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钟宅社拆除后杂乱的旷地上,在一片喧嚣的建筑工地中,在蓝天下,围挡起来的钟宅福寿楼,白石红墙在阳光下显得十分显眼,虽有残破,却遮掩不住昔日的风采。

钟宅社早年下南洋到菲律宾苏禄谋生的华侨钟佑秧,据说在经营珍珠的生意中积攒了不少财富,1930年间回到故乡建造了这座“番仔楼”。

阳光下的钟宅福寿楼十分耀眼(2023.10)

阳光下的钟宅福寿楼十分耀眼(2023.10)

这是一座具有传统一厅四房加上廊道、龙虎门中轴对称的洋楼,两侧的榉房演变成六边形突出的结构,前立面窗台下是细面石堵,二楼窗下是西式水泥堵,其余墙面都是红色雁只砖清水砌成。整体外观红白相间,色彩对比强烈,极具视觉冲击力。

钟宅福寿楼(2014.5)

楼的外观细部装饰则纯粹是西式风格,二层楼之间以及顶部的檐下和女儿墙,装饰绶带、卷草图案,中间塑有狮子头像,边上环绕卷草花卉。白石窗框,上为雁只砖叠涩的三角形、尖弧形窗楣。

最顶上的楼冠泥塑较为简单,下部是展翅开屏的孔雀,上部的花环中三个字母“CYY”叠放,是楼主人钟佑秧的英文(CHUNG YOU YANG)缩写。

楼冠上花环中三个字母“CYY”叠放,是楼主人钟佑秧的英文缩写

大门虽说是厚重的中式石门框,却在门的上方泥塑出左右伸展的茛苕叶图案,中间的盾形内一个大写的“A”,特别突出。

福寿楼顶楼檐上的装饰

福寿楼二层窗台下的装饰

福寿楼雁子砖砌出的窗檐

此楼廊道前是半圆形门庭及露台,显得高敞。廊道水泥方柱平梁,方柱上有楼主人名字的藏头联“佑启后人多祥三七卜 秧连天地子孙□□□”,寄托着楼主人多子多福的期盼。二楼的厅门对联是“派衍莲溪创业垂统绍逑绵长,支分仙邑卜筑营基贻谋蛩□”。此联点出楼主人的出处“派衍莲溪、支分仙邑”,而“莲溪”“仙邑”应该就是莲坂、仙岳二地,均为叶姓聚居,不禁让人费解:作为钟宅“佑”字辈的他莫非与之有所关联?

突出的半圆形门庭和柱子上藏头“佑秧”的对联(2014.5)

该楼采用了许多南洋瓷砖作为墙面的装饰,有的是写实的海棠蝴蝶,有的是素雅的花瓣彩带,有的是绿色的卍字连绵,有的是菱形的对称花卉,有的是团状花环。这在当年兴许是一种时髦,几十年过去了,还是色彩艳丽、焕发光泽。最让人诧异的是廊道窗上方还有十二幅瓷砖烧制的戏剧人物画,这在本地仅见于此处。

福寿楼精美的瓷砖

福寿楼精美的瓷砖

福寿楼精美的瓷砖

福寿楼精美的瓷砖

福寿楼精美的瓷砖

罕见的戏剧人物瓷砖

全水泥的楼板、西式外观的装扮,这座不一般的番仔楼建在钟宅社的高地上,当年是钟宅标志性的建筑。站在二楼廊道的露台上,就可以眺望那时近处的钟宅湾和远处的虎仔山。日军侵厦时,抢占了这座落成不几年的洋楼,一段时间充做日军的队部。解放后,楼主人及家人没有回来,这座楼长期作为公用,最早几年是钟宅乡的乡政府,公社化之后是钟宅的大队部、村委会,那时候大家叫“(佑)秧仔的楼”。1960年代初,钟佑秧的儿子钟福寿回国,在这座楼定居,大家便称该楼为“福寿楼”。

钟福寿在抗战期间曾经追随侨领陈嘉庚的号召,成为“南侨技工”的一员,回国支援抗战。数十年后当他再次回国,已经步入老年。可惜钟福寿没有子女,他去世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人去楼空,杂草丛生,楼上长出了许多飞鸟传播的榕树,人们又把这座楼叫成“树仔楼”,令无数经过的人们扼腕叹息——想当年楼主人“佑启后人多祥 秧连天地子孙”的愿望必竟没能如愿。

福寿楼长出“鸟榕”,人称“树仔楼”(2014)

福寿楼长出“鸟榕”,人称“树仔楼”(2014)

如今“福寿楼”已经是湖里区“不可移动文物”,缠绕墙上的小树杂草已经清理,一些松动的部位得到加固,正静等着进行整体修缮。等着她拂去身上的历史尘埃,重新焕发耀眼的光彩,即使将来的周边全都是高楼林立,也改变不了她中西合璧的靓丽容颜和卓尔不群的独特气质。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9 阿美

美的父亲是五通店里社人,母亲是钟宅人。1940年,阿美出生于新加坡,随父母在南洋生活。阿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讨生活只好改嫁,阿美便随母姓钟。

湖里掌故之198 “珍珠亥”

坂上陈亥自小没有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没读书又懒得帮做事,母亲常常怨叹说,亥仔,你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真是一个“害”仔。

新发现!明崇祯八年的“林氏祖碑记”出土|二三八记

2024年6月7日,有网友在柯家安兄的「走出文圃山四界看」后台留言,“你好,沧一小区有块古碑倒扣在地,请问知道来历否?”收此消息,家安兄即将之转询众海沧文友,温福来先生在第一时间寻访了沧一小区,竟无所获。众人当下只是草草讨论一阵,未曾泛起微动涟漪。

湖里掌故之197 师爷陈日铭

陈日铭(1885.5~1970.5)福州闽侯螺洲人。少时聪颖,在福州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1910年华侨筹资修建的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嵩屿)铁路通车,陈日铭从福州赶来应聘,担任主事文书。他年纪不大,个子壮实,人称“师爷”。

钟林尾土楼记|二三七记

今海沧区钟林路所包围的区块,有一处千年古村落,名曰“钟林社”,为明初海沧十七社之一。明清时,钟林社辖有钟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铁灶后、钟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沧中部曾经的巨无霸。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