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令知是谁?

“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公园”,“南陈北薛”是最早开发厦门岛的二个家族。薛令之墓是厦门市在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碑背面楷书镌刻:“薛令之:字君珍,唐代福建长溪(今福安)人,神龙二年(706年)进士,闽人以诗赋登第,自薛令之始。薛于开元中累迁补阙兼太子侍读,后以病辞官,徙居厦门,肃宗即位后思念东宫侍读旧情,拟召为大臣而令之已逝。肃宗嘉其一生清廉,名其乡为‘廉乡’誉其乡之溪为‘廉溪’。薛令之是徙居厦门的唐代名人。墓葬具有文物价值。”


薛令之画像

薛令知墓原来在哪里?

薛令之墓原位于下忠社西侧一处缓坡,即今双十中学枋湖校区的北侧。墓葬的平面呈“风”字形布局,封土堆高,墓围是三合土构筑。墓碑上镌楷书“唐待御薛公墓”,落款“乾隆已丑年”。

薛令之墓原状

薛令之墓墓碑

薛令之墓墓碑

薛令之墓文物保护碑

“薛令之墓”外观十分完整,历史上便是厦门有名的古墓。1997年底,由于建设需要,市文物部门对薛令之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出土29件随葬品,包括十二生肖俑、莲荷纹银碗、“开元通宝”铜钱等。其中银碗采用錾刻和锤地隐起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薛令知墓为什么迁建薛岭山?

薛令之墓是市级文保单位,本不应被拆。在当时对于文物保护的意识还比较淡薄的情况下拆了,政府答应另址迁建。

薛令之以诗文入仕,是闽省第一个进士,也是唐朝皇帝唐肃宗的老师,当年,如果双十中学能与他的墓地为邻,也算是荣幸。如今选址薛岭山,薛墓迁薛岭,适得其所,也是弥补文物保护的一笔欠账。

薛令之墓迁建效果图

是否是合法建设项目?

政府各部门所出具的文件,用地、规划、红线图、施工许可等等一应俱全,项目就是“薛令之墓迁建”。

相关部门的批复之一

为什么要阻拦?

附近的居民小区个别人认为影响他们,担心房价问题,总之是无知+私利。

薛令之墓建成之后是薛岭山公园的一部分,为薛岭山公园的文化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墓地离小区几百米,谈不上封建迷信的什么事。也许他们不知道,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墓。薛令之墓于薛岭山,就如陈化成墓于金榜山、陈嘉庚墓于集美,是厦门历史文化的一个地标,更何况薛令之是福建第一个进士,沾沾历史文人的光,何其荣耀!

个别人利用网络煽动民情,甚至做了一些出格的事,给社会添乱,给政府添麻烦。

习总书记说“厦门是闽南文化重要的发源地”。厦门岛早期文化资源本就不多,一个薛令之墓迁建,就因为一小部分人的无知和私利,受到无端阻拦,在厦门“全力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当下,岂不咄咄怪事!

“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历史文脉,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自信和综合竞争力”,这句话不能只写在纸上!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9 阿美

美的父亲是五通店里社人,母亲是钟宅人。1940年,阿美出生于新加坡,随父母在南洋生活。阿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讨生活只好改嫁,阿美便随母姓钟。

湖里掌故之198 “珍珠亥”

坂上陈亥自小没有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没读书又懒得帮做事,母亲常常怨叹说,亥仔,你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真是一个“害”仔。

新发现!明崇祯八年的“林氏祖碑记”出土|二三八记

2024年6月7日,有网友在柯家安兄的「走出文圃山四界看」后台留言,“你好,沧一小区有块古碑倒扣在地,请问知道来历否?”收此消息,家安兄即将之转询众海沧文友,温福来先生在第一时间寻访了沧一小区,竟无所获。众人当下只是草草讨论一阵,未曾泛起微动涟漪。

湖里掌故之197 师爷陈日铭

陈日铭(1885.5~1970.5)福州闽侯螺洲人。少时聪颖,在福州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1910年华侨筹资修建的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嵩屿)铁路通车,陈日铭从福州赶来应聘,担任主事文书。他年纪不大,个子壮实,人称“师爷”。

钟林尾土楼记|二三七记

今海沧区钟林路所包围的区块,有一处千年古村落,名曰“钟林社”,为明初海沧十七社之一。明清时,钟林社辖有钟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铁灶后、钟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沧中部曾经的巨无霸。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