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老禾山照片的故事,希望更多老禾山照片出现。


066 江头街不做普度,搞卫生(倪海 摄 《厦门日报》1964.9.1)

  又到了农历七月,禾山人的普度月。1964年8月27日,农历七月二十,是江头街的普度日。这一天,江头街居民不做普度。街上挂上了耀眼的红布条,上面写着:“破除迷信、勤俭持家、讲究卫生。”江头人民银行最早派人到街里帮助居民搞卫生,接着,医生、护士、理发师都脱下白衣,拿起扫把和锄头,汇集到大街小巷,扫地、疏通水沟、铲土、清除垃圾,然后挑水冲洗,把江头街清洗得干干净净。大家一共清出16车垃圾杂土,用板车送往附近的前线公社畜牧场做肥料。

照片中的街道是江头新马路,文革中改为“前线街”,是如今台湾街的前身。

  那一排立着白色柱子,有走廊的店面是江头供销社的门市部,那是老禾山人十分熟悉的地方。十里八乡的小孩子在这里买文具、玩具,大人们在这里“剪布”,买“电罐”、面盆。

  如今,普度的风俗已经式微,老江头街的人也许还保留敬祖、拜神的一些仪式,请客吃饭已经不时兴了。


**链接1 江头街-台湾街

  照片中的街道是江头新马路,是如今台湾街的前身。

  江头曾经是禾山农村商贸集市中心,街道狭小,商铺密集,楼房低矮,拥挤着各行各业数以百家的店铺。1923年厦禾公路开通,在街仔内以东的草埔顶新辟公路通往薛岭、安兜、钟宅。日据时期,为了开通到禾山机场的公路,拓宽江头街南北走向的草埔顶公路,这一段长约200米的公路叫新马路。1957年,新马路两侧辟为临街商铺。而后,因其街道较为宽阔,交通较为便利,集中了银行、粮店、邮局、水产公司、照相馆、供销百货、大饮食店、新华书店等,后来居上,成为江头的主要街道。1967年,江头街改名为“前线街”。

  1993年,江头街开始旧城改造,拓宽了道路,这一段“新马路”成了禾山路的一部分。但是大家习惯上还是称为“江头街”。在江头街旧城改造规划中,提出把江头街打造成为台湾特色商业、旅游、文化街,1995年,江头街更名为台湾街。

  在两岸关系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汪辜会谈”中的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于1997年为“台湾街”题字。


**链接2:前线公社畜牧场

  在江头陈盏山,也就是后来的百果山。

  五十年代末,两岸军事对峙局势相当紧张,为了防范不测,前线公社把位于炮击金门前沿的何厝、前埔、五通等大队上百个“成分不好”的人集中在这里集中劳动,上级派来了五通的一个老干部当领导,起先叫“果林队”。他们在山头上开荒种地,遍植果树,一时百果飘香,因而命名为“百果山”。

  后来,果林队又养猪养牛,成了前线公社畜牧场。


**链接3:“蔡先”

  照片中,带头拉板车穿着白衣的是江头礼拜堂的蔡羡石。那时候,蔡羡石和丈夫苏登邦住在江头礼拜堂,2人毕业于闽南神学院,在江头礼拜堂主事。蔡羡石说话轻声细语,脸上总是挂着和蔼的笑容,大家称呼她“蔡先”。那一天,她积极参加江头街大搞卫生的活动,表面瘦弱的她还带头拉起板车,双手抓着车把,肩上套着拉绳,很是驾轻就熟的样子。1984年,江头教会复会,她回到江头礼拜堂。1991年荣膺牧师。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1)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85 古渡码头

1955年高集海堤还没建成之前,厦门岛的对外交通,完全依赖船只,码头必不可少。古时候,今湖里区所辖境域,东有五通渡,西有东渡,北有高崎渡口,还有24都的蠔口渡、蟹仔屿渡。这些都为清代《鹭江志》《厦门志》所记载。

老禾山照片的故事之22 禾山工商联

江头街在解放前后都是禾山商埠,从事商贸的工商业者最为集中。解放后,“为加强内部团结,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做好当前各项中心工作,尤其是抗美援朝工作”......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