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记」
青白礁慈济祖宫,分灵粉丝的那些事儿
闽地多信仰,闽南尤甚。
在漳有开漳圣王、沈祖公、三平祖师等,在泉有妈祖(祖地在莆田湄洲)、广泽尊王、清水祖师等,他们或由漳入泉、或由泉入漳,彼此间既保留深刻的漳泉祖地印迹,又处处体现着水乳交融的闽南风格。唯有保生大帝信仰最为特殊,同一种信仰,却有漳泉两个祖地之分,在其扩散传播过程中,也时刻保持着泾渭分明的漳泉属性。本文拟通过对保生大帝两座祖宫各分庙的数量、名称、分布等数据统计,尽可能地还原一个有界线、无差别的保生大帝信仰局面,旨在求同存异展望未来。
保生大帝漳属祖宫为青礁慈济宫,又称东宫,旧属漳州府海澄县三都青礁社,今属厦门市海沧区海沧街道青礁村;泉属祖宫为白礁慈济宫,又称白礁宫、西宫,旧属泉州府同安县积善里白礁社,今属漳州市龙海区角美镇白礁村。因近世青、白礁区划频繁变迁且异动极大,很多地方宫庙在赴祖宫进香时目的地发生了变化,如漳属宫庙前往白礁,厦属宫庙前往青礁,其实按传统区分,1949年以前,凡漳属市县的保生大帝宫庙,基本尊青礁为祖宫,泉属尊白礁为祖宫,不管其实际分香如何,有条件的宫庙,会在进香过程兼顾二宫,以示虔诚。这一切历史习惯的形成,在青、白礁慈济宫现存的重修碑记中均有充分、完整体现。
一、分灵宫庙:青礁256座,白礁298座
从清代至民国,慈济祖宫现存完好、保留原石(木)、有捐缘名单的碑记共计八方,青、白礁各有四方,势均力敌。其中青礁宫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的《吧国缘主碑记》、嘉庆十九年(1814年)的《重修慈济祖宫碑记》、咸丰四年(1854年)的《重修慈济祖宫碑记》和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的《重修慈济祖宫碑记》;白礁宫为嘉庆四年(1799年)的《重修白礁慈济宫碑》、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的《白礁祖宫重修捐题姓氏缘银碑》、光绪四年(1878年)的《重修慈济祖宫碑》和民国十二年(1923年)的《重修慈济祖宫捐缘姓氏碑》。除《吧国缘主碑记》多为吧国华侨个人捐款外,其他七方均有大量分灵宫庙的名单,这便是我们获取保生大帝宫庙漳泉属性的数据来源。
在青礁宫三方清代碑记中,共记载了256座分灵宫庙,其中嘉庆碑151座,咸丰碑41座,光绪碑161座;白礁宫三方清代、一方民国碑记中,共记载了298座分灵宫庙,其中嘉庆四年碑40座,嘉庆二十一年碑184座,光绪碑163座,民国碑93座。在数量上,白礁宫略高于青礁宫,如果去除白礁民国碑的数据,白礁宫三方清代碑记中记载的分灵宫庙为258座,与青礁宫伯仲之间。可见,至少在清代以前,青、白礁两座慈济祖宫在分灵宫庙的进香方面,应是旗鼓相当的,只不过二者在漳泉两个阵营中,表现出来的“气势”不同罢了,就像《白礁志略》所说,青礁宫香火不如白礁之盛那般,可能只是写出来的主观想象而已。
二、保生大帝宫庙最爱“慈济”之名
青、白礁两座祖宫在碑石中所载的分灵宫庙,总数量达到500余座,以至于各宫庙的重名度极高,出现频数超过40者有龙、山二字,超过30者有济、慈、兴、福等,其他超过10者有安、寿、庆、德、凤、惠、真、朝、应、云、塘、现、云、瑞、海等。在组合后的宫庙名称中,尤以“慈济”二字最多,这与保生大帝信仰历史上赐封庙额“慈济”有自然的传承关系,总数量不下30处。
青礁分灵的慈济宫最多,数量超过22处,其中有确切地点的如岱洲慈济宫、长泰慈济宫(内宫)、长泰慈济宫(外宫)、龙溪慈济宫、南靖慈济宫、玉洲慈济宫、下枋慈济宫、上蔡慈济宫、银塘慈济宫、诗浦慈济宫、桃洲慈济宫、东园慈济宫、后坑慈济宫、大坑慈济宫、江浦慈济宫、杉巷慈济宫、后港慈济宫等。白礁分灵的慈济宫也达到8处,如埭头慈济宫、南安美林境慈济宫、禾山慈济宫等。
三、青礁重漳,白礁重泉
青礁为漳属祖宫,白礁为泉属祖宫,这一历史认知的“铁律”在碑记中一览无遗,每一次祖宫的重修,都是各地分灵宫庙及信众“青石”留名的机会。尽管在每一方碑记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来自漳泉不同地方的人积极参与的身影,但在宫庙方面,却仍较严格地遵守着漳泉分灵的“规矩”,这大概可以总结为一句话,“信仰者无地界,而分灵有地界”。
青礁宫的分灵主要分布在海澄、龙溪、长泰、南靖和平和等漳属县,其中海澄和龙溪曾是直管青礁的县,故而其分灵地名多以社的名义出现;同样的道理,白礁宫的分灵也主要分布在泉属的同安、南安、金门、晋江和惠安等县,尤以同安最多,另外以厦门名义出现的宫庙也不在少数,这与清代以来厦门有较高的知名度有关。
从数量上看,保生大帝的分布以青、白礁为中心,从密到疏逐渐向外扩散,青礁所在的海澄三都、白礁所在的积善里密度最高,该地区对应现在的厦门海沧区和漳州台商投资区,随后为海澄县、龙溪县和同安县,对应今天的漳州龙海区、龙文区、芗城区和厦门市辖区。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保生大帝信仰的核心区位于九龙江口,与明代月港的中心区域高度重合,其传播路线,也颇受明代海洋贸易影响。
白礁宫
四、“铁粉”真的很铁很强大
每一次重修,青、白礁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他们的董事会常常派专人到南洋各商埠劝缘,这才使得每一方碑记都写满了捐缘者的姓名。然而,各分灵宫庙的捐缘之举,在信息传播还未完全普及时,只能靠着每一次进香和偶然的拜访达成,以至于不同年代的重修,碑记中的宫庙名单就会发生一次大的变化。但,对于那些财大气粗、坚持每年进香的“铁粉”宫庙来说,每一方碑记都留名,是他们应尽的义务,也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要点。
青礁三方碑记中,均有留名的宫庙,共计13座,依次为岱洲慈济宫、南靖圣龙宫、平和心田宫、长泰内宫、梧桥龙仙宫、桥头永兴宫、福安堂、南靖垂功堂、石甲头永寿宫、庆安堂、石囷玉泉宫、完应堂、平和天湖堂等。
白礁四方碑记中,均有留名的宫庙,共计16座,依次为东西蔡福山宫、锦宅龙鹫堂、杏林朝元宫、厦门雷仙宫、厦门怀德宫、市头草市宫、祥露广惠宫、官浔篁津宫、莲花仙护堂、水头泽水宫、林埭龙坂宫、刘营龙山宫、西园古楼宫、厦门万寿宫、厦门洞源宫、高崎万寿宫等。
以上名单有个不太符合实际的规律,如青礁宫的“铁粉”分布范围极广,平和、南靖、长泰等跨县的宫庙不在少数,反而近在咫尺的三都(海沧)宫庙却寥寥无几;反观白礁宫,其“铁粉”基本处于同安县的范围,特别是今天的海沧区、集美区和岛内二区,尤以今天的东孚片区为最多。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原因有二:其一,在诸碑记中,以青礁咸丰碑、白礁嘉庆四年碑分灵宫庙数量最少,他们对“铁粉”的数量影响最大,嘉庆四年年代过早,当时华侨经济尚未形成规模,很多地方还无力支持耗费不菲的进香活动,而咸丰年间适逢闽南小刀会起义,而其中心区域又刚好处于青、白礁所在的龙同海三县交界,内外交困之下使得当地宫庙缺席了青礁宫的重修;其二,鸦片战争以后,底层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龙池、海沧等沿海百姓大量奔赴南洋谋生,他们更乐于以私人的身份参与祖宫的各项捐缘工作,因为他们是以经济优势冲击着传统上农村的大家长制度,而咸丰年间刚好是农村管理阶层重组的时期。
总之,从青、白礁慈济宫的分灵宫庙中,我们确实看到了极富地方色彩的“分工”现象,不管这是官府介入的“妥协”还是民间自然演变的“约定俗成”,以区域为别,将同一种信仰分作两个不同的祖地和小系统,既竞争又合作,也达到了预期的和谐效果。只是,这种既成事实的安排,在今天的进香活动中,似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人会凭印象和感情主动选择青、白礁,也有人会受到某种推力不得不从,从历史经验看,其实并不困难:其一,尊重传统,按1949年以前的区划进行选择;其二,有条件者,青白礁雨露均沾;其三,如台湾例,跟风走,就说以前的都忘记了。
后记:青、白礁两地是笔者到访次数最多的两个村子,而青白礁慈济宫自然也是造访最频繁的宫庙。以笔者天生好“古”的审美观,打从心里更偏爱白礁宫,特别是那纯天然的石头包浆,像极了小时爷爷家蹭得发亮的古厝门坎,别有一番滋味。反观青礁宫,却看似新作,稍显无趣,前两天,特别去摸了摸青礁宫主殿门口的青石、白石,那明显新凿的表面,一度让人怀疑这是仿品。然而再细细观看石头的结构和刻字,却又充满着历史痕迹,原来,这是后来人有意为之的作品,自作聪明地去除历经百余年的包浆,别人是做旧,这里却是做新。这下,总算明白了青白礁两座慈济宫的区别了,白礁原滋原味愈来愈得人心,青礁外来人干涉日多反而少了味道。总归一句话,民间信仰水很深,不是一般企业家或者行政人员能轻易看懂并驾驭得了的。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