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前头社后,古称汤坂里的地方,解放初设置“生产教养大队”,后来改称“生产教养院”,简称“生教院”,专门收容市区的无业游民。生教院的东北角是突出的古海岸,一人多高的海岸是一种多孔的、坚硬的、红褐色的石头。这样的地貌在钟宅“䑩仔头”、坂美“福桥”,墩上“雨水头”、田中央“涵前”都有。这种石头俗称“螺仔格”,本地还叫“红奇䑩单(ang gi goo dua)”。

“红奇䑩单”只是发音,或者是外来语的音,到底应该怎么写才是正确,还有待方家学者指教。

什么是“红奇䑩单”?

查一下资料,这可能是“礁角砾岩”。有解释说,这种礁可生于台地边缘、大陆边缘,甚至内陆湖泊中。是由珊瑚、层孔虫、苔薛虫等“造礁生物”群体生长构成骨架,其间含有附礁生物,充填灰泥、胶结物,包壳而成坚固的格架。

五缘公园里的“红奇䑩单”

五缘公园里的“红奇䑩单”

是的,仔细观察可以看见铁红色的石质之间原本附着的生物、灰泥的痕迹,被海水冲刷之后,剩下的骨架形成粗糙突出的表面,坚硬的尖锐的象榴莲一样长刺的石头,非常扎手,赤脚难于走在上面。

这样的岩石出现在海中,就形成礁石或者海滩上的礁盘。如浦口的宫前礁,鼓仔礁;霞边海岸边的刺仔礁;围里海中蚵场边上大片的赤礁;还有仑后海滩一大片坚实的礁石盘,叫乌礁仔。

“红奇䑩单”形成的礁盘(网络图片)

站在仑后螺仔埕远处是乌礁仔(王建成提供)

“红奇䑩单”在陆地上也有,人们常称为“螺仔格”“红螺仔格”。田里社南的埔脊叫埔顶,曾经有7块红螺仔格的礁状石露出地面,人们认为是一个“风水穴”,称为“七星沉地”。

这种礁状石表面凹凸不平,形成一个个小洞,在海里常常附生着小螺,因而叫“螺仔格”。

这种“螺仔隔”,在上世纪70年代“深挖洞”的时候,也在地下碰到,挖洞碰到这样的地质,几乎无法继续进行。

有的古井顽强地挖透了“螺仔格”,直抵地下的沙层,涌出来的泉水,清冽异常。比如田头社万村底的井,坂上社南的“后井仔”,社人总是舍近求远到这些井打水,为的是用更好的水质做出更好的豆腐。

旧时,人们在“红奇䑩单”的礁石上,捡拾上面的海苔,挖取附生的海蛎和躲在洞里的小螺。后来,“红奇䑩单”以其多孔的造型,引起一些人的青睐,有人挖取做为盆景制作、绿化造型。再后来,大规模的挖山填海,“红奇䑩单”几乎销声匿迹。

浦口临海庄园里的“红奇䑩单”(2021)

后坑侯卿池里的“红奇䑩单”

后坑侯卿池里的“红奇䑩单”

如今,仅仅在湿地公园的排洪沟边还有些许存在,那就是当年汤屿面海的悬崖岸边,如今悬崖上的水泥碉堡还在。当年解放厦门,人民解放军29军256团从钟宅湾两岸登陆,战士们踩过“螺仔隔”的礁石,赤手攀爬过刺人的“红奇䑩单”崖壁,鲜血滴在了上面。

湿地公园里的“红奇䑩单”

湿地公园里的“红奇䑩单”

 “红奇䑩单”“螺仔格”,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只不过偶尔看到残存的身影,或者听到这奇怪的名字,总是撩动心底那根乡愁的心弦。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2 宫庙古龙柱

石雕龙柱从古代延传至今,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褪色,被视为一种尊贵、祥瑞的符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湖里掌故之191 猪巢鸡巢

本地原本是农耕社会,家禽家畜是农民赖于生存的宝贝。汉字的“家”字,宝盖头下面一只豕(shi)——家里有一头猪。普通话表示圈养这些家禽家畜的地方......

湖里掌故之190 敬字亭与奉茶摊

旧时代文人相互组织惜字会、敬字社等,主要的活动也是搜集字纸集中焚烧。较为讲究者,字纸成灰后依然敬惜,集中在坛子里专门存放,过一段时间选一个吉日,开坛祭祀发明文字的仓颉后,送到溪流随水而去。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