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宅是岛内大社,民居数百上千,整村拆除之后,保留下来的二座番仔楼屹立在一片瓦砾废渣当中十分醒目。其中的福寿楼为大家所熟知,而另一座更加壮观,体量更大,社人称之为“红番仔楼”。

钟宅红番仔楼(2014.5.)

楼的主人钟佑变(?—1943),襁褓之中被钟家抱养。养父单传,在钟宅是个本分人,开了一间小店铺,补贴家用。养父对他给予厚望,管教十分严格。起名“变”字,是期望着将来能改变家族羸弱的状况,带来家族的命运的蝶变。大家都叫他“变仔”。

钟佑变十六七岁就学会做生意,做把钟宅的特产“蚝润”贩卖去漳州,养成机灵、守信、肯吃苦这些做生意的基本素质。

钟佑变(?—1943)

后来,钟佑变跟随本家亲戚到吕宋(菲律宾)谋生,在钟姓族人家帮工。这家人在山峇里开了一间杂货店,对当地土族人多有照顾,赊取自便。当地人一有什么消息,比如缺什么货品,有那些土特产,总是喜欢告诉店主人。店主就让钟佑变去采购处理。当地盛产珍珠,钟佑变觉察到这门生意有很好的前景,于是就独立经营珍珠生意。从小本做起,不断滚打,积累资本。以其坚韧刻苦和独到的商业眼光,逐步进入珠宝行业,在香港也开立金行。他稍有积蓄就购买山地,种植椰树并经营椰业,成为富贾。

钟佑变的生意带来了财富。1920年代,他回到家乡择地买地,建造起红番仔楼,并在新楼里大张旗鼓娶妻纳妾。钟佑变不负父望,共育有10个儿子1个女儿,红番仔楼一时生机勃勃,人气爆棚。

除了在南洋的事业,钟佑变在家乡也要大展身手。他陆续在钟宅村子外围购买大量的土地,栽种荔枝龙眼番石榴等果树,为了解决海边一隅柴火紧缺,还特地从台湾购买相思树种,遍植于钟宅与尚忠之间的红土坡地,形成“柴山”。

关于钟宅农场(《江声报》1936.7.13)

1930年代初,钟佑变创立钟宅农场,资本二万余元。除了大量植种果树,还因地制宜,在钟宅西部的骑马山以及沿海岸一带,广植甘蔗。在钟宅社西自设榨糖厂,时称糖廍,购柴油发动机、小型压榨机生产蔗糖。榨糖厂还购置两头牛拉的大牛车,专门运载甘蔗。设在枋湖、卢厝一带的嘉兴农业公司所生产的甘蔗,也都运到钟佑变的糖厂加工制糖。糖厂的生意甚至比种植果树、甘蔗收入更多,还添置了小车和货车。

钟佑变热心家乡公益,慷慨担当,曾担任钟宅颍川小学的董事长,还出资修建钟氏宗祠、钟宅佛祖宫。

钟宅钟氏宗祠里的捐款芳名碑上钟佑变是董事(1910年)

后来,钟宅的许多地名源自于钟佑变的农场,比如相思仔埔、果子园、篱仔内、糖廍。解放后,糖廍榨糖那巨大的水泥轮轱,还保存下来,果子园后来成为钟宅大队的果林场。

1938年日本“上山”,钟佑变被迫到鼓浪屿避难,农场被日籍台湾人把持。这对他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一生都拼命干活、疏于享受的人,心力交瘁,死在50几岁的壮年。也许是过于劳累,也许是过于节俭,很难想象拥有那么大家业的人竟然“饿饥失顿”。钟佑变自己克勤克俭,舍不得吃喝,以至于在“忆苦思甜”的年代,让曾经在钟佑变农场打工的人“控诉”时,竟说“变仔吃得比我们还差”。

   钟佑变建造的二层洋楼,一楼外墙为水泥饰面,颜色灰白,二层是雁只砖清水砌,颜色通红,上下对比强烈。外观庄重,厚实。主楼二层,面南,平面是两侧突出倒凹形,东侧连接二层附楼,朝西突出。

阳光下,钟佑变的红番仔楼分为醒目(2023.11)

主楼正面上下层均有廊道,为拱券结构,中部大两旁小共有11个拱券,突出部的小拱卷顶部为滴水尖形,有阿拉伯风格。粗大的方形柱子上是仿古希腊爱奥尼柱式图案,拱券及横梁上均有西洋花草装饰。

粗大的方形柱子、拱券及横梁上均有西洋花草装饰

廊道的红色泥塑有许多吉祥图案

廊道的红色泥塑有许多吉祥图案

二楼厅门做成雁只砖弯栱门,廊道立面墙上有红色泥塑狮、炉、瓶、荷、梅、蝙蝠、寿仗等吉祥图案的堵,边上是雁只砖拼“卍字连绵”图案。墙柱上用雁只砖拼出阳文团篆7字对联,可以看出是楼主人名字“佑变”二字藏头。2个廊窗上有砖饰画卷,当中写着“吐凤”“诀雏”。厅堂完全是中式模样,木制屏风、灯梁、“半厅红”,一样不缺。地地道道的“外洋内中”。

廊窗上有砖饰画卷,当中写着“吐凤”二字

廊窗上有砖饰画卷,当中写着“诀雏”二字

墙柱上用雁只砖拼出阳文团篆对联,是楼主人“佑变”二字藏头

二楼和楼顶正面的连杆是绿色琉璃杆。楼顶四周用红砖叠涩出挑9层组成复杂的图案,成为宽阔的滴水檐。女儿墙用雁只砖砌出透窗。

据说该楼建造时,左右边各聘一技师,可以明显看出功夫用料不一。

楼顶四周用红砖叠涩出挑9层组成复杂的图案,成为宽阔的滴水檐

二楼廊道上的“卍字”砖饰

大楼前有上下砖埕,围墙透窗。右侧原本是大片的花园和果园,主楼的后侧建了一列后界平房,用来放置农具,还特地建了几个硕大的咸菜池腌制咸菜。除了居住、生活,还有休闲的空间和兼顾生产的实用。

世事多变,楼中原有的南洋木家具和鎏金铜饰件早年已经散失。很长的一段时间,变仔的后人全都搬到各自的房子去住了,红番仔楼甚至用来饲养鸡鸭。如今,列入湖里区不可移动文物的钟佑变红番仔楼,被简单地围挡,等待着修复,等待着焕发容光,等待着人们再次述说起钟佑变和钟宅的故事。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85 古渡码头

1955年高集海堤还没建成之前,厦门岛的对外交通,完全依赖船只,码头必不可少。古时候,今湖里区所辖境域,东有五通渡,西有东渡,北有高崎渡口,还有24都的蠔口渡、蟹仔屿渡。这些都为清代《鹭江志》《厦门志》所记载。

老禾山照片的故事之22 禾山工商联

江头街在解放前后都是禾山商埠,从事商贸的工商业者最为集中。解放后,“为加强内部团结,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做好当前各项中心工作,尤其是抗美援朝工作”......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