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记」
颜唐臣进士身份考
题引:历史上,闽南有两次因经济繁荣而衍生的文化盛世,第一次为泉州刺桐港时代,第二次为漳州月港时代。在这两次闽南经济与文化发光发热潮流的前夕,介于漳泉之交的海沧也曾出现两次文化质变,且分别以一位“英雄人物”为标记开启盛世序幕,后者为桃李满天下的柯挺,前者为缔造了满门青紫的颜唐臣。在这份尊荣背后,关于颜唐臣进士功名的出身,却是存有疑虑的。
乾隆《海澄县志》宋进士,颜唐臣登绍兴十八年王佐榜
乾隆《海澄县志》卷八「人物志•宋选举•进士」载,“绍兴十八年戊辰王佐榜(是年经义诗赋复分两科),许登,颜唐臣(慥曾孙,累赠朝请郎,有传)”,另卷十一「人物志•颜唐臣」载,“颜唐臣,慥之曾孙,绍兴十八年进士”,以此二条互为佐证,颜唐臣进士出身在乾隆澄志中当是板上钉钉之事,以至于乾隆以后的府县志及各类记载均沿用该说法。
嘉靖《龙溪县志》绍兴十八年仅载许登、林翰二人
然而在此之前,除了《颜氏家谱》外,闽、漳、澄等海沧上级管辖单位的各类志书,如弘治《八闽通志》、嘉靖《龙溪县志》、万历《漳州府志》、崇祯《海澄县志》、康熙《海澄县志》等,均无颜唐臣为进士或特奏名的记载,甚至在翻阅《绍兴十八年进士登科录》后,也未见颜唐臣名讳一二。
如此说来,颜唐臣的进士功名可能是后世的“误认”了。
一、颜唐臣其人其事
按乾隆澄志说法,颜唐臣为青礁颜氏始祖颜慥的曾孙,然比照《颜氏家谱》,颜唐臣却是第五世,应为颜慥玄孙。与之同辈者,皆是当时漳州的名士,按其世系的姓名用字,大致可分成三类,其一尾字为“臣”,如虞臣、舜臣,皆唐臣亲兄弟;其二中字为“师”,如师鲁、师邹、师孟、师斐、师义等;其三中字为“大”,如大猷、大勳。后二者皆唐臣堂兄弟,其中师鲁、师邹的父亲,即唐臣堂叔颜峣迁居漳州府城的西桥,师鲁后来考中进士官至尚书,为颜氏一脉品级最高者,而大猷特奏名出身,子孙也有进士及第者,算是青礁颜氏一大显族。
青礁颜氏世系
然而,真正将青礁颜氏发扬光大者,仍推颜唐臣第一,甚至,因颜唐臣的贡献,整个海沧在其生活的年代,也迎来了被后世称为“清漳第一”的文化盛世。按颜唐臣功绩,归纳为三:
其一,好善乐施。青礁所在地方,靠山面海,向来是漳泉两郡往来的陆海孔道。在其海边,有一处称“绿石渡”的地方,“潮平可舟,潮退则淤泞”,行人往来颇为不便。当时青礁一带的百姓,对此毫无办法,只能寄希望于老天,久而久之,竟有童谣流传,“渡不难,待三颜”。颜唐臣作为青礁的后起之秀,主动捐资改善渡口,“于北涯举土填淤,鞭石为堤,从地跨石长二千七百八十尺”,并于旁修建“垂虹亭”以供行者中途休息。之后,颜唐臣之子颜敏若“复筑南堤至新亭凡一千九百尺”,再后,颜唐臣之孙颜戴“复砌石增高”。如此祖孙三代不辞辛苦修筑石堤,正应了“待三颜”的美传。
其二,满门青紫。从颜唐臣一众兄弟的名讳便可看出颜氏一族的文化基因,从颜慥开启海沧文教之风开始,按县志说法,至其孙辈便出现颜晞哲、颜晞孔两位进士,而至玄孙颜唐臣辈则是四面开花。姑且不管颜唐臣自己是否为进士,单单其子女中,便是雨露均沾,其三子、三女婿皆进士或特奏名出身,而孙子辈、外孙辈、曾孙辈更是进士辈出。万历漳志载,“唐臣子敏若赠迪功郎,敏德、敏则俱进士;敏德子幾特奏进士,戣以父泽补官;敏若子戴,敏则子质,幾子纯,质子复之俱进士”。乾隆澄志在漳志基础上,另补充道,“唐臣婿杨柟、黄吁、苏竦,外孙杨志、黄泽、苏溥皆以科第起家”。唐臣一家风光如此,再加上堂兄弟颜师鲁和颜大猷两家,怪不得颜氏所在的青礁会被赞叹为宋代科举清漳第一。
海沧名门望族青礁颜氏
其三,倡修东宫。说到青礁,相信在今天的人们,更多的会想到青礁慈济祖宫的保生大帝,在历史上,保生大帝香火能如此连绵不断,也确实多赖颜氏的千百年耕耘,而颜唐臣便是东宫必不可少的檀越主。依《颜氏家谱》载,颜师鲁进士及第后于绍兴二十一年向朝廷奏请为吴真人立庙,随后颜发(四世)献地,颜舜臣塑吴真人像并开创东庙(即东宫前身)。只是当时的吴真人庙规模尚小,多年后,颜唐臣便带头捐款倡修东庙,使东庙形成规模,尔后由颜唐臣外孙、新科进士杨志撰文,唐臣内孙、进士颜质立石,成就了今天慈济宫最早的碑记,而颜唐臣也因此以檀越主的身份世世代代坐镇东宫接受万人敬仰与祭拜。
慈济东宫
二、进士之名的误会渊源
乾隆澄志卷二十四「丛谈志•遗事」载,“宋朝科名在三都彰彰可放,独梁姓一门并时有三学士之称,昔名字湮没”。万历漳志卷三十「人物•郑柟 颜公兖」载,“历考澄地,自唐以来,登贤传者十有三人,而青礁居十一,共此山川昔何其盛,而今何其寥寥也?人有衰盛则地有废兴,不其然乎”。如上二条可知,海沧在经历宋元人口大量流失后,大量宋代的先贤事迹因人口断层而湮灭不存,然而青礁颜、苏、郑三姓信息因子孙繁衍不断而得以长存,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明万历以前关于宋代青礁颜氏的记载应当是延续且可靠的。
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海沧其他地方记载的严重缺失,如崇祯、康熙两朝的澄志,在宋代科举中均以颜氏为海沧科举第一人,然而到了乾隆澄志时,却将嘉靖龙志载有的进士何静重新纳入,这大概是籍贯重新考证后的补充。
然而颜唐臣之例与何静不同,颜唐臣在乾隆年以前未见进士记载,为何到了乾隆版县志,他便成了进士呢?这应该是引用家谱的将错就错。
万历《漳州府志》苏竦、苏溥传
早在万历漳志关于苏竦的传记中,作者便引用了《苏氏家谱》的资料对苏竦之子进士苏溥进行简单事迹的描述,文后作者还特别评论到,“闽志溥无传,然观溥自撰墓志有云:先公德行文学为世所推,从游子弟率数百人,某自童稚以至弱冠未尝离教席,用是习成谨畏。观此,则溥之赟亦自可见,特其所撰之词不欲自侈焉耳,故附于竦传之后”。显然,县志在采集资料时,也会像府志一般,根据自己的认知和推断去描述一段可能的历史,更何况,后来的县志编纂者可没像万历漳志这般实事求是了。
而颜唐臣之事迹,可能就是来自《颜氏家谱》的修正。颜唐臣尽管非进士出身,但其名气之大,在宋、明、清三代都是无人可比的,故而后人重修方志时必将重新审阅过去的史料。而作为宋代科举最盛的青礁颜氏一族,借鉴其家谱资料也会是必经之路,如万历漳志补入特奏名颜敏则,崇祯澄志补入特奏名颜敏若,至乾隆澄志,则补入进士颜唐臣、林琼宗,特奏名何中衡等。
按宋代科举之制,正奏名有进士科、诸科,二者屡试不第者,根据科考次数及年纪大小酌情给与比照及第之特奏名,如果说特奏名可能因重要性不足而被遗漏,那么进士可能就难以发生这样的错误了。更何况,颜唐臣所在的绍兴十八年,可是大名鼎鼎的朱熹考中进士的当年,这份进士榜被完好地保留至今,颜唐臣确实榜上无名。
绍兴十八年,朱熹列第五甲九十名
再检阅《颜氏家谱》,我们会发现,在与颜唐臣同期的同族子弟中,除了府县志常见的进士、特奏名人物外,尚有标记着进士的颜大勳、颜敏道、颜维魁,特奏名颜敏明,但这些名单在漳州相关的府县志中均为见到。
以上,颜唐臣进士之名,或许是家谱传承过程,在一次又一次的抄录中的讹传,如将乡进士、贡生、荐举等非科举正途误认为科举及第,毕竟宋代取士的方式可不像明清两代那么单一。更何况,青礁人实在太过出色,他们通过封典、任子、荐举等方式,很容易进入朝廷体制,如有人帮衬或个人能力突出,那么官居高位也不是太难的事。反之,在后人看来,这些高位之人,如何上台,便成了一个谜,久而久之,将之误会成科举就仕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颜唐臣之例,可能会更显著,其二子颜敏德在当时,南镇蛮獠,军功赫赫,乾隆澄志载,“颜唐臣,进士,以子敏德累赠朝请郎(正七品)”,“颜敏若,以子戴赠迪功郎(从九品)”,颜唐臣在累赠之前,“以覃恩授承务郎(从八品)”,从这履历看,他的勋职应是朝廷对敏德功绩的认可,而非进士之途的本分。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