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记」

四部《海澄县志》对海沧历史研究的价值比较


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数以“海”为名,并长期与“海”交融共生的地区,海澄县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明代海丝名城。可如今,海澄县却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其衣钵分别由漳州龙海市和厦门海沧区分别继承,前者涵盖了原四至九都及漳浦县割属的区域,后者则是一二三都的全部。

海澄名胜-太武名山及其海港

海澄县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申请设立,隆庆元年(1567年)正式挂牌办公,至1960年与龙溪县合并为龙海县为止,共存世394年。在这四百年的历史中,共有四部《海澄县志》传世。

第一部并非专门编制的县志,而是以县为别汇整而成的漳州府志合订本,于万历元年(1573年)成书,是海澄建县初期的第一手资料;第二部是真实意义上的《海澄县志》,编订于崇祯六年(1633年),是海澄县月港巅峰时刻的记录,也是中国海洋贸易高潮的见证;第三部重修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是经历过辛丑播迁的灾难,于复界后不久的记录,或许是为了渲染太平盛世,基本上是抄袭前作的充数之作;第四部成就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篇幅最大,也是被后人引用最频繁的一本县志,内容翔实,颇有参考价值,也是基于崇祯本的改良扩充版,比较贴近今日的现况。

漳州府志中的海澄县图

要重温、研究龙海下半县及海沧区的往事,《海澄县志》是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这四部县志也可以说是圭海四记存在的基础,现就这四部书的优劣做个简单比较,方便后来人有所凭借以节省搜集资料的时间。

一、目录的更新换代

从目录上看,乾隆澄志处为时间序的末位,有着天然的站在前人基础的优势,内容丰富程度非其他版本可比。

海澄县志目录对比

万历澄志作为府志的组成部分,或许在篇幅上需有所牺牲,内容上也受限于府志的整体编排,很难体现出个性,其本身存在简略和不足应是可以理解的,但因其古老性也有十分可贵的价值,如果与嘉靖版龙溪县志一并使用则收获匪浅。

崇祯澄志应该说是四部澄志中破天荒的开拓者,在借鉴不足的条件下,能创造性地定好后续各版本的基调,实属难得,特别是从人物志和艺文志两部分看,其实崇祯版已经是完整的开始了。

康熙澄志从卷数和名称上是实实在在的崇祯翻版,果然见证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历史必然与当时的无奈。

二、作者文采见识的影响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这是中国史志记载由上至下连贯传承的传统,正因为有重要性和权威性的考量,史、志、谱的修纂向来神圣而谨慎,其作者的选择更是不可马虎。

崇祯澄志

地方志的编纂,倡导者亦即主修者,一般都是挂名、出钱的主,大体上都由该地方的一把手、二把手、三把手等官员占据,他们一般只吆喝不出力,有责任心的可能还会参与审定,不然就是找好负责人等着收货成果。

真正修志的项目负责人为主修以下的人物,标注为纂修,他们一般由当地才学和声望并重的名士担任,以赋闲在家的进士、文学界泰斗级人物为主,由他们主导整个县志的大纲拟定、计划设定、工作排定等过程,在资源调动上也有先天的优势,他们的水平也直接决定了县志的风骨和水准。

最后出苦力的则是分修或同修,也就是分章节的撰写者和某专项的执行者,他们在学识上也不差,一般由举人、贡生、监生,或者秀才构成,仅在资历上逊于纂修,这些人放到今天都可以称得上是国学大师,他们的能力决定了县志内容的文采和逻辑,当然编县志的重点不在此,而在于调查、检索和考证能力。

因此,我们只要比较一下四部县志的作者群,便可以清楚地辨别孰优孰劣。

海澄县志编者对比

稳坐头把交椅,遥遥领先的是崇祯版,或许是那时的海澄县尚处于月港贸易巅峰,经费充足,而当时的知县梁兆阳又是注重文化之人,他肯定是花了重金聘请了当时的名流,组成了县志编辑组,蔡国祯和谢宗泽都是仕途理想、文采出众的进士,而张燮更是当时文人中的领袖人物,其著作《东西洋考》即使在今日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同修的成员也十分了得,乡试第一名的甘汝挺亲自动笔,这也难怪崇祯澄志这么优秀。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康熙澄志,纂修仅由举人担任,同修也才区区两个人,还只是秀才,如此阵容也是无奈之举,因逢乱世,也只能草草了事简单交差,别说要超越前志,就算是补充已经很难得了。

至乾隆澄志,情况较康熙时有了好转,进士及第者虽然不如明代,但好歹后继有人,叶廷推作为唯一的本县进士应该是承担了大部分工作,甚至找南丰进士邓来祚帮忙。但,尽管阵容不算强大,但结果还是不错的,看来这个团队付出了不少的努力,只是很多内容并没有大幅度的更新,反而做了删减,实属可惜。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第一部府志外,其他三部的纂修者中,都至少有一名纂修来自海沧,如崇祯版的谢宗泽,康熙版的林士炳和许滨,乾隆版的叶廷推,可见海沧的历史能翔实流传,也基于编纂者对本土的熟悉。

三、诗词歌赋的引用

县志除了对地、物、人的记载外,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对人文的记录,其方式是将本土知识分子所作或与之有关的著作分类集中引用,以体现该地的人文色彩,文章的类型从诗、赋,到碑记、奏记、疏、祭文、墓志铭等无所不包。

康熙澄志

万历版在引用方面乏善可陈,仅有八部碑记,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后三个版本在数量上旗鼓相当,崇祯版共172部,康熙版105部,乾隆版128部,但从分类和价值上看,以崇祯版为上,特别是对海沧文史研究来说。

不管是何版本,其文学作品均以明代为主,特别是嘉靖至万历年间,因月港的繁荣而直接导致海澄县科教文卫齐步发展,因此崇祯版在收罗资料时有着先天优势,而其作者又是当时的佼佼者,其所引用的作品也基本为后续版本所照抄。

崇祯版的编排,充分借鉴了史书的模式,在介绍事物的同时很注重说明,甚至在章节之后也会加入作者的点评(康熙版则有胡鼎亲自点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要检索的对象直接找到与之有关的文学作品。如海沧楼山庙一节,即附有柯挺和周起元所做的楼山庙碑记;城堡一节中,针对长屿堡则有谢彬所作的长屿堡记。这种现象在康熙版、乾隆版就发生了变化,他们把这些作品从各章节中取出,合并至艺文志中,出发点不同各有优劣。

乾隆澄志

另需要指出的是,崇祯版在内容上与作者的个人主观想法关系紧密,其中收录了诸多作者张燮的作品,涉及各种类别,好在张燮本人足够出彩,也给了崇祯版极大的加分。但很可惜,这些竟然被乾隆版有选择性地阉割了。

四、博采众长

因鄙人未深入研究赋税、气候、物产等方面,还停留在简单的规制、山川河流等表面的内容,因此能提供的意见大致上也只是粗浅的皮毛,姑且以这种认知对四部县志的长短做个简评。

崇祯澄志之海澄县图

万历版:

(1)山川河流水利等地名古今演变参考。

崇祯版:

(1)注重海上贸易,对东西洋各国及海内外物产有翔实的描述,是东西洋考的姐妹版。

(2)尊重先贤,特别是同时代比较有名望、有才学的会特别加注,也会给予文字上的照顾。

(3)条理性强,在艺文分类上按时间、作者、类型归类,方便检索和阅读。

(4)海沧素材及其丰富。

(5)关于地方防守、兵力部署方面十分详实,充分体现了居安思危的行政理念(崇祯年间海澄也不太平)。

康熙版:

(1)艺文删减之外也增加了新时代新作品。

(2)各章节之后有胡鼎的评论内容。

(3)顺治、康熙混乱时期人口的增减说明。

(4)增加了岁时风俗内容,比较直观反映澄邑得风俗习惯。

乾隆版:

(1)里甲地名很详细,是清代区划研究的蓝本。

(2)风俗内容充实,直接反映了当时当地的风俗习惯。

(3)科举、仕官人物包罗万象,是研究本地先贤名单及传记的最佳选择。

(4)最全面的明清两代澄邑各方面内容的汇总,一般情况下文史爱好者可先阅读乾隆版本,再此基础上再翻阅其他版本以求进一步扩展,如果再结合同安县志、漳州府志则更加完美了。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2 宫庙古龙柱

石雕龙柱从古代延传至今,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褪色,被视为一种尊贵、祥瑞的符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湖里掌故之191 猪巢鸡巢

本地原本是农耕社会,家禽家畜是农民赖于生存的宝贝。汉字的“家”字,宝盖头下面一只豕(shi)——家里有一头猪。普通话表示圈养这些家禽家畜的地方......

湖里掌故之190 敬字亭与奉茶摊

旧时代文人相互组织惜字会、敬字社等,主要的活动也是搜集字纸集中焚烧。较为讲究者,字纸成灰后依然敬惜,集中在坛子里专门存放,过一段时间选一个吉日,开坛祭祀发明文字的仓颉后,送到溪流随水而去。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