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殿前社的东南角上,有一座占地宽阔、气势恢宏的洋楼。灰色的水泥露台和连廊,白色的一楼侧面,红色雁子砖砌出的二楼和立面,色彩对比十分强烈。当地人称之为红番仔楼、红楼。

殿前红楼由主楼、附楼、侧屋三幢建筑组成。三者之间互相以天井相隔又以廊道相连。既可以为一个整体,又可以各自成为独立的空间。平直线条的长廊显得简洁、阳刚。这在湖里的十数幢番仔楼中独树一帜。

殿前红楼(2014.6)

殿前红楼(2023.11)

殿前红楼(2023.11)

主楼平面呈“甲”字形,前方突出的部分是粗大的立柱支起的双层露台。露台及连廊的边角并列耸立着粗大的方形立柱和圆形罗马柱,尤其是其方形立柱,从地面直贯楼顶,大气、挺拔。罗马柱的柱础与栏杆等高,浑为一体,柱头的卷草花卉图案十分鲜明。立柱、通梁、楼冠等西式构件的外饰清一色是水洗粗沙,十分坚固,给人沉沉的厚重感。有趣的是露台角圆形罗马柱上头的的梁托上,塑了四星拱铜钱穿带的图案,引出了某些人的联想。其实,这是一处用心良苦的泥塑图案,隐喻着主人“财(铜钱)寿(绶带)双全”的美好愿望。

殿前红楼粗大的方柱和罗马柱

四星拱铜钱穿带的图案隐喻着主人“财(铜钱)寿(绶带)双全”的美好愿望

红楼的楼冠中间突出“1933”四字,这是当时建造红楼的年份。正中是泥塑展翅飞翔的雄鹰、缀满鲜花的绶带和精巧的嵌珠心形盾图案,左右侧各有一头仰头向上的登山狮,最顶上则是狮子戏球图。

殿前红楼的楼冠

大楼的屋顶采用五脊四面坡西洋式顶,覆盖水泥洋瓦,左右侧都留有通风的百叶窗。连廊的栏杆,一楼是白石条压绿色琉璃瓶,二楼则是压水泥花瓶状栏杆。二楼的外墙是清一色的雁只砖清砌,在楼顶处叠涩出九层之多,排列出整齐的几何图案,出挑达半米以上,起到了遮风避雨的作用。一层的窗子是白色石质窗框,二层则与墙壁对应的是雁只砖窗框。所有的窗户的木质窗扇,分成上下二部分,在细节上考虑适时调节的需要。

红楼的墙面一楼是白石二楼是红色的雁子砖

楼顶处用红砖叠涩出九层之多,出挑达半米以上遮风避雨

殿前红楼外围有一圈高大的、上部是短柱栏杆漏空的围墙。围墙内圈起上千平方米的庭院。旧时,大楼的前面是一片果园,除了大门到主楼前铺上细白石板路外,种满了龙眼、柚子和梨,后面则是遍植花草树木的后花园。如今,后花园已经不见了踪影,果园也是面目皆非,留下来的2株龙眼树每年依旧是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

围墙的大门向东,面向公路,两侧的墙堵上有精美的白色泥塑画,分别是鸣鹿、丹鹤、凤凰、喜鹊等吉祥图案。门楣横匾上的TAN SWEE HOE 字样还清晰可辨。这是楼主人陈瑞和的英文姓名。

大厅门前的铁栅栏上有TRH(陈瑞和)三字的合体图案

大门门楣上方TAN SWEE HOE(陈瑞和) 字样

大门两侧墙堵上精美的白色泥塑

大门两侧墙堵上精美的白色泥塑

陈瑞和早年到东南亚打拼创业,定居马来西亚柔佛州。他拥有自己的橡胶园,还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瑞和公司SWEE HOE.CO.,经营橡胶和其它业务,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所在的巴株巴辖市有一条以他名字命名的瑞和街。先前,陈瑞和在殿前建造了两列双落的闽南红砖大厝。事业发达后,他的视野更加宽阔,在上世纪厦门兴起城市建设的年代里,决心在自己的故乡依照他在南洋所居住的楼房的样式,兴建一座自己的“洋楼”。他买下殿前老家南侧的一片果园,请人绘制图纸,让专业的建筑队伍施工营建,让自己的儿子陈宣志督工,建造起这座宏大的番仔楼。

窗户栅栏可以看出材料讲究用工精细

建造红楼的材料极为讲究。雁只砖是“过水”漳州一带产的“油面标”;灰料是时称“红毛灰”的进口水泥;石料是专门请人在市区虎头山上指定开采的白色花岗岩,用船运,车载过来的;门窗的铁件清一色是德国材料,至今还十分坚固。

红楼的建造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在这同时,陈宣志还特地在楼外的马路边造一路亭,供路人歇脚,俗称“五里亭”。

恢宏的大楼,阔绰的家园,让陈氏父子满足了光宗耀祖的心愿,但并没能给他们有安居栖歇的机会。红楼落成不久,日军占领了金门,厦门的局势骤然紧张,敌机时常进行骚扰,还到过红楼的上空盘旋。陈氏家人顾不上为刚完工的楼房配上完整的家具,从德国订购的用于照明的发电机也还没来得及送到,就忍痛割肉放弃这座倾注心血的大楼,到南洋避难去了。这种“起(建造)有份,住没份”的结局绝对是楼主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悲哀。

主人不在,红楼却在时代的裹挟下变换着不同的角色,既有黯淡时光,又有高光时刻。临解放时,败退的国民党军队占据了红楼,花园和果树被糟蹋得不像样子。解放初的1950年,解放军空军地勤部队驻扎在这里。1953年,厦门高集海堤建设总指挥部进驻红楼,在楼里设秘书处、计划处、财务处、办公室,副楼用来做指挥部食堂,二楼还设专家招待所,住着前来援建海堤的苏联专家沙士可夫。那年,台湾派遣特务伺机毒害苏联专家和指挥部领导被我公安机关破获,搜出极毒的氰化钾。1955年4月,苏联专家萨福洛夫也曾住在红楼的招待所。海堤工程结束后,红楼再次驻军,宽大的果园辟为部队的修械所。后来,红楼成为囤积战备木材和其它物质的场所。文革后,郊区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站(农资站)入驻红楼,充为堆放物资的仓库……

1953-1957年间红楼是“厦门市高集海堤建设工程指挥部”,二楼是苏联专家招待所(引自厦门海堤纪念馆)

如今,红楼已然成为湖里区“不可移动文物”。

处在厦门机场主航道下的红楼,不时掠过飞机起落的巨大身影和雷鸣般的声响。岁月的时光早已磨去了红楼那鲜亮的外表,周遭飞速发展建设让红楼失去了原有鹤立卓尔的风采,不过,人们还可以从那些沉甸甸的故事,触摸到遗留在时光里的历史余温。

飞机掠过红楼上空(2014.6)

飞机掠过红楼上空(2023.11)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85 古渡码头

1955年高集海堤还没建成之前,厦门岛的对外交通,完全依赖船只,码头必不可少。古时候,今湖里区所辖境域,东有五通渡,西有东渡,北有高崎渡口,还有24都的蠔口渡、蟹仔屿渡。这些都为清代《鹭江志》《厦门志》所记载。

老禾山照片的故事之22 禾山工商联

江头街在解放前后都是禾山商埠,从事商贸的工商业者最为集中。解放后,“为加强内部团结,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做好当前各项中心工作,尤其是抗美援朝工作”......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