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高集海堤还没建成之前,厦门岛的对外交通,完全依赖船只,码头必不可少。古时候,今湖里区所辖境域,东有五通渡,西有东渡,北有高崎渡口,还有24都的蠔口渡、蟹仔屿渡。这些都为清代《鹭江志》《厦门志》所记载。

“五通、高崎二渡,乃官军邮书往来北行大道”。如今,五通古渡乃是厦门著名的古迹,那4排凿在大石盘上的石阶,经历了1千多年海水的冲刷还历历在目。东渡传说因为宋帝赵昰由此渡海抵达对岸嵩屿而得名,宋、元、明都设官渡。蠔口渡与对岸的排头门对渡。蟹仔屿渡,“小渡船于此往同安,上有鳌山宫,又称鳌山宫渡”。

五通古渡的4列台阶如今还清晰可见(2015)

俯瞰五通古渡(2011)

厦门岛原本有许多海湾,开口西南向的筼筜港和开口东北向的钟宅湾,是二个最大的海湾,把厦门岛的中部勒成蜂腰状。岛的北半部还有湖里与寨上之间的海湾、寨上与高崎之间的海湾、以及后莲、下尾的埭辽湾。

民国《厦门市志》“建置志”载:“禾山前有江头、仙岳、崩坪尾、竹坑湖、寨上、殿前、高崎、后莲,各港帆船数十艘,每日随潮来厦。马路辟后遂告寥落。今仅存寨上、竹坑湖、崩坪尾,帆船三五运载客货靠第一码头而已。”

时间再往前溯,细数一下,码头渡口还真不止这些。

筼筜港海水直达江头(港头),江头挟水上交通之便,形成禾山最大的集市。清初便有商埠码头,舟楫穿梭。这里有3个码头,有专门“走船”的船户和从事搬运的码头工。位于江头街尾的水仙王宫码头最大,码头用条石砌成,岸边的堆场还曾经有栈棚,以防风雨。码头工都是吕厝人,他们穿“薯艿”染成的枣红色衣裤。码头边上的广源宫奉着水仙王,叫水仙王宫,又叫码头宫,相传是码头工人集资修建的。码头工人旧称路头工,所以水仙王宫又叫路头工宫。另一个是隘门脚边上的五栈桥码头,又叫海仔码头。船只泊在隘门脚,那个地方可以钓到鲈鱼。另一个是埭岸头码头,在后来江头大队部白楼砖仔埕边上。

江头古码头边上的水仙王宫,又叫路头工宫(沈祥清摄1994)

江头公园边上重建的水仙王宫

江头的码头解放初还在使用,那时候禾山驻军很多,大量的军需用品都从这里上岸。由于淤积的原因,只有乘海水涨潮的时候,船只才能抵达江头的码头。一直到1959年,福厦公路进行改造,从吕厝修建海堤到乌石浦,海水再也到不了江头。这些码头失去了作用。

从江头沿着海岸向东,古海湾伸入到祥店社前、薛岭脚下,这里是古筼筜港的最东端。浦园社西,有小船停靠的码头,来往于筼筜港岸边村落。祥店水源宫下的码头,船只的缆绳系在岸上2棵高大的木棉树头。薛岭下方的“下土篮”叫港仔,码头和对岸的浦园对渡。如今薛岭墓园南侧,古时临海,市区的人到墓园葬棺、扫墓的,大多走海路,船只从筼筜港可以到达墓园。如今还有一座石坊就立在码头上岸的地方。

薛岭墓园的赵廷玉墓道坊原本就在码头上岸的地方(2021)

从江头往西,乌石浦也有码头,这是筼筜港北岸,乌石浦烧制的陶缸大瓮,从这里上船运到“过水”的地方。

再往西,仙岳社南,如今仙岳隧道口边上的榕树下方,便是筼筜港岸边的渡口,和南岸的美仁宫尾头对渡。

筼筜港北岸的最西端是崩坪尾,西向的海中有大石如盘,和岸间架设三列厚大的石板,一列长长的大石条伸入海中形成的码头,这便是“渡废址存”“石路犹存”的古渡,位置在今在今东渡路起点和同益码头之间。大家叫“路头尾”,是往来于厦门市区的古渡口。码头边有大古井,水量大,有人用运水船把水运到对岸市区卖。直到1970年修建筼筜港海堤时,码头也还发挥着作用,后来填海造地才消失掉。

清代,濠头与店前、竹坑同为二十四都一图,那时又称蠔口渡,渡口就在村子的北侧,海湾一直伸入到了如今的国贸堆场、六中一带,是一片叫围里的内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蠔口渡修建了海军码头。

湖里今加油站的位置,原本有古码头,上世纪30年代,华侨杨肇根在湖里开办工厂,从这里建一条朝向虎屿的大石桥,既可以从石桥走到“港仔底”,又是实用的码头,改变了只有涨潮时船只才能靠岸的情况。

厦岛西部,有一条从长岸、徐厝之间往东伸入的港汊,海水直达如今金龙汽车公司的位置,这里有码头,曾经挖出船索和船锚。后浦社古时临海,“濒水为浦”,社名“浦”正源于此。那时候的村里、蔡厝,坐落在这条港汊的南北两岸。村里社北的“河口”和蔡厝社南的“港仔底”,都是当年的海边,停靠的小船,可以过渡到湖里、大石湖。

寨上石湖山,“有大石阔数十丈”,是厦岛西北端伸入海中的犄角,明清二代以及郑成功踞厦时均为军事要地,“明初设巡检司,建营寨。又称嘉禾巡检司”。石湖山码头又称大石湖码头,是海上交通要冲,舟楫通往厦门市区、同安、漳州。1938年5月10日,日军侵略厦门,禾山难民纷纷逃难,蜂拥般地从这里仓促渡海到对岸。1949年10月解放厦门的战斗,人民解放军从石湖山登陆。

地图上的石湖(山)码头

如今石湖山码头的几个大字

不仅是石湖山,寨上还有虾尾角码头,主要是过往湖里、东渡以及寨上内湾的洪厝等。

殿前社西的东山岩北侧,海边也有古码头。殿前人每年都要请神,既要去东澳请妈祖婆,又要到白礁请大道公,都要从这里下船,请神回来从此地登岸,于是海边的小山就叫神山。这是解放厦门时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厦门岛的地方,如今已辟为“红色教育基地”。

殿前社东,大埭的岸头有埭涵,水从这里入海,岸边就是古码头,是殿前通往过水、厦门市区的要地。一直到公社化时期,运送蔬菜到市区,以及从市区运水粪回来都要在这里上下船。

高崎的古码头用大石条砌成,形成伸入海中的斜坡。旧公路从墓垵顶下坡在万寿宫前西拐到海边,旅客下车到码头换渡船。码头上经常堆着上下船的货物,显得有些拥挤。码头的位置在如今海堤纪念碑西侧越过铁路的地方。1955年高集海堤建成之后,码头还继续在使用,后来修建杏林大桥时才填没。

高崎的古码头用大石条砌成,形成伸入海中的斜坡

高崎码头“车骑人”——这张照片太经典了(引自“海堤纪念馆”)

钟宅社南,这里有钟宅湾里的古渡码头,叫沽仔头。沽仔头对岸是汤屿,即今天的五缘湿地公园。早先,钟宅人要到昭塘街或者到桥头街,搭船渡过钟宅湾,从汤屿的沽仔头上岸。1956年,在两个沽仔头之间建起了海堤,把钟宅湾拦腰围出了一片盐场,叫钟宅盐场,后来改成前哨盐场。

古时的钟宅湾向西从穆厝到蔡坑,向东,从前头到高林、从汤屿、坂美之间到蛟塘(昭塘),是一个巨大的古海湾。

那时,前头、高林在这个古海湾的南岸,海水会到前头社东,船可以靠这里岸边的树下,这个古渡口叫船仔口。有贩猪的人在船仔口圈养着较大的猪崽叫卖,所以又叫猪胚仔间,即今湿地公园的入口处附近。海水到达高林社下角的古渡口。古渡口边,建于清代的高林宫,相传是女神陈靖姑的化身随海潮而来,信众为其立殿安身称保安殿。

高林保安殿边上的古渡口(2018)

浦东在这个古海湾的北岸。村落前就有小码头渡到对岸的蛟塘、涵前。清代《厦门志》“津澳”载中有“涵前澳”,澳内有商船、渡船、小艇,有涵前古渡。清代后期,在前头-汤屿-坂美之间修筑了埭堤,“造埭田数百亩”,并形成大片水面,经过几百年的垦殖,一直到改革开放后,这些埭田都还是含有较高的盐分。

钟宅湾的底部(南端)直达桥头街。《厦门志》载:“钟宅港,潮涨直达黄水桥。”来自漳州的稻米、薪柴,来自泉州的“红料“(砖瓦)、杂货,在码头边的桥头进行交易,桥头因此形成街市。

古代五通是个游离的海岛,岛的西侧,坂美社海边妈祖宫和福桥头,都曾经是古码头。岛的东边,浦口也有个“福桥头“,也是曾经的古渡口。岛的北侧,五通古渡口最为著名,霞边社人亦农亦工地做着五通渡口码头的“路头工”。

浦口的“福桥头”也是古渡口(2008)

厦门是海的门户,厦门因海而名也因海立市。单是今湖里范围内就有十数个古渡码头。尽管他们大多都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然而如今湖里东海岸的五通厦金码头,西海岸的石湖山、渔港、象屿、东渡邮轮等一系列的码头,这些都是古渡码头在新时代的涅槃重生!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1)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85 古渡码头

1955年高集海堤还没建成之前,厦门岛的对外交通,完全依赖船只,码头必不可少。古时候,今湖里区所辖境域,东有五通渡,西有东渡,北有高崎渡口,还有24都的蠔口渡、蟹仔屿渡。这些都为清代《鹭江志》《厦门志》所记载。

老禾山照片的故事之22 禾山工商联

江头街在解放前后都是禾山商埠,从事商贸的工商业者最为集中。解放后,“为加强内部团结,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做好当前各项中心工作,尤其是抗美援朝工作”......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