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记」

海沧地名考一:齐整而无趣的海沧路名


说起海沧的路名,爱者从不吝啬赞誉之辞,鄙者也不会手下留情,不曾有爱亦无所恨的我,居然花了十余年时间,才算记住了这些从无到有的新路名,归纳起感受,大体如此:齐整而无趣,简单而机械。

以我所见识的路名,其起名依据主要有五:

一,纪念意义;

二,地名演变;

三,终始地拼凑;

四,异想天开;

五,其他。

海沧新城区最大宗的道路命名,应是来自会议桌的异想天开,没有文化的考量,也没有历史的传承,仅仅是追求某一人造的规律而形成的新规则,如生活区南北走向以“海”字开头,东西向则为“沧”字;同理,新阳工业区南北向为“新”字,东西向为“阳”字。

海沧生活区路名分布

路名起始字定下基调后,凡新增道路则缀以寓意较佳的褒义、中义字,如富、裕、兴、旺、发、达、翔、虹、光、明、昌、泰、嘉、和等,从中我们很容易找到改革开放后春联的常用词,富裕、兴旺、发达等,简单粗暴,相当贴地气。以至于,每一位来到这块土地的新海沧人,很容易将这块土地视作新土,一切都如路名那般新、俗,人们不必在意过去,只需向前、向前再向前。

事物本身具有两面性,异想天开的路名代表的是朝气蓬勃的未来,好与不好并无绝对,或许是土生的我们,早已习惯了以标志作地点的描述,才使得对路名的记忆晚了若干年。如海富路,我们会志以邮局或夜市,海裕路为埭头,总之,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偏好,谁也不会是绝对的依据,本文只是描述和考究一个略带主观偏见的事实罢了。

新阳工业区路名分布图

事实上,海沧的路名,并非异想天开一条路,她的先例是可考的。清末,福建省第一条铁路诞生于海沧,尽管当时的海沧隶属于漳州,但这条起始于嵩屿,原计划抵达漳州城区,实际仅到达江东桥的铁路被命名为漳厦铁路。其缘由,在于这条铁路是沟通厦门和漳州的要道,只是起始点需经由渡轮接通厦门和嵩屿,故而在命名规则上选择了终始地拼凑的方式。

漳厦铁路全图

这种拼凑的命名方式,在清末和民国时期最受欢迎,潮汕一词也源于此,而同样出现在海沧的漳厦公路也延续了这种传统。甚至,海沧最早的几条当代公路,也如此命名,如连通马銮和青礁的马青路,计划连接翁厝和角美的翁角路,连通角美和嵩屿的角嵩路。只是不知道何种原因,在海沧被辟为台商投资区并开始大规模城市建设时,会选择异想天开的路子,是通俗化的创新还是为营造某种气氛?

总之,海沧路名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起于终始地拼凑,大发展于异想天开,过程穿插着地名演变,最终能否发展至纪念意义,我们可以从演变史找到些许规律:本土文化的抬头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在九十年代,新市区的路名还不是今日的样子,尽管已经有了“海”和“沧”的前缀,但尾缀却是更为乏味的数字,如海裕路原为海六路,兴港路原为海四路,其后发生的改名,我们私下将之定义为“风水问题”。如海四路,其普通话或闽南话的谐音均为“海死路”,或许是巧合,或许是“名中相冲”,在九十年代交通还远未拥挤之时,海四路与马青路之交的交汇口,三天两头交通事故频发,死伤者不计其数,人们也将之私名为死亡之角。事有凑巧,当海四路更名为兴港路时,这样的悲剧竟然就此消失,奇不奇,怪不怪,怎能不让人有些遐想。

个中原因,其实与当时路口增设红绿灯、交通管制日趋严格不无关系,但从此之后,海沧的市政建设和经济发展也确实迎来了质的飞越,可见,“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鬼神九交贵人十修身”对于静物似也有作用。兴港路之后,以数字命名的路名也陆续更改为今日的样式,而又不知从何起,海沧其他片区的新路名悄悄地从简单而乏味的异想天开模式,开始循着纪念意义和地名演变的方向渐进。

海沧导览图,来源网络

如未来海岸片区大规模地以“嵩屿”为起头的东路、南路、中路,以及其衍生的南二路、南三路;生活区的钟林路、海林路、沧林路,及其后续的沧林二路、三路;中部工业区的南海路、南海二路、南海三路等。这些不一样的地名形式,有的源自旧有地名,如嵩屿,有的走擦边球,如与钟林尾相近但明显是误打误撞的钟林,它们的出现,是海沧追溯历史的一次尝试,面还不算大,但至少有了走进历史的第一步,尽管其后又加上数字就近命名,但仍不失为一种新的气象。

既然传统地名在路名的应用已经开了个口,那么就有一股力量能推动它的进一步扩展。中沧工业园的坪埕路,新阳工业区以霞为头字的霞飞、霞光路,未来海岸的京口路,自贸区的长园路等,甚至代表了古老过去的主干道三都路也赫然出现在海沧地界,这真是破天荒的变化。

于是,回归过去,各种命名规则的道路开始批量出现,终始地拼凑的卢澳路、孚莲路、灌新路、后祥路,传统地名的山边洪路、鼎山路、一农路、汤岸路、寨后路等也就如雨后春笋般不受限制地出现了。然而,至今,我们仍未看到纪念意义的道路批量出现,这对于一个城区来说,是文化匮乏的表现。或许有一天,我们能看到以历史人物为命名的纪念性道路,如起元路、可胜路、菽园路;以名胜古迹为标记的,如水美宫路、正顺宫路、东宫路等;以纪念友好或历史相关市县的,如漳州路、龙溪路、海澄路、同安路等。

百家争鸣,历史传承,或许才是一个地方应该有的样子。

当我们漫步在石码街头,盘点着打石街五花八门的特色小吃,看着破旧的竹篙厝,我们不会嫌弃她的逼仄,反而会将她视作一种美好,这就是古城的魅力;同样的,当我们来到完全是现代城市场景的漳州打铜街,吃着古早味的东华豆花,即使古迹不存,但我们也会感受到古城的厚重感。然而,当我们来到与打铜街相近建筑年代的沧一小区,吃着地方特色的钟拿尾沙茶面,我却感觉不到哪怕一点点的底蕴,尽管小吃店老板的祖先早在七八百年前便已安家于此。这种感受,是氛围的力量,姑且不管海沧新不新,地名的“贡献度”就摆在那里,或许,有一天,当一些地面上的东西慢慢消失时,我们还可以从仅存的路名中感受少许的乡土。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2 宫庙古龙柱

石雕龙柱从古代延传至今,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褪色,被视为一种尊贵、祥瑞的符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湖里掌故之191 猪巢鸡巢

本地原本是农耕社会,家禽家畜是农民赖于生存的宝贝。汉字的“家”字,宝盖头下面一只豕(shi)——家里有一头猪。普通话表示圈养这些家禽家畜的地方......

湖里掌故之190 敬字亭与奉茶摊

旧时代文人相互组织惜字会、敬字社等,主要的活动也是搜集字纸集中焚烧。较为讲究者,字纸成灰后依然敬惜,集中在坛子里专门存放,过一段时间选一个吉日,开坛祭祀发明文字的仓颉后,送到溪流随水而去。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