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记」

钟林尾芋,被淡忘了的海沧名产


海沧特产有三宝,“章鱼、土笋冻和土龙汤”。这份众所周知,当拜十余年前盛极一时的东屿海鲜大排档所赐。除了这份海中三宝,海沧也曾存在过另一份山中三宝,“甘蔗、番薯和槟榔芋”。不管是海中,还是山中,这些海沧特产的闻名,都是因为海沧临近厦门老城,而天然地成为厦门粮仓的使然,只不过他们存在的时空不同而已。前者,是新千年后吃货们开辟的新战场,后者则是贯穿整个二十世纪厦门商贸和基本口粮的中坚力量,本文所要追忆的,则是改革开放后崛起,已然退出历史舞台二十余年的槟榔芋品种之一“钟林尾芋”。

在六七十年代,海沧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海造田运动,其中新生的田地,以东屿、石塘、钟山和渐美四村为最多,这里也因此成了九十年代以来海沧开发的中心。而在开发之前,随着分田到户的顺利开展,这里却以其距离厦门、鼓浪屿最近的地理优势,一度成为厦门城区最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曾经赫赫有名的“钟林尾芋”便诞生于此。 

钟林尾,事实上是钟山的俗称,在七八十年代以前,人们只知钟林尾而不知钟山,只知石林兜而不知石塘。只不过到了今天,随着普通话取代闽南话成为通行语言后,钟林尾这类闽南话称谓才变得稀罕了。钟林尾芋,顾名思义,自然是以钟林尾为地理标志的槟榔芋,它的种植范围,上至半山,下至新垦平原,除了钟林尾外,其实也包含了石塘、东屿、渐美新生的土地,他们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共饮一山水。而这水土,似乎,天然地,能养成一颗好芋头。 

钟林尾的独到之处,在于其良好的地理条件。整个海沧,在地势上是以蔡尖尾山为中心向四周缓缓入海的,故而每个村子都具备半山半海的特质。只是,在蔡尖尾山的西面、北面,其地势较为陡峭,保水能力相对于南面要逊色的多,故而,论土地的肥美程度,当属占据南面最中心位置、面积最大的钟林尾尤佳。从蔡尖尾山而下,天然形成的山泉穿行至石峰岩对面的公山即被分成两路,一路进入加令潭,成就了乌窟水库,一路经蚵坑形成了龟山水库,两条水流又分别从钟林尾聚落的东西两侧注入海沧湾,他们的存在及衍生的水网,使得沿途的山坡、山谷,乃至平原,由旱田变成了水田。加上钟林尾北靠山,南面海的坐向,这里自然而然成了槟榔芋最佳的生产地。 

钟林尾人,在告别了大锅饭的初始年代,便已经察觉到槟榔芋的厉害之处,他们很快地便将小小的芋头种子种满了钟林尾的每一处田园。待到其成熟丰收之时,每家每户派出一名能挑担、能吆喝的代表,用独轮车或自行车载起两大麻袋、估约百来斤的芋头,趁着曙光初现前的月光,伴以虾池的波光粼影,匆匆赶上东屿码头开往厦门第一码头的第一班船。在那个时令,东屿早班木船上,定然是钟林尾芋头农贩的包场,船中心的平板上,一层又一层堆满了一袋袋的芋头,而船头和船尾则挤满了精神抖擞的钟林尾人,这大概是当时他们能想到的最赚钱的买卖了。 

下了船,钟林尾农贩们为了省去雇佣三轮车的费用,硬是肩挑起两大麻袋,各自分散至厦门老城的各个市场。腿脚麻利的则远赴美仁宫一带,稍微偷懒点的则就近在第七、八、九、十等市场摆摊。高峰时,单个市场里就有十几个钟林尾人同时售卖着自家芋头,以至于,他们只要吆喝着“钟林尾芋”,买家们便能够按音索骥找上门来。这么几年下来,整个厦门城、鼓浪屿,那些时常在各个市场里溜达、买菜的人,便都知道了有一款入口松软的芋头,叫做“钟林尾芋”,他的名号,也就此从厦门传回了海沧。 

有些家庭,因青壮年不足,亦或大字不识几个,便没法跟着大部队闯荡厦门,他们只好在海沧各乡碰碰运气。那个年代的海沧,日子大多清贫寡淡,大多数人家都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对于钟林尾芋这样的好食材,消化量终究是有限的,一个村,一天下来,别说一百斤,小半箩筐都是困难的。

 

唯独东屿村是个例外。东屿三面环海,一面以石桥、滩涂与大陆相连,若不是填海造了些田地,东屿人的田园梦怕是难以实现的。基于这样的土地拮据,东屿人早已习惯了农耕以外讨海、经商、船运、糕点等差异化的路子。他们也因此在生产、生活方面和钟林尾形成了互补,各取所需,故而当钟林尾芋登陆东屿时,其受欢迎程度自然不必多说,有钱,有需求,关键还味道好。东屿人买芋头的方式,较之厦门,更为豪爽。农贩们不能沿用厦门整存零取的售卖方式,而是每十斤装一个袋子。卖家穿行在东屿各大小巷子也不必大声吆喝,尽管前行即可,有需要的东屿人看到便会招呼,“来一称”,即一袋十斤之意,不用过称,全凭彼此信任。不过,想来,作为千年的邻里,钟林尾人和东屿人若不是面线亲,也必然混个脸熟,他们的交集实在太多了。 

钟林尾芋的买卖,就这么兴旺了十余年,它带给钟林尾人的好处,就是八九十年代拔地而起的一座座小洋房,那是海沧开发前不菲的战绩。然而,随着九十年代海沧台商投资区的设立,海沧轰轰烈烈的开发启动了。那些原本承载着钟林尾芋的新生土地,还未完成由海变田该尽的使命,便很快地成了新城区的承载。土地少了,那些从事农业种植的钟林尾人也相继转行,钟林尾芋就这样慢慢减少了。最后一根稻草,则来自九十年代末海沧大桥的修成,便利的陆上交通,使得芋头生意利润率大幅下降,此时,那些还操持着种植业的钟林尾人彻底转向种植上海青,从此,钟林尾芋便在各大市场上彻底消亡了。 

如今,人们已经很难再看到钟林尾芋了,唯有蔡尖尾山下,零星的水田里偶尔窥见的几株芋头,那不过是钟林尾人留作念想、自饱口福的余资罢了。如果,有幸在世面上看到钟林尾芋,就珍惜吧。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2 宫庙古龙柱

石雕龙柱从古代延传至今,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褪色,被视为一种尊贵、祥瑞的符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湖里掌故之191 猪巢鸡巢

本地原本是农耕社会,家禽家畜是农民赖于生存的宝贝。汉字的“家”字,宝盖头下面一只豕(shi)——家里有一头猪。普通话表示圈养这些家禽家畜的地方......

湖里掌故之190 敬字亭与奉茶摊

旧时代文人相互组织惜字会、敬字社等,主要的活动也是搜集字纸集中焚烧。较为讲究者,字纸成灰后依然敬惜,集中在坛子里专门存放,过一段时间选一个吉日,开坛祭祀发明文字的仓颉后,送到溪流随水而去。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