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记」

吴本,可以叫吴本


保生大帝,姓名是“吴夲”还是“吴本”,百余年来争论不休。

青礁慈济宫,@厦门市海沧区闽南文化研究会

不管何年纪何地,只要与保生大帝有关联的地方,一定都可以找到“本”和“夲”各自合理存在的认知。两种相近但不相同的称法,究竟要如何去辨别、理解和接受,本文拟从不同角度的问与答理清其中的关系。

保生大帝信仰是闽南地区土生土长的信仰之一,发源自厦漳两市之交的青礁和白礁,历史上该地区也是闽南文化的两大分支漳州和泉州的交界地。随着闽南人过台湾、下南洋的征程,保生大帝信仰也穿越海峡遍布台湾省,甚至向南传遍整个东南亚,继而成为遍布全球的信仰。溯及信仰的发源,保生大帝在北宋仁宗景祐年间仙逝成神后,至南宋绍兴年间时,便已是“北逮莆阳、长乐、建剑,南被汀潮以致二广”、“随寓随创”的跨省神灵,而其源头便是位于漳泉之交的青礁和白礁两处祖宫。当时,为了方便信众进香的体验和秩序,漳泉两府采用分府分宫分工的方式,如漳州府各分灵至青礁慈济宫进香,泉州府至白礁慈济宫,该方式也因此延续了近千年,一直到青礁和白礁区划再次变革时才解除了限制。这也因此造成了保生大帝信仰有两个祖地的事实。

青礁慈济宫,@厦门市海沧区闽南文化研究会

两处祖宫的存在,也意味着保生大帝信仰在某些时候、某些细节上必然存在争议,这种争议是因人的站位、归属、认同的不同慢慢产生的,即使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青、白礁感受到这份分歧。我想,夲与本的存在,可能也是受到类似大环境的影响。

问题一:保生大帝最权威的记载是什么?他们写的是本还是夲。

答:保生大帝是土生土长的闽南神灵,尽管历代朝廷均有对其进行褒封,但其影响圈仍主要局限在闽南人分布的地方,故而,从官方的角度,地方志是保生大帝记载中最值得信任的资料。历史上,青礁所在的海沧属于漳州府海澄县管辖,而白礁所在的角美局部地区则属于泉州府同安县,遍观漳州、泉州、海澄和同安等府县存世的府志、县志,关于保生大帝名讳的记载均表示为“本”,未见有“夲”的写法。然而,清朝中期从同安县分出的马巷厅,却走出了一个特例,由浙江鄞县人、马巷厅通判黄家鼎组织编写的《马巷厅志》,引用了黄家鼎自己的作品《吴真人事实封号考》,文中明确说明了其站队《白礁志略》“夲”的观点。 

各地方志及史料中吴本或吴夲的写法


问题二:“夲”最早的记载来自哪里?

答:最早明确保生大帝名讳为“夲”且读音近似叨的,为晋江人杨浚所著的《四神志略•白礁志略》。该书成稿于清光绪年间,杨浚在文中大量引用了当时文人关于保生大帝的考证资料,破天荒地提出了“夲”的说法,而且为了支撑这个说法,他在刊印的《白礁志略》中,凡涉及吴夲名讳者,均保持“夲”的字形,而有关“本”的用字,则泾渭分明,如此严谨堪称一绝。尽管杨浚在自己的书中坚持了“夲”的写法,但其引用的原文在其他出处却仍保持“本”的写法,如鹭门林廷璝在《保生大帝实录》中仍称大帝“吴姓讳本”。尽管如此,《白礁志略》的影响仍是巨大的,因为《白礁志略》仅是杨浚《四神志略》中的一本,其他还有关于广泽尊王、妈祖、清水祖师的传略,基本涵盖了泉州较大影响力的主要神灵,故而“夲”的说法从那以后,迅速为人所知,而问题一中的《马巷厅志》便是其影响者。

白礁志略


问题三:保生大帝庙宇中的碑记写的是什么?

保生大帝现存最早的碑记当属青礁慈济宫的杨志《慈济宫碑》和白礁慈济宫的庄夏《慈济宫碑》,二碑始作年代均为南宋,原碑早已不存,文字见载于府县志中。其中以笔者所能找到最早的地方志为崇祯版的《海澄县志》,其收录的碑文均显示为“本”字。而现存石头碑记中,较早的如南安市武荣慈济宫万历三十九年的《吴真人世修道果碑》,碑文写的也是“本”字。同期,长泰县也有一方明代的碑记,行文使用的是“夲”字,我们另外查阅了康熙《长泰县志》,其引用的《长泰县慈济宫碑记》却是用的“本”字。事实上,夲和本同时出现,并不是什么惊人发现,这只是书法上的一种字形变化,请参见问题五。

澄志杨碑

吴真人世修道果碑,@厦门市海沧区闽南文化研究会

问题四:保生大帝的名与字,以及弟弟的名字之间的关系如何?

保生大帝,字华基。按古人取名传统,名与字一般会考虑相关性,如关羽字云长,李白字太白。华基与本有对照性,夲本意是快走,与基无关。另外,在白礁、青礁两处慈济宫的后殿,均有圣父圣母的神像,其前方还有一年轻男子,按青礁小法的咒语描述,其身份为“圣弟”,又按保生大帝祖籍地安溪县石门吴氏资料,“圣弟”名为吴根,根与本符合兄弟取名规则,同时石门对保生大帝的名字也记为“本”。

安溪石门吴真人传略,@厦门市海沧区闽南文化研究会

问题五:书写上,本会不会和夲混用?

“夲”字是生僻字,使用相当局限,而“本”则是每一位书家所无法回避的。在历代名家的书法中,不管是何字体,常见“本”字写作“夲”样式,这是书法界的共识。一般说来,本可以写作夲,夲却不可以写作本。在漳州《白石丁氏古谱》中有记载保生大帝擅书法,他曾为丁家抄录了诗词,诗后还署名“泉郡礁江吴本”,该谱手抄本关于保生大帝的名字写的是“本”。如果保生大帝真的擅长书法,那么他是有可能把本写作夲,之后有人误将“夲”当做“夲”的。

书法名家手下的本字

白石丁氏古谱

问题六:如果本是真名,夲是怎么后来居上的?

《白礁志略》面世后,夲便开始深入人心,因为它走的是贴地气的路线,不像地方志专注于行政和文人层面。一般情况下,民间人士出于敬仰是不会直呼保生大帝姓名的,只有在述及坊间传说时才会出现名讳,如保生大帝与妈祖斗法、医治皇后乳疾、施法帮助南宋赵构等,这些传说一般来自类似《白礁志略》的记载。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保生大帝的称谓开始多元化,从早期的“吴真人”、“大道公”扩展到各式各样的名号,而直呼其名的“吴本”、“吴夲”也成为两个并列的称法。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民间信仰活动恢复进行,关于保生大帝信仰的研究也开始火热起来,有些文史专家在“意外”获得《四神志略》后,在没有深入研究包括地方志在内的其他地方文献时,便大加宣传,从而导致生僻字“夲”后来居上,上至百度百科、官方文件,下至初识大字的孩童,无不知晓。其中还有个很重要的因素,因“夲”本身带有神秘感,有些专家和官员认为这有助于诱发人们对保生大帝的认知欲,便于保生文化的宣传,故而乐于接受“夲”的一刀切。故而,我们会发现,从八九十年代开始,夲大有一边倒的优势,以至于一些学者专家在编写碑记、论文时,也常常不管原文的“本”而擅自将保生大帝的名字改为“夲”,从而造成今天大量“夲”的存在。

本与夲历史记载对比图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2 宫庙古龙柱

石雕龙柱从古代延传至今,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褪色,被视为一种尊贵、祥瑞的符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湖里掌故之191 猪巢鸡巢

本地原本是农耕社会,家禽家畜是农民赖于生存的宝贝。汉字的“家”字,宝盖头下面一只豕(shi)——家里有一头猪。普通话表示圈养这些家禽家畜的地方......

湖里掌故之190 敬字亭与奉茶摊

旧时代文人相互组织惜字会、敬字社等,主要的活动也是搜集字纸集中焚烧。较为讲究者,字纸成灰后依然敬惜,集中在坛子里专门存放,过一段时间选一个吉日,开坛祭祀发明文字的仓颉后,送到溪流随水而去。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