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记」

漳州郡名雅号考


《八闽通志》:“漳州府,清漳以漳水名,临漳同上。”

位于闽南金三角的漳州,从唐武则天时建州至今,其名号延续之久、之稳固,堪称八闽之冠。以至于从古至今,与之有关的雅号、别称,都不曾离开“漳”字,如漳浦郡、清漳、临漳和霞漳。究其源流,除了因漳州地界绝佳的山水和别样的风光外,还在于当地百姓对于“开漳”功绩的纪念。

云洞岩风动石

而“漳”字及其衍生的雅号,又是如何演变,本文仅提供一种看法,对与错,权当参考。

一、开漳之功与漳州建置

漳州对于福建的重要性,不在于其经济、文化的比重,及极南的地理位置,而在于她的“破天荒”。诚如国人对于“源”的重视度要大于“流”所体现的价值观一样,漳州的出现,直接导致了福建的成型,这才是人们对漳州恋恋不忘的根本原因。

唐高宗以前,福建的版图是不完整的,尽管其中、北部已然完成了相对集中的开发,但其东南及西南却仍处于未知状态。直到该地区爆发了“蛮獠啸乱”才使得朝廷下决心一次性解决领土拓展问题。

漳州的设立,便是朝廷深耕福建最直接的表现,也是从那时起,福建的格局才开始显现,如福州、泉州和汀州的相继定名和成型,以及后来福建名称的出现,都是漳州设立的链式反应。

正因为漳州的强势出现,以及开漳陈氏的强大影响,使得原本在漳州地界已有的先唐史一切归零,历史的原点重新定义,一切且从漳州设置开始算起。

东山东门屿东屿文峰

二、漳江的历史元年

从现有文献看,漳州之得名,来自漳江是毋庸置疑的,而漳江之源头,又与开漳典故紧密相关。

陈政奉命入闽平蛮,当他的军队一路南进,最终攻下蛮獠的中心火田时,其内心的欢悦必然无法言表,他所要做的,和大部分古人一样,抒发喜悦。于是,当他看到眼前开阔的大江时,自然要引经据典,顺势之下将上党漳水之名赋予了她,于是漳江之名得以出世,这大概就是漳江由来最通用的说法。

漳江出现后不久,陈政之子陈元光的平蛮任务也基本完成了,当他奏请设立新的郡县时,因行政中心位于漳江之畔,便因之申请作为新郡县的名号,漳州和漳浦县。

后来,漳州郡治从火田搬迁至鹿溪畔,再至西溪畔,漳州之名也未曾改变,而漳浦亦然。漳州之名,起于漳江,人们记住了漳州,却淡忘了漳江,可见,大家对漳州的爱,在于开漳事件,而不在于漳江本身。

中山公园

三、“漳”字考释

然而,“漳”字是如何被引用的,却是历史之谜,果真如泉州洛阳江“风光大若吾洛阳”么?怕是不晓得的。

沈括曾经在《梦溪笔谈》中详细描述了“漳”字在全国的应用之由。他认为,天下江河,以“漳”和“洛”为名者最多,如“赵、晋之间有清漳、浊漳;当阳有漳水;灨上有漳水;鄣郡有漳江;漳州有漳浦;亳州有漳水;安州有漳水”,其中漳州的“漳江”,沈括未曾到访,未做详细解释,但以其他江河的案例,却可推断“漳”字之源。

沈括认为,“清浊相蹂者为漳”,“章者,文也,别也”,漳,即类似文章以文字组合成文学作品一般,乃两水合流之意,如“清漳、浊漳,合于上党;当阳即沮、漳合流;赣上即漳、灨合流;漳州余未曾目见;鄣郡即西江合流;亳、漳则漳、涡合流;云梦则漳、郧合流”。

因此,漳江之名由,便有两种说法,其一为此江相像者为上党之“清漳”,其二漳江乃北溪与火田溪交汇而成,江水泾渭分明故而名“漳”。前者需要臆断陈政的人生轨迹及主观意识,后者则可参考当时“漳”、“洛”命名潮流自然推断,孰是孰非,对于漳州来说倒也无甚重要了。

中山公园博爱碑

四、清漳、临漳、霞漳

既然为新设州郡,且有着万民垂念的起始事件,那么“漳”字便是漳州得以长久使用的标签了。唐明皇时期,天下之州皆改为郡,当时,全国各地掀起地名雅号的高潮,如泉州称清源,福州称长乐,汀州称临汀,而漳州则沿用漳浦。随着漳州改治龙溪,漳浦的代号似乎已经不太适用漳州了,于是,新的雅号便开始酝酿。

五代时,董思安任漳州刺史,因其父名章,为避讳,改漳州为南州,故而后世也有人称漳州为南州,但影响颇弱,远不及漳字流行。

大概是受临汀的影响,漳州在宋代开始出现临漳的雅称,如《临漳志》,甚至泉州城通往漳州的西门也称临漳门。随后,受“漳”字本意的影响,清漳渐成漳州的惯称,如《清漳志》,而有宋一代的漳州文士,也多称自己为“清漳人士”。大体上,整个宋代,漳州的雅号,仍未跳出“漳水”的范畴,这或许便是宋郭祥正在《净众寺法堂记》所说的,“闽之八州,漳最在南,民有田以耕,纺苎为布,弗迫于衣食,云云,非七州之比”,此地山水俱佳,堪称富饶,故民乐山乐水,乐当漳人。

古城骑楼

至明代后,临漳、清漳这样的漳水记忆渐渐淡薄,继之而起的则为“霞漳”,这大概是漳州脱离漳江之外的第一个龙溪印象。在漳州城南,有一古刹“南山寺”,其所在山岭为丹霞峰,因山体土赤,犹如丹霞而得名,以之为引申,有丹霞驿,久而久之,丹霞竟然成了漳州城的代称,城的东西南北也称霞东、霞西、霞南、霞北。

明万历年间,张燮、高克正、林茂桂、戴燝等十三人在漳州成立“霞中诗社”,以振兴漳州诗坛为己任,也是在那个漳州对外影响最深远的年代,“霞漳”成了漳州最受欢迎的雅号。直到今日,远渡重洋的漳籍华人,仍会在家族的墓碑上刻上自己的籍贯地“霞漳”以为不忘故土。

从临漳、清漳到霞漳,见证了漳州人对开漳历史认知的变化,由实在的物质记忆向精神记忆转变,这也体现了漳州人从移民文化向本地化的真正转换,而其转折点大致在明代早中期。因明代漳州经济文化的大爆发,漳州人口由输入向输出转变,具有鲜明漳州特色的地方文化在此时达到高潮,无形中也促使了外向型闽南文化高潮的到来,而漳州作为闽南二元文化之一极,也因此时而坐实。

以小观大,简简单单的漳州地名,却也是漳州历史文化演变的侧面反映,不得不感慨,是历史作弄人,还是人的臆断混淆了历史,我是说不清楚了。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85 古渡码头

1955年高集海堤还没建成之前,厦门岛的对外交通,完全依赖船只,码头必不可少。古时候,今湖里区所辖境域,东有五通渡,西有东渡,北有高崎渡口,还有24都的蠔口渡、蟹仔屿渡。这些都为清代《鹭江志》《厦门志》所记载。

老禾山照片的故事之22 禾山工商联

江头街在解放前后都是禾山商埠,从事商贸的工商业者最为集中。解放后,“为加强内部团结,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做好当前各项中心工作,尤其是抗美援朝工作”......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