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记」

厦门城,可能既不是江夏侯所建,也不是为了抗倭


《厦门志•沿革》:“宋为嘉禾屿,属泉州府同安县;元因之,立千户所;明为中左所;国朝曰厦门。

从厦门的沿革可知,历朝历代的厦门,其惯称是一直在变化的,今日,我们习以为常的“厦门”之称,似乎是从清代才开始普及的。

纵观历史,在明代大部分的时间里,厦门也确实以“中左所”为多见,究其缘由,主要为二:其一,明代以前,厦门及其所在的嘉禾屿为人烟稀少的海疆桃源,直到明初于岛屿的西侧设立中左千户所后才算出世;其二,明中后期,浯屿水寨内迁厦门后,厦门军事地位迅速提升,因“浯屿水寨”和“中左千户所”共处一城各有所表,厦门才脱颖而出成了二者的居中标记,至明末清初,郑氏经营厦门,更使之生辉,中左之名才正式告别历史。

因此,当后世在追溯厦门的建城史时,将之定格于洪武年间的中左所城,是有道理的,只是,真正奠定了厦门城近现代地位者,可不是中左所城,因为,中左所,在当时的闽南沿海卫所中,“真的很一般”,规模最小,甚至连建城年代和目的都是错误的。

洪武元年,朱元璋改元之始,便定下了全国兵防的基调,“自京师至郡、县,皆立卫、所”。在泉州,改元泉州路总管府为泉州卫,领左、右、中、前、后等五千户所;在漳州,改元新军万户府为漳州卫,领左、右、中、前、后等五千户所。

朱元璋为了避免明朝重蹈唐朝藩镇割据、宋朝国富不强的覆辙,创造性地将地方军、政管理设置为“三权分立”的格局:以承宣布政使司掌管一省的行政,以提刑按察使司掌刑名按劾之事,以都指挥使司掌掌一方之军政,另委派京官监察御史至各省巡回查视。而泉州卫、漳州卫便是独立于泉州府、漳州府之外,直属于福建都指挥使司的府级军事单位。

至洪武二十年,为防范不断加剧的倭寇骚扰及防止逃亡海外的方国珍等势力回扑,朱元璋特别加强了沿海的防御部署,这便是明初海禁的由来。三月,朱元璋命江夏侯周德兴赴闽负责海上布防事宜。

周德兴也确实堪当大任,他在宋元海防寨所基础上,结合各府县人口、地形等要素,“抽福建福、兴、漳、泉四府三丁之一,为沿海戍兵,得万五千人,移置卫所于要害处,筑城十六”(《明史•兵三》),“置巡检司四十有五”(《明史•周德兴传》)。

第二年,朱元璋又另派汤和入闽,“置福建沿海指挥使司五,曰福宁、镇东、平海、永宁、镇海。领千户所十二,曰大金、定海、梅花、万安、莆禧、崇武、福全、金门、高浦、六鰲、铜山、玄钟”(《明史•兵三》) 。

也就是说,为了防倭,明朝在闽南沿海又另设了两个与泉州、漳州卫等级相当的卫指挥使司。位于泉州者为永宁卫,除了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外,还兼有崇武、福全、金门、高浦四个千户所;位于漳州者为镇海卫,同样除了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外,还有六鰲、铜山、玄钟三个千户所。

那么问题来了,位于厦门的“中左千户所”在哪?为何明史没有把它记录在册。如果从地图上看,其实厦门设置千户所的需求并不大,其西北有高浦所,东有金门所,南有镇海卫,论防御密度,远大于闽南的其他沿海地区。事实上,中左所之设,目的不在于防倭,而在于“防民”。

洪武二十七年正月,朱元璋通告全国“禁民间用番香、番货”(《明实录太祖实录》),紧接着,全国也开始相应出台应对之策,其中永宁卫直属五个千户所中的“中、左”二所便被迁移至厦门,名曰“中左所”(《明史•地理六》:“永宁中左千户所,在嘉禾屿,即厦门也,洪武二十七年二月置”),其目的自然是针对与厦门城相对的九龙江口,那里在洪武年间已经出现规模不小的通番现象了,之所以选择厦门,自然是它“海门之下”的地理位置了。

但是,这种格局在被后续继承和记录时,却发生了变化,有些志书和笔记便以讹传讹将中左所当做是与金门、高浦所一样的建置时间了。会不会有一种可能,厦门建城与高浦、金门同时,仅在永宁卫中、左二所迁移后,才改名“中左所”?可能性不大。

我们从这些千户所的规模作进一步确定。

永宁卫城,周围八百七十五丈,为门凡五。

福全千户所城,周围六百五十丈有奇,城四方各辟一门。

高浦千户所城,周围四百五十丈,东西南北辟四门。

崇武千户所城,周围七百三十七丈,城四方各辟一门。

金门千户所城,周围六百三十丈,东西南北辟四门。

中左千户所城,周围四百二十五丈九尺,东西南北辟四门。

镇海卫城,周围七百八十三丈六尺,东西南北各为门,东北辟水门。

铜山千户所城,周围五百五十一丈,东西南北各为门,南北辟水门。

玄钟千户所城,周围五百五十丈,东西南北各为门,东北辟水门。

六鳌千户所城,周围五百五十丈,东西南北各为门,西北辟水门。

从以上闽南漳泉二府防海二卫的城池规模及形式看,漳州地区均配置水门,而泉州则全无,显然所城的建造督工应是由府一级单位负责的,以此推论,中左所应当与泉州各所规制相当。与漳州三个千户所周长均在五百五十丈不同,泉州五个所城相差明显,大体上福全、崇武、金门属于同一类,高浦和中左为另一类,不管怎么看,中左所在规模上都称得上是最小的。

在《八闽通志•城池》的记载中,高浦千户所注有“洪武二十三年,徙永宁卫中右千户所官军于此守御”的内容,莫非高浦千户所也同中左所一样是为了迎合朱元璋“禁止通番”而设立的?可能性是有的,但也不排除高浦所是作为其他所城的补充,算是最后一道防线

同样以闽南沿海卫所分布图为参考,漳泉永宁、镇海两卫及所属其他千户所,无不是设置在远离大陆的岬角、半岛险要之地,奈何身居海湾内部,被岛屿和陆地包围着的高浦所却显得如此突兀?

于是乎,我们有理由推测,中左所和高浦所位置之近,作用之雷同,二者绝不会是同出于防倭的目的,而同时始建于洪武二十年。以此观之,中左所应是之后配合朱元璋海禁而通过合理化卫所配置后,防民通番出海的前哨,这也是中左所在之后明朝数百年的进程中,一直扮演的角色,也是厦门从一而终,作为漳泉门户的历史作用。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2 宫庙古龙柱

石雕龙柱从古代延传至今,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褪色,被视为一种尊贵、祥瑞的符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湖里掌故之191 猪巢鸡巢

本地原本是农耕社会,家禽家畜是农民赖于生存的宝贝。汉字的“家”字,宝盖头下面一只豕(shi)——家里有一头猪。普通话表示圈养这些家禽家畜的地方......

湖里掌故之190 敬字亭与奉茶摊

旧时代文人相互组织惜字会、敬字社等,主要的活动也是搜集字纸集中焚烧。较为讲究者,字纸成灰后依然敬惜,集中在坛子里专门存放,过一段时间选一个吉日,开坛祭祀发明文字的仓颉后,送到溪流随水而去。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