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盏位于江头街以北的小山下,原本“师部”边上,即今江头街道办事处以西,国宝新城-新景雅苑以及仙岳路一带。陈盏太早了,所以有“先有陈盏,才有江头”的说法;陈盏社太小了,于是有“江头一条街,陈盏两间厝”的民谚。陈盏早年就已经倒社无存,至少在1934年思明县把禾山划分为3个“保甲区”的时候,详尽地列出了禾山174个社,就看不到陈盏社了。

而且,到底是陈盏,或者是陈纸?老江头人的发音几乎相同。可是,同一时代的报纸有提到这个地方,都写成“丹盏”。

《江声报》“禾山乡民代表假禾山丹盏开会”的报道(1933.3.5)

陈盏所在的小山原本叫兴山,因为山的南面有陈盏社,江头人叫“陈盏山”。

陈盏这个地方,村子没了,却留下了许多历史的痕迹。

陈盏所在的小山原本叫兴山,江头人叫陈盏山

江头旧街改造时的陈盏山(剪辑自林勤总摄影)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陈盏建了禾山第一座教堂,称江头礼拜堂。过没几年,教堂倾圮,成为废墟。1911年7月,江头礼拜堂迁建于江头街尾。

清宣统元年(1909)创办的蒙泉小学,原名时敏小学校,地址在市区碧山路,民国元年(1912)改称蒙泉小学。1931年6月 思明县把市区的蒙泉小学迁往禾山,校址在陈盏山下,盖起了2列教室。这是禾山的第一家公立小学。

据1934年6月“思明县立小学概况”介绍,蒙泉小学时有初小4个班级,教职员男4人女8人,学生男77人女49人。1936年1月,设在江头陈盏的市立蒙泉小学,“现禾山归辖同安,该校奉令迁市区碧山路”。1938年厦门沦陷。1939年,占领当局在原蒙泉小学举办日语补习校,称“江头简易学校”,强制进行奴化教育。在边上还加盖了几处办公用房,设立伪“禾山特别区”区署、伪禾山警察署。

丹(陈)盏设“江头日语讲习所”(《新厦门指南》1941年)

宣统三年(1911年),西医谢振德(晋江人)在陈盏开办振德医院,这是禾山第一家医院。谢振德获利之后在江头、吕厝、洪山柄等地大肆购地,也曾经请人种植甘蔗,因经营不善而作罢。发家后,谢振德在医院边上建造别墅、用房、花园、围墙,自行发电、抽水,有别于江头街的杂乱低矮,俨然是一片西式的私家庄园。

谢振得后来加入日籍,厦门沦陷期间依附敌寇。抗战胜利后,谢振德财产被当为“敌产”被国民政府没收。这一片别墅庄园从此充公。此时,禾山区区署、禾山警察分局顺理成章,进驻了谢振德别墅和边上的伪“禾山特别区”区署、伪禾山警察署。

1948年7月,禾山中学准备复办改称为市立中学禾山分校,校址打算设在江头陈盏。市政府发出训令:禾山“区长协助办理,就区公所原有地址拨让一部分,俾作禾山区市立中学分校校舍。”而后又行文要求此处为“市中禾山分校所用,区所及警分局另移办公地点”。但这谈何容易!已经注定绝无实施的可能。学校只好改在双涵开办,校名改为市立二中。

低矮的陈盏山并不平凡。山的东麓,有最早开发厦门岛的“南陈”三世祖陈夷则墓,如今是厦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盏山东麓的陈夷则墓

山的西侧,光复后的江头街流浪乞讨人员甚多,严重妨碍街市交易。当局不得不顾及“有碍观瞻、有利管理”,在这里盖了一些平房收容流浪人员,称“乞丐营”。1953年5月,驻军华东第十野战医院进驻此处,重建了营房一样的医院。1963年11月,野战医院改编为解放军第174医院,之后才迁移到市区百家村的白鹤岭下。

厦门解放后,驻军93师师部进驻原禾山区区署、禾山警察局这一片,并加以改造。禾山人称这里为“师部”。后来,师部搬到云顶岩脚下去了,改由某部团指挥机关进驻,人们称为“团部”。这么多年过去,如今说起江头“师部”“团部”,老禾山人还十分亲切。

小小的陈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这里曾经有过禾山第一座教堂、第一家医院、第一所公办小学;这里曾经是禾山区署、驻军部队的指挥机关和医院。然而,陈盏早就没了,岁月磨掉了过往的痕迹,这一切也都湮没在时间的深处,无影无踪。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85 古渡码头

1955年高集海堤还没建成之前,厦门岛的对外交通,完全依赖船只,码头必不可少。古时候,今湖里区所辖境域,东有五通渡,西有东渡,北有高崎渡口,还有24都的蠔口渡、蟹仔屿渡。这些都为清代《鹭江志》《厦门志》所记载。

老禾山照片的故事之22 禾山工商联

江头街在解放前后都是禾山商埠,从事商贸的工商业者最为集中。解放后,“为加强内部团结,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做好当前各项中心工作,尤其是抗美援朝工作”......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