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1961年1月17日


踏踏实实为丰收创造条件-第一农场东瑶大队积肥翻土改良土壤

厦门第一农场东瑶大队为了给今年丰收打好基础,抓紧冬季有利时期,充分发动群众,结合冬季作物田间管理、积肥、翻土,大力改良土壤。

在东瑤大队的一千零四十亩的水田中,围垦海滩土质较差的泥田占一百余亩,烂泥或生铁锈水的冷水田占一百亩,还有三十多亩硫磺温泉田和两百亩由砂质红壤农地改的水田。要丰收,就得改良这批土地的土壤。这个大队党支部于1959年在下尾生产队作了一次试验,十几亩坏田在冬耕中改良了土壤,结果早稻产量比没有冬耕改良主壤的增产了百分之二十。支部根据实际经验向职工们要求,把冬耕翻土和改良土壤列为冬季生产的一项主要内容。支部书记、大队长、生产队长、老农等会师田间,逐片逐丘研究,根据用地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烂泥、铁锈水的冷水田和硫磺温泉田,普遍挖深达一市尺多的排水沟,排干积水,改串灌为轮浚,将温泉水导流他处。翻土深度也根据田地情况实事求是地确定下来,如泥田土质厚,底层肥分足,所以深翻有好处,确定深翻八寸至一尺,农地改良的表土浅,深翻会把底层的砂质红壤翻上来,有害无益,所以就翻六至七寸。然后,根据不同情况,订出具体的改良措施。

东瑶大队党支部在冬种任务完成后,还将农业第一线劳力进行了重新调整部署,除一部分力量安排田间管理外,大部分力量放在积肥和改良士壤上面,每天参加改良土壤的劳力,占农业劳动力百分之六十多,名生产小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田间竞赛,工效很高。现在已有三百二十亩冬闲地进行了翻犁,其中四十多亩挖了沟,一有五十多亩进行了改良土壤,共运了四万多担各种土下田。改良土壤运动还在继续进行。

(第一农场党委报道组)


点评:

此条记录提到东瑶大队水田的组成结构,详细到具体数量和比例,对于识别东瑶旧时农田分配和围海状况有相当参考价值。

备注:此报道内容,由银同吕瑞哲读报截取提供。

本文内容由: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9 阿美

美的父亲是五通店里社人,母亲是钟宅人。1940年,阿美出生于新加坡,随父母在南洋生活。阿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讨生活只好改嫁,阿美便随母姓钟。

湖里掌故之198 “珍珠亥”

坂上陈亥自小没有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没读书又懒得帮做事,母亲常常怨叹说,亥仔,你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真是一个“害”仔。

新发现!明崇祯八年的“林氏祖碑记”出土|二三八记

2024年6月7日,有网友在柯家安兄的「走出文圃山四界看」后台留言,“你好,沧一小区有块古碑倒扣在地,请问知道来历否?”收此消息,家安兄即将之转询众海沧文友,温福来先生在第一时间寻访了沧一小区,竟无所获。众人当下只是草草讨论一阵,未曾泛起微动涟漪。

湖里掌故之197 师爷陈日铭

陈日铭(1885.5~1970.5)福州闽侯螺洲人。少时聪颖,在福州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1910年华侨筹资修建的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嵩屿)铁路通车,陈日铭从福州赶来应聘,担任主事文书。他年纪不大,个子壮实,人称“师爷”。

钟林尾土楼记|二三七记

今海沧区钟林路所包围的区块,有一处千年古村落,名曰“钟林社”,为明初海沧十七社之一。明清时,钟林社辖有钟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铁灶后、钟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沧中部曾经的巨无霸。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