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记」

三都六甲在哪里?或为海沧和龙池


在海沧的区划历史中,向来有“九头九尾十八坑”、“三都一百零八社”的称法,在坊间,也有“三都无留地(楼地)”、“三都六甲无留地(楼地)”的俚语。这些数字化的名称,很容易被联系到一起,渐而演变成以三为倍数,既朗朗上口,又充分反映了海沧的地理状况与地名组成的“三都六甲九头九尾十八坑一百零八社”。该统称中的三都六甲,一直以来被当作是海沧的另一种称谓,三都如此,六甲也是么?今年五月初,在圭海廖艺聪老师的提醒下,笔者重新审视了乾隆澄志中关于海沧保甲的记载,才猛然发现,“六甲”之于海沧本身就是错误的,其保甲数量实际上是五。那么“六甲”又应该指向何方呢?

三都六甲各社位置图

在阐述“三都六甲”之前,需要回顾一下民国以前以海沧为例的中国县级以下行政单位的名称。

“都”和“甲”事实上是两套截然不同的地方命名方式,前者服务于行政,后者则关系治安和赋役。唐宋时期,县级以下设乡,乡之下设里,海沧时为漳州龙溪县永宁乡新恩里;南宋末至明代初期,改乡里为都图,海沧先是分属于龙溪县一都、二都和三都,后来因人口萎缩而缩编为龙溪县一二三都;到了明中期,改都图为坊里制度,县城内设坊,郊区设里,海沧时分属于海澄县第四里和第五里,因海沧在海澄县内属于相对隔离的完整区块,故而民间或官方仍惯称之为三都,该称谓也一直到解放后才消失不用。以上不管名称如何变更,地方最基础的行政单位均为社。

“甲”的产生,则需要追溯至北宋时期王安石的变法。当时考量除盗、养兵和募兵的需要,王安石的变法内容之一便是在农村以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各设“长”统领,时称保甲法,农闲时百姓自主操练、巡视治安,战时可转换为兵。只是很可惜,保甲法在一开始便受到士大夫的抵抗而中道夭折,反而在数百年后的大明,被重新启用了。明朝在周朝“乡州党族闾比”的基础上完善了保甲制,在最底层的社中,以十家为一甲,设甲长一名,以十甲为一保,设保长一名,通过这样的捆绑、连带方式,达到百姓互相监督的作用。特别是嘉靖倭乱时期,大明为了防止福建人下海通倭,更是在闽南地区加强了保甲制,这才使得海沧地区的保甲制风头大过都图、坊里制。

都图、坊里制考虑的是地域别,而保甲制则关注人口,前者亘古不变,后者却时时新,以至于在经历了清初迁界后,一切都变得乱糟糟了。澄志云,“澄自展界以来后,保甲尤襍间,或保之居民少于甲、甲之里社多于保,或甲属于保,或保自为保、甲自为甲,不相统辖,多寡既异,徭役偏枯”。一方面为了防范郑成功的反击,另一方面也为了监视沿海居民的行动,清朝在获得闽南沿海统治权后,对该地区的保甲制又进行了重新分配。从乾隆澄志的保甲清单中,我们有理由推断,海沧在一开始应是分成四个保,分别为青礁、古楼等所在的永昌保,四社周、石囷、温厝等所在的集兴保,钟山、鳌冠等所在的崇隆保,以及新垵、霞阳所在的新安保。只是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集兴保被一分为二,成为石囷、温厝所在的集兴上半保,和四社周、贞庵所在的集兴下半保澄瀛甲。从趋势上看,重新划分后的保甲制,保依然大于甲,集兴保下辖的澄瀛甲在清代如鱼得水,这才破格升迁到与保并列的位置。因此,不管怎么看,海沧在清代“甲”的数量一定会大于六,六甲自然不会指代海沧的前身三都了。

能与三都并列者,或许就在三都的边上,而同处一山一湾的龙池地区当是最佳选择。

龙池之名,源自千年古刹龙池岩

与漳州九龙江流域习惯以“都”称呼地方不同,泉州地区偏爱“乡里”。比如同安县在县辖乡、乡辖里之外,又分成东西两片,下各再设都,以至于同一个县里,出现两个“二十都”的现象,故而单纯以“都”为名,便容易混淆。龙池地区,整体属同安县明盛乡积善里的二十都,清代时,二十都也等同于白崑阳保,该保在规模上大体与海沧的各保相当,属于同一级别。

白崑阳保的崑即金山村的 崑山

另查漳州台商投资区官网中的《旧事拾萃》一文,笔者意外发现了“白崑阳保六甲社”的内容,文中称在今金山与鸿渐之间曾有“六甲庵”,其六甲至今仍有相对确切的地域指代,第一甲相当于桥头村,含寮东、欧厝、旧楼;第二甲相当于金山村,含充龙、金山、墩尾;第三甲相当于白礁村,含白礁、辜厝;第四甲相当于白礁村潘厝社,含潘厝、马寮;第五甲相当于鸿渐村,含崎巷、后岭、张坑;第六甲仍为鸿渐村,含鸿渐、梁厝、下厅。以上社名,与清代同安县白崑阳保的下辖社基本相当,地域上除了顶围、下围等少数社外,基本与龙池地区重合。由此推断,称六甲者,其实就是白崑阳保下辖的六个甲,或许是为了对仗,人们以“三都六甲”统称文圃山以东、以南,跨越了漳州和泉州两府的一块相连的区域。

与海沧联系最紧密的当属白礁

而“三都六甲无留地”所代表的对象,也正是清初同时划为弃土的海沧和龙池,二者在迁界和展界时,所承受的苦难是同时同量的,故而被合在一起称谓也并无不妥。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2 宫庙古龙柱

石雕龙柱从古代延传至今,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褪色,被视为一种尊贵、祥瑞的符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湖里掌故之191 猪巢鸡巢

本地原本是农耕社会,家禽家畜是农民赖于生存的宝贝。汉字的“家”字,宝盖头下面一只豕(shi)——家里有一头猪。普通话表示圈养这些家禽家畜的地方......

湖里掌故之190 敬字亭与奉茶摊

旧时代文人相互组织惜字会、敬字社等,主要的活动也是搜集字纸集中焚烧。较为讲究者,字纸成灰后依然敬惜,集中在坛子里专门存放,过一段时间选一个吉日,开坛祭祀发明文字的仓颉后,送到溪流随水而去。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