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修建厦门市区到江头的厦禾公路经过吕厝时,起初是沿乌林—吕厝的海埭边弯向江头社、后埔方向。后来,全禾汽车公司经营客运,把厦禾公路取直,穿过吕厝社,从此吕厝分为顶社和下社。

吕厝从东到西分为后肖角、祖厝后、店仔头几个地段。上世纪30年代,禾山屿后社旅菲华侨叶允和事业有成,回家乡“建置厝业”。他在屿后没有地,又看上吕厝近公路之便,就在吕厝“店仔头”买了一块地,建造起一座“番仔楼”。

1995年吕厝还没有拆除的时候,照片中可以看到叶允和楼(转自“厦门手绘地图”)

据说叶允和参照了鼓浪屿朋友楼的模样,建起了这座楼。楼坐北向南,有2层半,一二层的前部是大厅和两侧的前后房间,后部是楼梯和2间房间。大厅的地面铺着花砖,中央是地毯的图案。三层只在后部一个大间,算是半层,这间外面是宽阔的楼顶。楼顶正面,中间凹进,设有走廊。一楼的走廊前部立着方形水泥柱,柱头上做出向前的柱托,托着突出的弧形顶盖。二楼廊前立着圆形罗马柱,走廊顺着一楼的顶盖突出,围着铁连杆。二楼的楼顶出挑宽阔的檐板,可以遮挡雨水。楼的前立面左右开着前房的窗户,窗户的上下各做出三角形的装饰。大楼楼冠呈三角形阶梯尖状,饰有泥塑的卷草花和五角星。整个楼的面墙贴白色小瓷砖,显得简洁又不失庄重。

1935年间,叶允和楼落成,主人本想在新楼里举办儿子的婚礼,不知什么原因拖延了。过了2年,日军占领金门,战争的乌云笼罩着厦门,叶氏弃楼再赴南洋。1938年5月10日,日军从五通登陆,屠杀了吕厝社20人之多,强占了这座崭新的楼房作为日军中队部,落成不久的叶允和楼任由日寇的皮鞋践踏。

1938年日军志贺部队军官在叶允和楼前合影(紫日 提供)

日军先是在这座楼设志贺部队本部,又占边上的吕厝禾光小学做为军营,强制奴役吕厝社人为军营挑水、做饭。日军在该楼通向公路的路口设立哨岗,荷枪实弹,耀武扬威,对过往的中国人百般欺凌,动不动就拳打脚踢,放狼狗扑咬。老禾山人记忆深重,咬牙切齿。后来,志贺部队本部撤走,所驻的日本兵没那么多了,兵营用于训练“保卫团”(日据时期的“民兵”)。1943年,这座楼也曾经设立汉奸组织“厦门决战生活联盟禾山支部”。

日军海军陆战队的军官出入叶允和楼(紫日 提供)

日军在叶允和楼路口设立岗哨,耀武扬威,背后可以看到楼的侧面(紫日 提供)

抗战胜利后,叶允和楼被当局从日本人手中接管,充公使用,设禾山警察分局,进进出出的是那些俗称“乌脚”的国民党警察。

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22日,禾山区公所成立,区署就在叶允和楼。新生的人民政权以其简朴和亲和,让这座楼焕发不一样的光彩。1954年,禾山区政府成立,叶允和楼挂出了“厦门市禾山区政府”的牌子。

厦门解放后第5天,禾山区公所成立,区署设在叶允和楼(《厦门日报》1949.10.23)

1952年国庆节,禾山区署洋溢着节日的气氛,两侧的标语是“加强抗美援朝运动,努力巩固国防建设,保卫世界持久和平;开展爱国增产竞赛,积极提高互助合作,迎接祖国经济建设!”(紫日 提供)

1954年2月禾山区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在区署前摄影,那时悬挂“厦门市人民政府禾山区公所、福建省厦门市郊禾山农民协会”的牌子(紫日 提供)

1954年7月禾山区委欢送于华书记在区署前合影,那时候悬挂的是“厦门市禾山区人民政府”的牌子(紫日 提供)

1954年一位年轻人在禾山区区署面前留影(紫日 提供)

1958年,在禾山区的范围内成立了前线人民公社,叶允和楼是公社办公楼,“前线人民公社”6个大字,挂在大楼的女儿墙上。楼的前方是篮球场,后面有防炮洞,边上是新栽的小树林,公社的党政办公、武装部、财政、民政、教育、建设各个部门“济济一堂”。对于老禾山人,没有人会知道会在意这座楼原本的主人是谁,大家都叫“公社楼”。

1959年前线人民公社办公楼,两侧的标语是“一定要收复金门马祖!一定要解放台湾澎湖!”(紫日 提供)

公社在这座小楼办公,显得窄小挤迫。到了60年代,砍掉了部分林子,加盖起一列平屋,既做为厨房,也隔出让值班干部休息的房间。再后来,新来的外地干部也挤进去了,本地的无房干部也把家属带过来。边上的吕厝小学正好成为前线公社临时集训、开会的场所。学校榕树的树荫下,70年代是各种文件宣读、表彰大会、学毛著交流会、学大寨誓师会、批林批孔大会的会场。文革期间,要是遇到有“最新指示”,各个大队就敲锣打鼓到“公社楼”来“报喜”,热闹一番。那时候,不少被带到公社批斗的“牛鬼蛇神”就临时关押在楼后面的防炮洞里,以至于“关炮洞饲蚊子”成了禾山乡间吓唬人的俚语。

1959年前线公社妇女干部在“公社楼”前合影(紫日 提供)

改革开放后,落实华侨政策。1979年,历尽40多年的风雨,楼的窗门已经掉落,铁连杆几近锈透,楼梯那红色洗白色石子的踏步却磨得铮亮,叶允和楼物归原主。年过80的叶允和曾经回来,目睹这座凝集他心血、自己却没住过几天的楼房,百感交集、无可奈何!他在楼顶默默无语,为前来的亲人拍照片,此后再也没有回来。

1997年,随着吕厝社整体拆迁,叶允和楼拆掉了。这座见证了老禾山半个多世纪历史的“番仔楼”,自己也变成了历史。


文:老禾山原住民黄国富

鸣谢:紫日先生为本文提供照片,并为之上色!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2 宫庙古龙柱

石雕龙柱从古代延传至今,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褪色,被视为一种尊贵、祥瑞的符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湖里掌故之191 猪巢鸡巢

本地原本是农耕社会,家禽家畜是农民赖于生存的宝贝。汉字的“家”字,宝盖头下面一只豕(shi)——家里有一头猪。普通话表示圈养这些家禽家畜的地方......

湖里掌故之190 敬字亭与奉茶摊

旧时代文人相互组织惜字会、敬字社等,主要的活动也是搜集字纸集中焚烧。较为讲究者,字纸成灰后依然敬惜,集中在坛子里专门存放,过一段时间选一个吉日,开坛祭祀发明文字的仓颉后,送到溪流随水而去。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