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记」

青礁,海沧第一处热土,也是最后一块净土


青礁,青山永固,礁江长流。

海沧的历史从这里开始,也将在这里告一段落并重新启航和延续。

青山对礁海

六十年来,海沧的剧变,对海沧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新的时代新的元素不断充斥其中,海沧开始从默默无闻的半岛,逐渐向繁忙的湾区转变。未来是可期的,但同时,过去却与我们渐行渐远,好在,青礁给了我们一切想象的可能,在这里,我们可以回顾海沧的一切荣光,也可以感受这片土地古老的恬静和安详。

青礁,地处厦漳交界,背靠文圃山,直面九龙江,西与龙海市白礁村阡陌相交,东与海沧、囷瑶田亩相连,这里有开心农场的亲子乐园「院前社」,有山水婆娑的耕读世家「芦塘社」,也有轮焉奂焉的名祠神庙「青礁社」,一切在闽南可期可叹的文、俗、礼、厝、山、水,在青礁皆有迹可循,甚至还出众的可亲可爱。

古老与静谧,清凉的古建石板淹没在功夫茶的世界里

青礁之名,起于三贤之隐逸,显于陈吴之仙释,扬于郑氏之忠贞,著于颜苏之功名,尔后文可安邦修身齐家,武可定国驱虏建功,一时俊彦云集,青礁实堪“文圃”之名。

青礁威名远扬之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稍有落寞,这是现代发展的不幸,也是文化传承的大幸,就在海沧轰轰烈烈大开发的三十年里,青礁曾经的海陆中枢地位,转眼成为无人光顾的厦漳海角。也因此,青礁得以保持其质朴、宁静至今,免去现代水泥的侵扰,依然保持着闽南原乡的风貌,这确实难得了。

一、三贤隐逸称文圃

闽台之人,往往追溯河南固始县为祖地,固始人大量进入闽南,历史上共有两次,第一次为唐高宗时期陈政、陈元光开漳,此后青礁所在的龙溪县逐渐成为漳州的一份子,一直到解放后;第二次为唐僖宗时期,随黄巢、王仙芝之后,王绪起兵于光、寿州间,后辗转经漳入泉,成就了闽国割据,而青礁历史人物的开端便从此开始。

神灵与礁民,和谐而宁静

唐广明元年(880年),黄巢长驱而入长安,称帝,国号齐。唐僖宗被迫仓促入蜀,偏安西南,一时天下易帜,人心惶惶。闽南文人谢翛“词藻超迈,时辈推许”,因不耻事贼,乃携弟谢修隐居至青礁后山。

唐光启四年(888年),战乱略为平息,唐僖宗回归长安,谢翛又重新看到了报效朝廷的希望,遂从青礁起身西向,终于文德元年(888年)进士及第,谢翛也因此成为后来的漳州府海澄县历史上的首位进士。青礁人为纪念谢翛兄弟拳拳报国之心及潜心修学之成就,遂将其隐居之山名为“文圃山”。

五代时期,曾在南唐担任主簿的洪文用因疲于乱世割据,乃与族人洪泽退隐至文圃山,潜心修学著书。至北宋崇宁年间(1102 -1106年),同安苎溪石蕡“词藻清节推重一时”,因不满徽宗亲佞臣疏贤能的做派,愤而抛弃家族的荣耀,躲近一水之隔的文圃山,与当时的隐居名流唱和于山水之间,著有《文圃集》。

南宋绍兴年间,青礁新科进士杨志在家传儒学的熏陶下,寻迹文圃山,为表对前人清心寡欲的向往,特于谢、洪、石归隐清净之地建“三贤堂”。到了清代,杨志后人上瑶杨氏不忘先人祖德,仍捐资在三贤堂原址“华圃书院”侧构建栖贤楼,以为凭古吊今,以示尊重先贤。

山水人家,稍作整理,梦里有江南

二、汝实大隐隐于市

如果说“三贤”隐逸文圃山,是为了修身养性,那么颜慥的退隐青礁,便是“为子孙计”。

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年仅十九岁的仙游人蔡襄意气风发,初试便高中进士,翌年即授漳州军事判官。蔡襄,年轻时曾在泉州求学,与颜慥唱和繁多,既有商讨执政理念,又有切磋学问,彼此间总能收获满满。

只是,蔡襄仕途畅通无阻,屡屡因功擢用,而颜慥却屡试不第,蔡襄曾赠以诗文《别颜汝实》:四上不登第,漂流二十年。依依去国恨,杯酒春风前。如此天壤之别,颜慥自然有怀才不遇之感。当昔日好友与知音远赴京都,叱咤官场之时,颜慥落寞之心更是浓烈,不知从何时起,退隐便成了颜慥“依依去国恨”的唯一出路,即使后来蔡襄回闽任职,颜慥仍功名难成。

没落的辉煌

直到庆历年间,蔡襄实在不忍颜慥所学弃于垄亩,遂推荐其为漳州教授,这一机会,也成了颜慥一生的巨大转折。从此,颜慥与漳州便成一体了,他决意择一安静地方,闭门修炼,而这地方必然要有山水之乐,又有隐逸之趣,淡忘功名的同时,又能让子孙后代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以其履历所及,介于漳泉之间的文圃山便是上上之选,而山下的青礁,既有文圃之名,又有沃壤之实,实为最佳。

这时的青礁,尽管仍是漳泉的归隐佳地(石蕡在几十年后才退隐此地),但却不是绝对的毫无人烟,在颜慥到来之前,这里已然住着吴、陈、郑等大大小小的家族,他们或文或武,怡然自得,而颜慥的到来,不仅为这个地方引入正统的官传儒学,更是注入新的生机,青礁也由此破茧化蝶。

安静的古厝,是岐山的庇护

三、颜苏功名甲清漳

从颜慥算起,到了颜氏第五世,青礁终于显山露水,不再沉寂了。

今日的厦门,从同安县继承而来的古代望族,非“东黄西石,南陈北薛”莫属,他们既富又贵,几乎引领着同安县宋代的整个进程。如果算上来自漳州的海沧,那么单单青礁颜氏一族便可与黄、石、陈、薛分庭抗礼,甚至在荣耀上更上一层楼,如若连同青礁苏、杨诸姓,则青礁在科举之路的成就则远非其他村社可比,故而在漳州龙溪县、海澄县的历代志书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赞誉,“青礁科举宋时最盛”,“青礁科举清漳第一”。

以颜唐臣一家为例,颜唐臣本人,及三个儿子颜敏若、颜敏德、颜敏则,三个女婿,青礁杨柟、苏竦,福州黄骥皆为进士(含特奏名),孙子颜戴、颜幾、颜戣、颜质,外孙杨志、苏溥、黄泽亦皆进士,其曾孙、玄孙为官、及第者更不知凡几。

芦塘书院,古为今用

一家荣容易,一族、一社俱荣便不简单,青礁颜氏除了颜唐臣家族外,还有同辈的颜师鲁、颜大猷诸家,皆是漳州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科举名宦之家,诚如明代颜廷矩所说,“宋元两朝,五代十八玄孙皆科举联芳,满朝紫贵,簪缨继世,支庶繁衍”。养成全民皆是圣人的法宝,不在于天时和地利,而在于人和。青礁能在北宋至南宋之间一举成名,在于其根植颇深的文教之风,从颜慥的颜教授书室到苏竦的私家讲堂,这其中的熏陶作用最大。

苏竦,作为青礁苏姓的肇兴之人,其本人却是个地道的“书痴”,可谓嗜书如命,有书必借,有借必读,或许正是对学识的无止境追求,才让他成了教书匠的楷模。其关门弟子中,进士及第者便不下十人,如郭宗履、梁傅、王度、林幼安、颜戴、黄泽、杨志、苏溥等,那个时代的青礁,大概便是闽南学子心中的圣地吧。

信仰无处不在

四、漳泉所在皆佛国

朱熹与闽南的交集可谓良多,其父曾在晋江安平为官,其本人也担任过同安主簿和漳州知州,“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说的便不止是泉州了,自然也包含同文同种的漳州。

闽南“佛国”之称,源自闽国对佛教的鼓励和推崇,漳州自垂拱二年建郡,至元代为止,其境内寺院竟有六百余座,而海沧更有无数“石”和“云”字系列寺院分布于文圃山和蔡尖尾山南北两侧。明代以后,朝廷以寺院多占良田为由,大兴并院,海沧地方寺院也多废弃,只留石室院、大岩院、云泉院等若干座,故而此地有“浮屠宅胜国,不知凡几兴废”之称。

古井与庵庙

崇祯《海澄县志》称“漳州缁流则澄人为多”,而仔细翻看其名僧介绍,则三都人又占大半,难怪张燮等人称“唐僧怀晖、罗汉和尚,宋僧倚遇、本权、无隐禅师,以上度必澄产也”。

不管是府志,还是县志,凡方外篇,抬头必然谈到两人,如乾隆《海澄县志》所说,“漳自古号僧乡,而名山应多久占,澄于今称雅邑,即异教亦略可观。召对化成,大觉师之帝眷倍笃;诏封冲应正佑公之侯号迭更”。该二人,算是澄产仙释中的佼佼者,他们一佛一道,各有区别,但不变的却是同样来自青礁。

大觉禅师,名怀琏,俗姓陈,青礁人,生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佛教禅宗云门高僧,北宋仁宗、英宗两朝国师,僧以诗名,与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等名士相善,晚年在宁波阿育王寺终老。

冲应真人、正佑公,姓吴,名本(一说夲),白礁人士,以医术著称,于青礁成道升仙,青礁人偶其像祭祀之,后来青礁四世颜发献地,五世颜舜臣塑真人像,五世颜师鲁奏请立庙额曰“慈济”,五世颜唐臣率众撤旧而新之,遂使吴真人信仰发扬光大,如今保生大帝信仰已然是闽台最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

清津宫

五、精忠报国驱北虏

福建人,因何而生,因何而出?中原大乱,衣冠南渡,才有了福建人;地狭人稠,食不果腹,福建人开始走出去。

在这一进一出中,青礁人都有杰出的表现。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突破层层关卡,直捣汴京城,面对金兵的步步紧逼,城中百姓早已大手拉小手,大包装小包,一路南逃,最终万般无奈,城破血流,徽、钦二帝竟成阶下囚蹒跚北上。

每一个角落都是一个故事

此役中,有一位来自青礁的青年将领,受赵构之命紧急回援,在大家纷纷逃避推诿之时,他毅然接受汴京四门都巡检一职,扛起了守卫汴京的大旗,只是敌我战力悬殊,这位将军只能血洒城门,与汴京城同毁灭。

这位将军,便是来自青礁的郑应选,他少时习武,稍长便怀着一腔报国热情赶赴西北,投入刘延庆旗下与西夏抗衡。战事结束后,因功擢用,回到福建汀州担任黄土寨巡检,后调任兴化军吉了寨。

辽国灭亡后,金国频繁向大宋动武,郑应选又毛遂自荐,北上加入郑建雄麾下,为大宋守国门,因身先士卒战功卓越,赵构特赐名为“柟”,从此郑应选成了郑柟。

郑柟为国殉职后,赵构收拾残局在临安城重建了大宋王朝,史称南宋。为了表彰前部下郑柟的精忠报国,赵构下旨授郑柟之子郑纶为承信郎,郑氏子孙后来弃伍从文,也颇有建树,如曾孙郑申秀、郑申卿在青礁儒学氛围的影响下,分别于嘉定十六年和宝庆二年进士及第,两兄弟以文辞名世,时称“二申”。

青礁信仰的中心万应庙

六、铤而走险开台疆

在郑柟之后,青礁在历朝历代均涌现出一大批有勇有谋的将士,如明朝武举人:嘉靖年颜可参、万历年颜文科、颜文粹、颜文朗、颜长庚、颜启明、颜起龙等。

诚如王世懋在《闽部疏》里提到的,明代漳州人在课业上文武通吃,他们在省城参加完文科乡试,往往会继续逗留,如若榜上无名,则顺便参加武试,故而武榜一开,漳州人能够占据半榜之数,而这些武举之人最终都能成为优秀的将领,因为他们能文能武,有勇有谋,深得大明王朝器重。

青礁习武之人便是这样的杰出代表,优秀者,科场得意,不够出众的也大多身怀绝技,颜思齐则是“正途”失意者的典型。

青礁颜氏,家庙一座连着一座

颜思齐,生于海沧最是盛世的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万历末年,因不满宦家欺辱,错手杀了人,为躲避官府缉捕,他跟随同乡海舶前往日本避难。因生性豪爽,且精熟武艺,很快的,颜思齐便成长为日本华裔侨民的领袖人物,不仅拥有自己的商业团队,还和同乡组成颇具战斗力的海上军事联盟。更夸张的是,颜思齐等人甚至已经在日本谋划推翻当地的政权。只可惜,这样的计划还未成熟时便已暴露,他们不得不撤出日本,另在其短暂停歇的商业中转站-台湾笨港登陆。

天启年间的东南海上贸易形势,已大不如前,闽南人海上的商业版图还同时受到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人的多重威胁,西方人通过抢劫福船获得大量中国商品以从中获利,故而闽南船只日渐稀少,海外贸易稍有停滞。

颜思齐立足笨港后,从大形势中看到了盈利的机会,于是他大量招揽漳泉同乡至台湾开垦,并利用其武装力量组建跨海大商队,北上日本、朝鲜,南下东、西洋,从而构建了当时东亚最大的武装商贸集团,而其本人也成为当时亦商亦盗团伙的最大头领。

颜氏家庙

天启五年(1625年),在事业达到巅峰之时,年仅36岁的颜思齐竟不幸染伤寒病而亡。颜思齐死后,郑芝龙继承其大业,凭借前人积累的力量,郑氏势力纵横东海和南海长达四五十年,未曾遇到对手,而颜思齐也因此被后人尊为“开台王”。

七、远涉重洋海为家

颜思齐的成功并非偶然,他的身后是整个月港的支撑,那时的同县人大多从事海洋贸易活动,出洋是每一个海澄男子习以为常的生计。与颜思齐同时,或更早,或稍晚,仍有一大批青礁人走出家门,纵横于东西洋之上,而南洋和台湾便是他们延续至今仍可追溯的主要目的地。

如今,在马六甲三宝山义冢中仍安然躺着诸多清代各时期的青礁人,如雍正乙卯年的颜氏夫妻合葬墓、乾隆甲午年和乾隆丁亥年的颜氏墓等,逝者如斯,而其后裔则逐渐演变成当地的土生华人峇峇,可见颜氏在马六甲生活之久远。

闽南红砖古厝,这里信手拈来

此外,发迹于星马,成就于港台的“白花油大王”颜玉莹;新加坡富商,热心公益,创办颜永成学校的颜永成,及其子颜长贵、颜长春;三宝垄名商,新加坡公益事业推动者颜克明;槟城巨族,事业有成,对于教育和慈善多有臂助的颜庆寅父子三人;印尼廖内州富商,对地方兴革颇多贡献的颜天送;越南米业大王,厦漳铁路建设的投资者之一,海沧莲塘别墅的建造者陈炳猷等人,皆是青礁人在南洋各国发家致富、不忘回馈乡里的典型。

纵然回首,亦不过是洗尽铅华,看得通透,特别是这样发展迅速的时代,我们总会迷失在酒肉横飞之中,很难能静下心真正去感受内心的声音。然而,在曾经岁月里满是铅华的青礁热土中,我们竟看不到任何浮夸的表象,这里唯有朴实与真实,岁月在这里的停歇,恰好给了我们一个短暂放空的空间,去感受清新自然与土地无限融合的院前时光,去品味红砖蓝墙斑驳光影与郎朗童声的芦塘书香,去体验穿街走巷佛光道影香气缭绕的青礁闲暇,总之,在青礁各社,一样的是古老与恬静,不一样的是民风与田野,相信,今日这样的青礁,一定会是你心目中那个念念不忘的外婆家。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2 宫庙古龙柱

石雕龙柱从古代延传至今,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褪色,被视为一种尊贵、祥瑞的符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湖里掌故之191 猪巢鸡巢

本地原本是农耕社会,家禽家畜是农民赖于生存的宝贝。汉字的“家”字,宝盖头下面一只豕(shi)——家里有一头猪。普通话表示圈养这些家禽家畜的地方......

湖里掌故之190 敬字亭与奉茶摊

旧时代文人相互组织惜字会、敬字社等,主要的活动也是搜集字纸集中焚烧。较为讲究者,字纸成灰后依然敬惜,集中在坛子里专门存放,过一段时间选一个吉日,开坛祭祀发明文字的仓颉后,送到溪流随水而去。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