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记」

闽西南红色革命的摇篮:厦门大学与集美师范


陈嘉庚先生之所以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除了他倾尽所有支助国内革命和建设外,还应该包括他一手创办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的善举。这两处完全由华侨资本独立支撑,涵盖了从小学到中学、职业学校、大学的一贯化私立学校,不仅为东南学子提供做学问、长见识的场所,而且还是中国百年红色革命的重要摇篮之一。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始,一直到北伐军进驻福建,整个闽西南所掀起的红色革命及燃起的星火,可以说,或直接或间接源自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

厦门大学最早的教学楼-群贤楼群,厦大支部在其中的囊萤楼

革命的火种,最先从集美学校中的师范部开始。

1925年6月,以国民促进会代表的身份从广州来到集美的蓝裕业,吸收了原集美师范进步学生李觉民、罗扬才、刘端生、邱泮林、罗良厚、罗贤开、罗朝金等七名为共青团员,同时成立了福建省第一个共青团组织集美学校支部,李觉民为书记。随后,罗扬才、李觉民利用前往广东参加会议的机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至此,厦门地区便有了两名党员。

罗扬才所在的预科名单,@厦大党史馆

中共广东区委为了尽快在厦门成立党组织,特安排广东大学学生罗秋天转学至厦大,此时罗扬才也已经从厦大预科毕业正式升入厦大教育系。在满足三人方可建立党组织的条件后,罗扬才、李觉民、罗秋天于1926年2月在厦大成立了福建省第一个党组织厦大党支部。此后,三人在厦门迅速发展党员,至1927年4月,厦门党员总人数已超过26人,其所在单位除了厦大外,还包括了集美学校、集美小教、厦门小教、厦门中山中学、上杭小教等。

厦大基层党组织的成立及党员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是为了配合北伐行动,提前在各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因此,闽西南各县随后陆续成立的县级支部,除了广东派员支援外,其主体成员仍是来自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

1926年初,以农民部特派员身份回到厦门的罗明,除了协助建立厦大党支部外,还负责为广州农讲所第六期招生。作为集美师范的毕业生,罗明很自然地选择在拥有良好革命基础的母校招生,此次他招到了陈子彬、郭滴人、李联星、朱文昭、胡永东、温家福、王奎福、朱积垒、黄昭明等九人。广州农讲所第六期,由毛泽东担任所长,配合北伐时程安排,培训时间被压缩至6~9月,该九名福建学生在学习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成了闽西南党组织建立和革命活动的骨干力量。

漳州党组织,@厦大党史馆

就在陈子彬、郭滴人等人修学期间,罗扬才利用暑假假期,与厦大党员胡西冷(又名胡穷我)来到了漳州重镇石码,期间他们发展了周惠波、颜卧云、颜玉润、陈文澜、蔡渭西、翁资星、洪徽音等人入党,并于1926年7月成立了漳属第一个党组织石码支部,胡西冷任书记。几于同时,原集美师范学生阮山、林心尧接受指派回到永定湖雷家乡,与广州农讲所第五期毕业的赖秋实、赖玉珊等人共同成立了闽西第一个党组织永定支部,阮山任书记。

闽西党组织,@厦大党史馆

随后,北伐军东路军浩浩荡荡进入福建,闽西南各县掀起了成立党组织的高潮。1926年11月,原集美师范学生钟盛道与由广东返回的海澄人陈剑垣(原名杨章奕)在海澄发展党员,并成立了海澄党支部,钟盛道任书记;1926年10~12月,从广州农讲所第六期毕业、接受指派随军回到福建的陈子彬(和郭滴人、朱文昭)、黄昭明、李联星、朱积垒、温家福等分别在龙岩县、诏安县、漳浦县、平和县、上杭县发展党员及成立党支部,各任所在支部书记。

大概是配合东路军北上的步伐,漳州、龙岩所属各县党支部成立的时间较之泉州为早,泉州第一个党支部迟至1926年12月才于惠安县成立。当时厦大和集美学校分别指派惠安籍吴国珍(由集美师范考入厦大)、王德彰回到惠安,他们发展了陈玉聪、吴敦仁等人入党,并于12月成立泉属第一个党组织惠安支部,王德彰任书记。1927年1月,原集美师范学生张大宣与邱廉回等人成立了永春支部,邱廉回任书记;原集美师范学生庄醒民受组织指派由厦门抵达德化,与先期到达的唐生等人成立了德化支部,庄醒民任书记;原集美师范学生李毅然与吴孔殷、吴鸣等成立了南安支部,李毅然任书记;集美学校教育推广部主任彭友圃、集美师范学生洪天锡等在马巷成立了同安特别支部。同月,在完成了各县党组织成立的指导工作后,李松林(厦大)、辜仲钊(广东大学)、左明亮、林环岛、杨峻、谢岐等人在泉州明伦堂成立了中共泉州特支,隶属中共闽南部委,主要负责指导泉属各县党组织的工作,李松林任书记。

泉州党组织,@厦大党史馆

截止1927年1月,闽南各主要县市在北伐军到达前后,大多完成了党组织的建设,他们的主要负责人和成员多来自集美学校,特别是师范部,有的尚是在读学生,有的已升学至厦门大学或其他大学,有的毕业后在各县教学,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集美学校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可惜的是,在不久后的1927年4月,蒋介石悍然发动反革命政变,原本活跃于各县的党组织因此停止活动或转入地下工作,那些即将大放异彩的革命火种不得不被迫熄灭。这些早期革命者有的进入苏区最终参加了十万里长征,有的隐姓埋名下南洋、过台湾,有的背井离乡继续宣扬革命思想,但更多的人则在反革命斗争中殒命,以至于到了今天,我们已经难以追溯这些来自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英烈,他们曾经的热忱与信念,将随着他们的事迹继续在闽西南大地上发光发热。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85 古渡码头

1955年高集海堤还没建成之前,厦门岛的对外交通,完全依赖船只,码头必不可少。古时候,今湖里区所辖境域,东有五通渡,西有东渡,北有高崎渡口,还有24都的蠔口渡、蟹仔屿渡。这些都为清代《鹭江志》《厦门志》所记载。

老禾山照片的故事之22 禾山工商联

江头街在解放前后都是禾山商埠,从事商贸的工商业者最为集中。解放后,“为加强内部团结,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做好当前各项中心工作,尤其是抗美援朝工作”......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