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记」

钟山各角落地名考


作为世界非遗“送王船”的申报点代表之一,水美宫有太多的故事值得一探究竟,其中以“彩莲”的形式和仪式最为神秘。水美宫的彩莲,除了讲究的装扮和动作之外,其实还有一项少为人知的仪式贯穿于送王的每个环节,那便是兼有声乐之美的“彩莲歌”。

钟山水美宫送王船

其中有一首彩莲歌,是彩莲们往返于钟山水美宫与福仁宫之间进行各类仪式时的唱词,其曲调悠扬婉转富有节奏,颇有几分古风,然深究其歌词,竟是钟山村各角落的地名。姑且不管这些歌词中,地名的还原度有多高,笔者谨以简单田调及臆断的方式,初步考证这些地名的由来,以备将来《水美宫志》的修订之用。

钟山水美宫彩莲歌,曰:

钟林美社众弟子,初一十五来彩路。

后埔之后有两社,大庵含介铁赤后。

四芽面积尚介大,山宅花园浦尾庵。

西边沿溪上厝角,过坑新村大六间。

中社尚小住中间,有桥有水有棵榕。

若讲钟山还有甚,半山半海沓白屎。

前埭后埭猪哥埭,中埭破埭燕窝埭;

大河红河蜊仔河,三杠桥内水积河;

大涵埭沟埔仔尾,海鲜吃咔满嘴底。

尚悬古早土匪城,土钟笼内田螺墓;

四百层下有虎崆,乌窟以上加令潭;

石窟歹走无某崎,双圳头顶三内弯;

红山坑底红河顶,芦坑坪下是洋仔;

石墓之后通渐美,田肥水够粮食济。

十八洞下石峰岩,岩田岩崎猴探井;

公山所在尚正中;祖公讲伊有够雄;

公山脚下水流石,蒸笼盖上弥勒仙;

石床石烛撞鼓石,平路之下蚵坑尾;

洪厝后了西坑内,地笼连着李仔棚;

有山有水好风水,荔枝红柿兼桃李。

钟山特产有三宝,甘蔗番薯槟榔芋;

地灵人杰神灵显,都讲钟山有神缘;

石峰岩和西孤庵;公山前后三宝佛;

福仁水美是王爷,后埔重修圣公庵;

四牙中坛是哪吒,过坑黑面祖师公;

大庵本来大道公,庵倒请来镇中社;

钟林美社众弟子,出入平安福禄寿。

天兵天将听调令,代天巡狩急急如律令。

彩莲合影,@水美宫传习中心

钟山地名彩莲歌的歌词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钟山区划的变化有所删减,以上歌词为最新版本,加入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些地名,姑且以之为蓝本,作为钟山各角落地名的依据。

钟山村与鼓浪屿一线原本是一处发育并不太完全的断裂带,受蔡尖尾山阻隔影响,该断裂带衍生出石塘村与钟山村之间滩涂遍布的港汊,即今日海沧生活区。在港汊还未填海之前,钟山村在地貌上更像是蔡尖尾山延绵伸入海沧湾的一处半岛。从蔡尖尾山经乌窟水库蜿蜒而下的河流(名曰坑流)刚好从半岛的南端入海,从而形成了钟山临水近海的半岛地形,钟山村的先民最早便聚居于此,钟山的一切故事也都是从这里开始。

一、本社四角落

钟山半岛的末端三面环海,在生存条件尚未健全的宋元时期,这里并不太适合人们居住,于是,钟山人将它开辟成码头。大概是为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与码头共生的最早建筑为水美宫,其始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钟山人称之为“埔尾庵”,以其所在地埔尾为名。埔尾或称浦尾,盖其位于钟山的母亲河“坑流”的入海处,河口沙洲的末尾。

埔尾距离钟山本社尚有数百步距离,早期的钟山社,其实是围绕着坑流及蔡氏家庙背侧的山垄分布的。蔡氏家庙直面坑流,背靠着本社海拔最高的山垄,该地在蔡氏入住前为供奉王公、王妈的庵,据说风水极佳,这才使得蔡氏在元代入住后后来居上,成了钟山村的主人。山垄最高处称“土崙顶”,其地多土无石,是可供耕作、自然形成的土崙,故名,除了二组埕外,该地很早便被改造成房基地,是钟山滥觞之一。土崙顶的东、南侧即钟山本社四个角落之一的“四芽”,芽或通衙,可能与王公、王妈有关,后来随着居民增加,四芽的范围也扩大到坑流的西岸,甚至包含了更南边的埔尾。

土崙顶的北侧为“后埔”,指山垄之后的沿水沙洲和洼地,原本是林姓始居地,至今尚有林厝埕之名。土崙顶的西侧为“中社”,以其位于钟山本社至中为名。中社之西的坑流之畔为“上厝角”,钟姓始居地,其原名可能为“钟厝角”。如此可知,除了中社之外,钟山的四芽、后埔和上厝角事实上就是蔡、林、钟三姓以土崙顶、坑流为界的聚居点,只是随着林、钟二姓的搬离,蔡氏才扩散分布至全社。

二、拓展的角落

在后埔的北侧,今地铁马青路站所在地,有一李姓聚落称“铁赤后”,或称“铁锡后”,一说是其在山势“铁脊”之后,一说是这里曾经有个炼“铁或锡”的冶炼炉,清末败社,房屋在海沧开发时推倒。在铁赤后的西北侧,边防训练基地与西雅图之间,有一地,名曰“大庵”或“上庵”,清代以前此地有匾额为“水陆北宫”的保生大帝庵,因其规模宏大而称大庵,或以地势高、方向靠北称上庵、顶庵,为钟山各姓的的境主庵。水陆北宫原基位于马青路上,二十一世纪初,乡民在其北侧重建。

在埔尾庵对岸,今海投大厦至原篮球场之间,钟山最早拆迁的片区称“山宅”,实则为“双宅”的讹化。大概在清末开放厦门后不久,这里新建了两座规模宏大的红砖古厝,故名,其一为三落两护厝,其二为二落两护厝,其精美程度堪称钟山之最。三落大厝带有封闭式的花园,种植了原产自南洋的各种奇花异草,其种类仅见于鼓浪屿和万石植物园,这是厝主在建房时从鼓浪屿引种的。基于这座不太一样的园林,三落大厝靠海的一侧,即今海投站一带,也惯称为“花园”。

早期,坑流以西是不住人的,随着清末人口的增长,人们开始跨过坑流新建家园。在今社中大榕树下,原有一座跨越坑流的石板桥,是连接中社、后埔到福仁宫的水陆枢纽,石板桥以西便统称为“过坑”,取坑流对岸之意,这是闽南人对对岸称谓的传统方式,到哪都可以适用。九十年代以后,钟山村在过坑靠近兴港路一侧统一规划了一片宅基地,屋型统一、道路整齐划一,故称“新村”。在新村附近,有一处谐音“大六光”的地方,是很多现钟山小学附近孩童的记忆所在,其真实名称应为“大六规”或“大六间”,其指代的是那座六间张的老宅“蔡清洁古厝”。蔡清洁为清末人物,在马来西亚槟城经商,曾是槟城水美宫的董事之一,发家后在上厝角空旷之地新建了至今尚存的古厝,1949年以后,该古厝也成了外姓移民的暂住点,它也是目前钟山尚存的少数古厝中最精致的一座,被列入海沧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三、围埭造田

环绕着本社四个角落的外层,是充分印证钟山曾是海上半岛的“埭”。钟山蔡氏一世祖蔡景福的墓葬位于今石塘站附近,其地旧称“马内坑”,原为马姓聚居地。元代中期,蔡景福在马内坑讨海,因未注意涨潮时间,不幸死于潮水,可见,那时候的海水还可漫至马内坑,更何况后埔、四芽以东了。至迟在明成化年间,漳州知府姜谅在海沧大规模修建埭岸,钟山便是其核心区域之一,从那时候起,埔尾以南称前埭,今海沧文化中心一带;以东称后埭,今海林路以东海林社区;埔尾至四芽、后埔之间称中埭,今海沧新城枢纽附近,埭头社的名字也可能源自此时。以前埭、后埭为基础,钟山在明清以后仍在不断地修建埭岸,如位于今交警支队附近的燕窝埭,系二房后山派蔡燕窝独资围海建成的埭,故称燕窝埭,公社化时期该地因靠近渐美而划给了渐美;在滨湖北路附近,有一处猪哥埭,系公社化时期钟山大队新围的埭岸,工成之时,大队杀了一头猪犒赏大家,故该埭俗称“猪哥埭”。

有了埭,就有了良田。从蔡尖尾山流下的溪流在水网沟引之下慢慢浸润埭岸以内的土地,便形成了可供种植的水田,为了保证灌溉、生活用水充足有效,钟山人在埭田内有意或无意造就了诸多湖泊。和大部分闽南人一样,钟山人称湖为“河”,称河为“溪”或“流”,故而凡是以河为名者,皆是湖泊。如位于后埔者,称“后埔河”;位于破埭之下者,称“大河”,盖其面积最大;位于乌龟知青楼者,称“蜊仔河”,或曰“流仔河”、“漏仔河”,为近海湖,易盐碱化且不易保水;位于海福广场附近,称“水积河”,盖其下游转变为水田后,中下游日积月累便成了湖泊。这些湖泊,通常都是溪流的某个节点,属于活水,它们最终还是要流向海沧湾,故而在一些埭岸连接处,还需开口供溪流入海,这些开口有的在新一轮的填海中消失,便成了“涵沟”、“埭沟”等地名了。

因修埭成就了农田,因农田需要而遍布了水网,因往来沟通需要便有了桥。钟山境内多是小桥,如中社的石板桥,前埭坑流之上的二杠桥,而以介于钟山、东屿、埭头三社之交的“三杠桥”规模和影响最大,该桥为三墩二跨的石桥,桥面铺以三条长长的大石条,故名。三杠桥是三社象征性的地标,在很多人的脑海里印象深刻,后毁于海沧生活区的开发,其地点大致在海富路与沧林路交叉处偏东屿方向。

四、山地田园

如果说钟山的东部、南部曾经都是沧海,那么其西部、北部便是道地的山地了。在山宅通往渐美的半路上,大约在今兴港路位置,称为“石墓”,其靠近钟山一侧称“石墓后”,以墓为名。该墓为石龟型,具有明代闽南石墓的特征,其墓主人据说是大明万历年间的儋州知州蔡思震,钟山人中有史以来官职最高的人物。由石墓往北,沃野一片,称为“洋仔”,以其地广、开阔、水土丰美为名。洋仔以西,称“芦坑坪”,与洋仔以溪流为界,“坪”为缓坡平地,因靠近芦坑社,故名芦坑坪。

芦坑坪以北,俗称“左手山”,以钟山人上山的方位简易命名,左手山靠近芦坑一侧称“红山”,以红土壤为名,其周围有红河、红河顶等同类地名,其中一部分后来划归芦坑所有。左手山的东侧为乌窟水库,水库建成之前,该处为山谷地形,坑流的组成部分,可能是钟山芋头的产地之一,称“芋窟”,或以谷地深邃称“凹窟”。乌窟水库之下为“坑底”,山中的坑,原意指两条山脊之间的谷地,坑底因位于双圳头与弥勒仙两个山头之间,故名。

从钟山沿着乌窟水库东岸一路向山,先是到了“石窟”,以盛产石头称;再是“无某崎”,为了凸显该地崎岖陡峭,乡民将之形容为只有还未娶妻的少年郎才能爬得了的陡坡,故名“无妻崎”;之后是“塔后尖”,以山石形似塔尖为名;过后便是“加令潭”,加令为八哥音译,该地三面环山,一面向乌窟,传说此地为风水宝地“加令穴”,故名,蔡氏族谱曾记载有先人葬于此处;再往内,即乌窟水库的尽头,有一山间平地,腹大口小,俗称“虎崆”,传说旧时是老虎活动之地。

虎崆之上,即蔡尖尾山的最高峰,今天语舟所在地,二者之间山路陡峭,俗称“四百阶”,以示高耸之意。从虎崆沿着坑流直上,有一山坳,称“笼内”,以其地形似笼子,公社时代,这里也是钟山人耕作的山田;笼内去往石峰岩路上,有一处“田螺墓”,以形似或穴名;石峰岩所在地称“岩仔”,漳志云“山水俱佳者称岩”,这里风光之好,无处可比,甚至连山间常见的蚊虫在这里都不曾出现;岩后松石杂处,颇有韵味,俗称“十八洞”,改革开放初期,惠安人在此开山打石破坏了原始地貌,十八洞至今已难寻迹,其名讳大有攀附杨文广平闽十八洞的意味,是取神似而不在形;岩仔前方沿着山势自然形成了带状的平地,从清代依赖,这里一直是钟山人躲避战乱、修身养性的世外桃源和粮仓,俗称“岩田”;从岩田下山,进入沥青山路后,先是到了“猴探井”,这是一个形容性的地名,源自猴子捞月的典故,猴子要看井下景象,需要借助藤条,以井壁垂直平滑来形容此地山谷的峻峭,也是钟山人腹有诗书的炫耀;之后便来到“岩崎”,意思是通往岩仔的一段崎岖山路;到了尼姑庵,便可看到山下鸿沟万丈,此处称“蚵坑”,坑寓示落差大,得名之源尚需考究;蚵坑的南岸为蚵坑尾,曾是钟山荔枝产地;蚵坑尾之上、尼姑庵之前是一段平坦的道路,是上下山必经之路,这里也成了去往气象台、石峰岩的分叉点,故称“平路”;平路以下,出现一些以形状称谓的地名,如撞鼓石、蒸笼盖、弥勒仙,在闽南很多地方也颇为常见。

最后是蚵坑与大庵之间的山谷,这里现在被开辟成蔡尖尾山公园的入口。贯穿着山谷是龟山水库,以其所在地龟山为名;这块区域似乎是不错的风水宝地,有些地名,如“石烛”、“石床”其实是石墓的构成之一,特别是在西坑内边上,还有一处叫作“洪厝后”的地方,这里可能在很久以前存在过聚居点,稍显人气。明万历年间的东屿进士柯挺也在此地留有石刻,其家族墓地也在不远的龟山之上。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85 古渡码头

1955年高集海堤还没建成之前,厦门岛的对外交通,完全依赖船只,码头必不可少。古时候,今湖里区所辖境域,东有五通渡,西有东渡,北有高崎渡口,还有24都的蠔口渡、蟹仔屿渡。这些都为清代《鹭江志》《厦门志》所记载。

老禾山照片的故事之22 禾山工商联

江头街在解放前后都是禾山商埠,从事商贸的工商业者最为集中。解放后,“为加强内部团结,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做好当前各项中心工作,尤其是抗美援朝工作”......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