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合计约2,405字,如有缺失、纰漏,敬请留言告知:
民国《同安县志》
海船利在风,风起灭顺逆,一军安危系焉。西北风倏起,或日色早白,暮黑天边有断虹散霞,如破帆鲎尾;或西北黑云骤生,昏夜星辰闪动,海水骤变,水面多腥,□及海蛇浮游于上,蝼蛄放洋,乌鲗弄波,必有飓风将至,急须收泊安澳。兵船在海,未晚须酌量收泊之处,以防夜半风起。追贼亦然,审风信为进止,当局者不可不知。
清明以后,南风为常;霜降以后,北风为正。南风壮而顺,北风烈而严;南风时发时息,恐风不胜帆,故舟以小为稳;北风一发难止,恐帆不胜风,故舟以大为稳。海中之飓,四时皆发,夏秋为多,所视气如虹、如雾,有风无雨,名曰飓,飓,四面风皆具也,作飓,亦作飓。
夏至后有北风必有颱,当作灾。信风起而雨随之,越三四日颱即倏来,少则一昼夜,多则三日,或自南转北,或自北转南,必候西风,其颱始定,然后行舟。土人谓:正、二、三、四月发者为飓,五、六、七、八月发者为颱。颱甚于飓,飓急于颱。舟在洋中遇飓可支,颱则难受,盖颱风散而飓风聚也。颱不载字书,今姑从俗。
飓风起自东北者,必自北而西;自西北者,必自北而东,而俱至南乃息,谓之回南,凡二昼夜乃息。若不落西,不回南,则逾月复作,作必对时,如日作次日止,夜作次夜止。盖其暴者不久,或数时,或一日夜,其柔者久,或二三夜。有一岁再三作者,有数岁不作者。凡岁有打鬼节,则有一飓;有二打鬼节,则有二飓。鬼,鬼宿也,打节者或立春、立夏等节,值鬼宿也。飓初起时,有雷则不成飓,作数日,有雷而止。
颱无定期,必挟大雨同至,拔木发屋,操舟最忌,惟得雷声则止。占颱风者,每视风面反常为戒。如夏月应南而反北,秋冬与春应北而反南,三月二、三日妈祖暴,后便应南风,白露至三月皆应北风,惟七月北风多主颱,旋必成颱。其至也渐,人得而避之。或曰风应四方为飓,不知虽暴无四方齐至。如北风颱必转而东、而南、而西,或一二日、或五七日,是四面递至非并至也。飓骤而轻,台缓而久且烈。春风畏始,冬风慮终;又非常之风,常在七月;腊月自二四日至二九日有南风则占来年有颱;如二十四日则应四月,二十五日则应五月;按日占月,至二九日则应九月也。《航海纪游》。
夏秋之交,凡有大风即是飓。有此风必有大雨,其先有断虹之状,见者名曰飓母,又曰破帆。柳子厚、杨升菴、李西涯俱作飓,盖从佛经“风虹如贝”而言也。《投荒杂录》、《南越志》作飓,因其东西南北四面风俱至也。一言其象,一言其势,俱可称。舟行以四、八、十月为稳,盖天气晴和也。六七月多颱。谚云:“六月防初,七月防半”。六月有雷即无颱。谚云:“六月一雷止九颱,七月一雷九颱来。”九月天色晦冥,狂飚叠发,俗呼为“九降”,或为“九横”上声。颱、飓俱挟雨,惟“九降”恒风而无雨。飓之以时异者谓之“暴”,每月值初三、十八日,凡风随潮发,此两日潮为最大,故潮满恒有风来。每旬值七、八、九日为暴期。谚云:“七无暴,八棲皇。八无暴,九夜不得到天光。”又云:“无事七八九,莫向江中走。”皆言其必有也。
月别有暴,或先期即至,或逾时始发,不出七日之内,大约按其信期系以神明故事,便于省记。正月初四为接神暴。初九日玉皇暴。是日有暴,则四季飓期皆准,否则惊风骤作,多不及防。谚云:“玉皇无暴,渔家莫做。”十五日上元暴。廿九日窈九暴。是日闽俗合棗栗作窈九节。二月初二日白须暴。三月初三日玄帝暴。十五日真人暴。多风。二十三日妈祖暴。多风。四月初八日佛诞暴。五月初五日屈原暴。十三日关帝暴。二十日分龙暴。六月十二日彭祖暴。十八日彭婆暴。二十九日文丞相暴。七月十五日中元暴。八月初一日灶君暴。九月初九日重阳暴。十六日张良暴。十九日观音暴。十月初十日水仙暴。二十六日翁爹暴。十一月二十七日普庵暴。十二月初三日乌龟暴。二十四日送神暴。
按:县志论颱、飓之说,皆滨海人方言。颱字六书所无,颱、飓二字,各书解注亦有异同。《南越志》飓风者,具四面之风也。《六书》飓,补袜切,“海之灾风也”。暴字,见《诗•邶风》,“终风且暴”云暴,疾也,云大风疾起也。疑皆暴字之转音,讹传附会以别之,姑录以备考。或暴作报,更讹。
注曰:关于台风,或称颱,暂仅见于民国大同志。
END
本文内容由:蔡少谦 提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