方言讹化成上田。今上田和安宫尚保留一张民国戊辰年里中弟子所献供桌,落款为松田团盟社众弟子,即为村名变迁实物例证。

陈睿思故居为三进双护厝,后进后面尚有一后界。故居旁今尚有一古井。庭院内有旗杆石六副,其中一副已丢失,仅剩基址。大门“均用整片盐木制作,单扇门板高2.25米,宽0.86米,厚0.075米”。大门两侧抱鼓石尤为奇特,左侧石鼓前端雕饰青蛙,蛙闽南语谐音魁,寓意科举中魁。右侧石鼓前端雕饰螃蟹,闽南语谐音甲,寓意科甲。

故居原悬挂有“进士第”匾额,匾长约1.88米,宽约0.68米,上款为“总督福建□□地方□□□□□兵部□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二级□一品文加三级□□为”,下款为“康熙丁未科会试中式陈睿思立”。“进士第”匾现由陈氏后裔收藏。

故居内中厅原悬挂“德求堂”匾,以“德求”名其堂,寓意深远,优良家风于斯可见。厅内原有一只由方形楠木制作的木箱,重约数百斤,相传为陈睿思从外地所运回,用以存放物品,今未见。

中厅还悬挂有“文魁”匾,匾长约2.1米,宽约0.85米。上款“巡抚福建等处地方提督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斯义为”,下款“康熙乙酉中式举人□□立”。陈肇俊,康熙丁卯拔贡,陈睿思长子。

陈睿思故居除悬挂有“文魁”匾外,尚有数方匾额,字迹或模糊不清,或已剥落,无法辨认内容。中厅神龛处左右两侧原有悬挂两方匾额,今也散佚无存。后落原悬挂有数方匾额,今亦散佚。右护厝中庭有一株含笑,相传为陈睿思所植,数百年来仍生机盎然,香气勃发。

本文内容由作者:吕瑞哲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85 古渡码头

1955年高集海堤还没建成之前,厦门岛的对外交通,完全依赖船只,码头必不可少。古时候,今湖里区所辖境域,东有五通渡,西有东渡,北有高崎渡口,还有24都的蠔口渡、蟹仔屿渡。这些都为清代《鹭江志》《厦门志》所记载。

老禾山照片的故事之22 禾山工商联

江头街在解放前后都是禾山商埠,从事商贸的工商业者最为集中。解放后,“为加强内部团结,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做好当前各项中心工作,尤其是抗美援朝工作”......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