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店路口,有一座古朴的闽南大厝,阳光下那暗红色的色调,和肯德基KFC鲜红的3个字母,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这就是祥店“陈氏小宗”,也可以叫做“肯德基大厝”。

祥店“陈氏小宗”,也可以叫做“肯德基大厝”

这是一座典型的闽南红砖大厝,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厝中脊优美上扬的曲线。排列齐整的平瓦屋顶,扬起的燕尾脊,红砖白缝的墙面,极具美感的线条和色彩,即使对于闽南大厝说不出子丑寅卯的,也能从感官的赏心悦目到发自内心的赞美。

阳光下的祥店“陈氏小宗”

走近看,大厝前后二落,硬山顶。凹寿口有粗大的花岗岩大门,大门上刻着楷书“陈氏小宗”4字,两端各有突出的青石门簪。明廊上的寿梁以及木雕的吊筒、狮座、雀替组合,特地漆成暗褐色,散发着古朴的风味。

凹寿口花岗岩大门上刻着楷书“陈氏小宗”

大厝正立面,白石的台阶和裙墙依然如旧;4支勾勒出白灰线的红砖立柱,端立稳重,其上方的4个方形牌子头,里面原本的的泥塑没有了,缺少了一些细节的美;二边的水车堵也剩下端头的泥塑纹样,后来补上去的几条彩绘还算弥补了一点不足,只不过“可远观而不可近视”。

面墙、牌子头、水车堵

大厝面墙用红色异形砖拼砌出“龟板、十字花”的图案,象征人寿、物阜。侧面墙体保留7层“五甲八”石条的基部,之上是大片白灰粉刷到山墙。山尖的山花装饰是一个亮点,规尾窗之上是泥塑的云纹、瑞首、宝镜,还有四方形的悬窗,内中放置了彩色的玩偶,作俏皮状。

山墙和山花上的装饰

穿过前落和天井,只见伸脚(榉头)以及砛墘的面墙都被拆除,空间显得略微宽阔。砛墘两头的步通,还保留了传统的木作,三支笔直通梁以及相应的眉状束木分外显眼。通梁下的通随板镂空雕刻着戏曲故事人物以及缠枝花卉、瑞兽飞禽。仔细一看,人物栩栩如生,或是文官出行,仆从左右,或是武将操枪,骑马追逐。通梁间的狮座、鸭舌也都精雕细琢。保留了整座大厝木雕最为精美的地方,想必先前是施漆金重彩,可惜如今只是全部覆盖油漆了事。

步通上的木雕精雕细琢

步通上的木雕精雕细琢

祥店社的陈姓,源自于岛外的丙洲,至少在清代初期就已定居在嘉禾屿上坫,即今祥店。陈姓人数不多,集中位于村社的南侧。几间大厝散布在临近江通(江头-五通)公路附近,边上是一片用龙舌兰、红花刺围起来的园地,叫做“篱仔内”。“陈氏小宗”即这支陈姓一个分支的小祖厝,原本供奉着这个分支的“私祖”。1938年5月10日,日军从五通登陆,沿着公路烧杀,陈姓的祖厝和几座大厝被烧毁。这座“陈氏小宗”幸免于难。大厝的主人远在南洋吕宋,心有余悸。2003年,祥店旧村改造,数十座红砖大厝被拆,“陈氏小宗”再次躲过一劫。

肯德基别具慧眼,看上了祥店路口的陈氏小宗。在完好保留外形的同时,对内部进行改造。前落的凹寿口墙用玻璃替代,夜间的灯光显露出店面的模样。后落则拆除了面墙、隔墙,原本的大厅和房间打成一片,成为宽大的前台,便利点餐取餐。后落的后半部改造成肯德基的后厨。大厝的东侧原本有口水井被填没了,加盖了棚屋还围起空地,变成露天用餐区。

后落原本的大厅和房间打成一片,成为宽大的前台

站在“陈氏小宗”前,民居和餐店,历史与现代、东方和西方、古早厝和洋快餐,画面不断变换,又集于一身,说它是“中为洋用”,但也并不违和。

“陈氏小宗”-肯德基红砖大厝,连同路口的刻着“祥店社”的大石头已然成为祥店的标志,成为仙岳路边上最具特色的地标,焕发着不一样的光彩。

“陈氏小宗”连同刻着“祥店社”的大石头,已然成为祥店的标志(黄加顺 摄)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9 阿美

美的父亲是五通店里社人,母亲是钟宅人。1940年,阿美出生于新加坡,随父母在南洋生活。阿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讨生活只好改嫁,阿美便随母姓钟。

湖里掌故之198 “珍珠亥”

坂上陈亥自小没有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没读书又懒得帮做事,母亲常常怨叹说,亥仔,你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真是一个“害”仔。

新发现!明崇祯八年的“林氏祖碑记”出土|二三八记

2024年6月7日,有网友在柯家安兄的「走出文圃山四界看」后台留言,“你好,沧一小区有块古碑倒扣在地,请问知道来历否?”收此消息,家安兄即将之转询众海沧文友,温福来先生在第一时间寻访了沧一小区,竟无所获。众人当下只是草草讨论一阵,未曾泛起微动涟漪。

湖里掌故之197 师爷陈日铭

陈日铭(1885.5~1970.5)福州闽侯螺洲人。少时聪颖,在福州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1910年华侨筹资修建的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嵩屿)铁路通车,陈日铭从福州赶来应聘,担任主事文书。他年纪不大,个子壮实,人称“师爷”。

钟林尾土楼记|二三七记

今海沧区钟林路所包围的区块,有一处千年古村落,名曰“钟林社”,为明初海沧十七社之一。明清时,钟林社辖有钟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铁灶后、钟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沧中部曾经的巨无霸。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